制度美德与制度道德教育

制度美德与制度道德教育

一、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论文文献综述)

侯延荣[1](2020)在《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加强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学生道德发展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时刻关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向,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重心发生偏离,道德教育本质异化、效率低下等问题滋生,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制度的规范与保障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制度伦理联系起来,鉴于制度伦理寻求道德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意蕴,解决大学生道德教育现存问题,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路径,成为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新使命。本研究采用制度伦理的视角,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对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审视,剖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供给不足和制度伦理供给过剩的窘境,并从主体伦理、程序伦理及实质伦理三个维度进行了归因分析,进而提出了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论文由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五章组成。第一章,厘清本研究涉及到的制度伦理、养成教育、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等相关概念,对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相关文献材料加以考察,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良好发展汲取理论资源和启示。第二章,探寻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必要性的内在逻辑旨归,以制度伦理“合价值性”、“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基本特性及其彰显,明确制度伦理这一必要视角在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的应有之义。第三章,通过访谈研究法对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生存样态与实践表征进行质性分析,进而揭示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制度伦理安排的缺陷,即制度伦理供给不足、制度伦理供给过剩。第四章,结合制度伦理的内涵主旨,从主体伦理、实质伦理和程序伦理三维度审视当前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的安排缺陷,厘清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发展问题的成因,即主体伦理方面的民主参与不足、实质伦理方面的制度安排不足以及程序伦理方面的制度执行不足。第五章,论述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基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缺陷的问题及成因,从制度伦理供给、主体伦理、实质伦理及程序伦理四方面探寻通达制度伦理的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良好发展的现实之路,即提升制度伦理供给的人文关怀:以道德的制度养成道德的人;强化主体伦理自觉,引导主体内化制度伦理的道德诉求;完善实质伦理内容,养成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人格;规范程序伦理运行,构建道德的制度化生活。

张家瑞[2](2020)在《教师德性困境与培育的制度路径》文中研究表明师德建设一直都是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关于教师的各种消息都会被快速而广泛地传播,当今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时时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尤其是近年来一些教师道德失范的现象总能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不同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德性是使教师能够出色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优秀品质,是在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对教师个人品质的更高要求。无论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还是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都要求各方必须重视培育和提升教师的德性。培育和提升教师德性,不仅事关教师的个人幸福,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对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研究教师德性培育的有效路径,对当代师德建设有现实意义,并能丰富教师德性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本研究主要采用哲学思辨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教师德性培育的制度路径进行探析。第一部分,通过与易混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的辨析,明确“教师德性”的内涵,然后进行教师德性的应然分析,其中包括教师德性应具备的基本前提,如健全的人格基础、相应的知识技能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从外在环境和实践活动两个维度论述影响教师德性养成的因素。第二部分,结合大众普遍已有的观念理论与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教师德性缺失现象,分析现时代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遭遇的教师德性困境,围绕着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教师的职业追求两个问题,讨论教师的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偏差的现象。第三部分,分析引起教师观念与行为偏差的原因,从教师个人、社会风气和制度文化几方面探究引发教师德性困境的诸多因素,主要是教师个人、相关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方式、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第四部分,结合引发教师德性困境的原因,以德育制度的正义、自由、发展三个方面的价值标准为出发点,提出教师德性培育的制度路径,如公正对待教师、重视闲暇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在对教师德性困境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提出解决教师德性困境问题的制度路径,并说明其合理性。

谈悦[3](2020)在《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制度文化体现了社会大文化对高校的要求、制约与影响,它通过反映高校制度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活动规则和评价标准,既为所有高校师生明确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也制约并引导着高校师生的行为方向。其本质是为了将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等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因素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实践行为,为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具体功能提供引导和激励。高校制度文化强调依法治校,契合高校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主张构建各具特色的制度文化体系,形成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现代高校治理机制,营造催人奋进、自由民主、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现在高校制度文化育人活动的方方面面。文化育人、以文化人,是高等教育的灵魂与精髓,而如何充分利用高校制度文化培养人、激励人、鼓舞人、完善人,不断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这更是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重要任务。现代教育理念表明,只有建立了现代高校制度,才谈得上建立一流高校,纵观国内外一些知名一流高校,其之所以引领风骚,就是因为其拥有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彰显独特品质的制度文化。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可以使高校管理的意愿得以贯彻,使校园内各种行为得以约束和规范。因此,可以说高校制度文化对于高校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使国家意志得以体现、办学主张得以贯彻、学生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高校制度文化通过正面地灌输、深入地引导,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逐渐使浸润其中的个体受到无形的心灵提振和行为校正,高校要在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关注独立人格和学生个性的培育,尊重大学生的情感和利益诉求,使高校制度文化在增强高校治理效能的同时,成为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融合创新的广阔舞台中探寻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和方法。本研究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吸收借鉴教育学、制度经济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文化育人的视角探究利用高校制度文化教化育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路径。本研究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并对本研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第一章对制度、制度文化、高校制度文化这三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高校制度文化以精神文化为底蕴、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行为文化为表现的核心要素,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多样性、濡染性特征。第二章提出了本研究的核心观点:育人功能是高校制度文化的核心功能,具体表现为高校制度文化能为高校师生提供明确的价值引导,有效规范个体行为,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积极培育时代新人。第三章分析了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现状,发现高校制度文化育人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在思想理念、制度建设和载体运用方面仍有优化提升的空间。第四章有针对性地从明确价值理念、完善制度体系以及发挥载体功能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金纯[4](2019)在《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德育制度是德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德育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是学校德育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强调了“德育为先”的重要理念,也对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制度提出了相关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这些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影响,大多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不高,给学校实现育人目标带来了挑战。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提出的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和要求下,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结合实际,建立了学校自身的德育制度体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理念新要求的不断提出,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不足,给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带来了阻碍,也给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基于此,笔者选择德育制度这一主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集体访谈法等方法,对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的文本建设情况、实施效果、存在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而提出了优化策略。本研究首先对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现存的七类典型德育制度文本进行了建设情况分析,其次从认知度、满意度和参与度的角度,通过发放学生和教师问卷对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最后结合集体访谈结果,挖掘和剖析出该校德育制度在文本、组织、实施过程等静态和动态表现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终提出了优化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的策略建议:在静态形式方面,一是完善德育制度的文本类型和内容,二是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制度的运行组织和机构;在动态形式方面,一是遵循德育制度制定的原则,二是规范德育制度制定的程序,三是加强监督评价,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四是加强组织实施,提供有力保障,五是转变德育观念,明确德育目标,提高德育主体的认识,六是加强德育制度内容宣传,提高德育制度的知晓率,七是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德育队伍的德育工作能力,八是构建制度育人文化,营造知行合一氛围。

侯洁[5](2019)在《找寻有效依据和基本支点 ——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是中国德育理论取得长足进步的七十年。经历了初创阶段、复苏与建构阶段、科学化与现代化阶段、多样化阶段,中国道德教育理论回应道德发展的时代要求、为德育实践提供行动指南,正走向现代化、人性化、科学化的统一。尤其是1996年后涌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对当代道德教育实践的积极回应,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和指导力。但是,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面临一些问题,如,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有待发掘,知识化解决方式的实效性有待提高,理论本体的原创性有待加强等。归根结底,是对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有效依据和基本支点审视不清。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提出重新审视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有效依据和基本支点。笔者假设道德教育理论构建需要考虑儿童现实的、可能的生存、生活需要,根据儿童道德观念如何产生。同时,道德教育理论构建需要关注儿童真实的道德体验,即,幸福体验和实用体验。本研究共分为五部分,定位是元研究,采用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第一章是对道德教育理论的概念界定和本体解读。区分理论、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理论,阐述它们的主体类型,采用“由大到小”的分析方式。重点说明道德教育理论与德育理论不同。因为理论是实践活动在意识层面的反映,德育理论形态是由我国德育实践情况决定的,道德教育理论是“小德育”视域的理论形态。道德教育理论是关于道德教育的概念或原理体系,它为指导德育实践活动服务,是研究阐述德育的客观事实。第二章介绍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进展、成就和主要问题,是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肯定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取得的成就与突破,并指出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道德教育理论在构建过程中对有效依据和基本支点缺乏直接认识。第三章是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个案考察。本章从三个角度论述多样化时期具有一定典型性的道德教育理论,它们对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有效依据和基本支点进行了积极探索。第四章说明中国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有效依据,主要提出中国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有效依据是儿童生存、生活需要。用有生命力的道德教育理论解释为什么道德何以产生问题是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有效依据,介绍不同学科关于该问题的解释,阐明儿童作为类存在和个体存在的基本特征,最后,厘清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有效依据。第五章介绍中国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基本支点,强调道德理论构建的基本支点是儿童真实的道德体验。儿童的道德体验指幸福感受和实用感受,其中,幸福感受通过沉思、给予和创造实现,实用感受表现为正确行为的心理倾向。

张添翼[6](2016)在《制度何以育德? ——关于学校制度情境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度是外在于人的规则体系,品德是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贯的心理倾向,品德之所属的学生生活在制度化的社会之中,制度何以育德?已有的制度资源观、制度德性观、制度建构观、制度过程观以及制度生活观具有两方面有待深入的问题:第一,这些观点侧重于回答“怎么样通过制度去育德”,却尚不足以充分解释“为什么制度能够育德”,而这两个侧面是统一于“制度何以育德”这一问题之中的,前者的有效性依托于后者。第二,这些观点均是建立在“只有一个抽象意义的学生”或“学生是同质的”假设基础之上,而这一假设与事实并不相符。学生个体生活在群体之中,制度面向的也是群体中的学生,因此,制度育德,就不仅仅是“制度”与抽象的“品德”间的互动,而是制度与若干具体的学生品德间的互动,且学生个体之间也在互动。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不足,制度育德,应通过制度情境这个中介而重新审视。情境是主体意识中的情景,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以在情境中建构情境的方式存在。在广义上,凡是包含着“制度”这一要素的情境,都是制度情境。狭义上,制度情境则是指制度对情境有所规定的情境,或者说,包含着“制度”这一要素,且制度的内容及其价值会激励主体后续行为的情境。除“制度”这一要素外,制度情境还包括时间、空间、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等客观性要素,以及主体的“前经验”和即时状态等主观性要素。以制度情境作为分析工具,就能够把个体之外的他人纳入其中,进而整合到制度育德的分析之中。根据道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只有道德元素才能够激活个体的道德心理,因而,制度情境能否育德的关键就在于,制度情境之中是否含有道德元素。显而易见,制度之中必然有道德元素,制度与情境的结合也会生成道德元素。以制度情境中的道德元素为依据,制度情境可以通过制度情境化和情境制度化两种方式育德,其育德手段主要是“激活且激励”,即既激活个体的先天道德感,又激励个体将被激活的道德感外化为道德行为。以制度情境为中介,道德的制度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发展的路径可以表示为:道德的制度——道德的制度情境——道德的制度情境激活个体的道德感——道德的制度情境促使被激活的道德感外化为道德的行为。既然制度能够以制度情境为中介影响个体的品德发展,那么,制度要想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发展,就必须依托于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是在道德上可以做肯定评价的情境,是以成“人”为目的的学校制度情境。成“人”的过程与优良品德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以成“人”作为评价依据,民主型学校制度情境具有优良学校制度情境的潜质,具体表现为能够发展“人”的超越性、关系性以及基于权利的公共性品质。民主型学校制度情境是以民主精神为核心品质的学校制度情境,但不是被民主程序“绑架”的学校制度情境,其具有两个基本的衡量标准:一是学校制度情境中的“民主”共识;二是参与式民主基础上的“学校制度情境”共识。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何以生成?关键在于学校制度德性的改善,并且需要学生参与学校制度的完整过程。因为学生只参与制度制订或制度施行阶段,都不足以确保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得以生成。在学校制度的完整过程之中,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应承担各自的责任。当然,责任的承担仍然需要制度的规范。据此,应首要进行上位学校制度建设,如“学生参与”制度、学校共同体成员公约等。通过制度情境育德,并不否认制度德性、制度价值、制度生活、制度过程等育德的功能,事实上,制度情境育德恰恰是建立在这些观念基础之上的,因为制度情境之中包容着制度德性、制度价值;制度情境的改善需要通过制度的完整过程;制度情境与制度生活更是甚为紧密的概念。制度情境育德,只是以情境为依托,承接制度与品德,并且拓展制度德性、制度价值的载体范围。制度情境能够育德,也不否认非制度情境的育德价值与育德事实。我们所要倡导的,既是要优化现存的制度情境,也是想要通过合理的利用制度,将部分非制度情境转化为制度情境,从而减轻情境中人的育德压力、提升人的育德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制度情境与非制度情境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制度情境育德也不是要将所有情境都完全制度化,而是在“制度”这个不可避免的生存环境中,充分且合理地挖掘、利用制度情境。

石军[7](2016)在《制度德育研究十五年: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文中研究指明"制度德育"可谓是新世纪道德教育的时代诉求,是在批判传统学校德育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富有时代道德的精神制度规范学校德育,以"善的制度"涵养"善的德性",培养具有主体性、充满正义和和谐德性的道德人格,主要通过建立完善的学校制度来培养有道德的人,以实现学生"道德品性"的提升。制度德育的研究已经有十五年的历史,为此,系统地梳理"制度德育"的基本内涵、学科价值、时代特征和实施路径等,并对"制度德育"领域进行了现实的理性反思,对中国德育的理论创新和走向德育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历史价值。

张忠华,朱梅玲[8](2015)在《我国制度德育研究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制度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理论与方法,十年来学者们围绕制度德育的含义、理论基础、制度德育的功能与价值、制度德育的机制建构和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研究中还存在理论体系不够系统、研究视野不够开阔、实践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今后,要把制度德育放在社会大背景下,整体审视制度德育,把理论体系建构研究、实践研究和执行监督机制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制度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黄冬珠[9](2015)在《高中班规德性研究 ——以H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国家以制度等方式干预学校教育以来,“学校是一种制度性的存在”,即学校以制度化的形式而存在,各种学校制度构成了学校教育环境。班级作为学校学生生活的直接环境,班规构成班级生活的制度环境,对班级成员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制度伦理与制度德育为理论基础,解读符合时代制度伦理精神的高中班规内涵,挖掘其对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理想的德性班规状态观照当前高中班规的实际情况,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分析造成班规德性缺失的原因,并从价值观念和原则方法两个层面提出构建高中德性班规具体、有效地建议。论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缘由、目的和意义,对当前的班规研究进行整理综述,并交待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以及拟创新点。第二部分是班规德性的理论建构部分,是本研究的重点章节之一。本章以制度伦理学和制度德育理论为依据来构建班规德性理论,包括界定班规德性的基本概念,解读班规的具体德性内涵,以及剖析班规德性于高中生成长的重要价值。第三部分以H校为例,对当前高中班规进行道德审视,也是本研究的重点章节之一。本章首先交代研究对象选择的理由,然后在深入观察、深度访谈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从制度的理念、内容、制定以及落实等方面对班规进行深入分析,审视其存在的问题,进行道德批判。第四部分主要从班级主体——师生的层面对高中班规德性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教师的管理观念、制度德性意识以及对德育的工作动力,以及学生对班规的认可度和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都是影响班规德性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针对高中班规德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从价值观念和原则方法层面提出构建高中德性班规的具体建议。

陆晓静[10](2015)在《基于制度德性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改革趋向》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制度德性的视角分析了合德的高校奖学金制度在制度设计和运行中的特点,据此认为奖学金制度是具有德育可能性的,并从德育立场、德育动机、德育方式和德育效果四个维度论证奖学金制度与德育的契合,提出基于制度德性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改革趋向。。

二、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论文提纲范文)

(1)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制度伦理的概念探析
        (一)制度的概念
        (二)伦理的概念
        (三)制度伦理的概念
    二、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概念解析
        (一)道德的概念
        (二)养成教育的概念
        (三)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概念
第二章 制度伦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的必要视角
    一、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价值性
        (一)追求公正——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核心价值
        (二)形成秩序——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工具价值
    二、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目的性
        (一)促进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二)引导大学生实现完整道德人格的养成
    三、制度伦理之于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合规律性
        (一)契合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益于道德自由的实现
        (二)契合社会道德发展规律,益于社会道德的进步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的缺陷
    一、制度伦理供给不足
        (一)制度伦理供给的功利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的抽象化
        (三)制度伦理供给的强制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过剩
        (一)制度伦理供给的泛化
        (二)制度伦理供给的异化
第四章 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中制度伦理安排缺陷的成因分析
    一、主体伦理的民主参与不足
        (一)就参与主体而言,机会不平等
        (二)就参与形式而言,协商不到位
        (三)就参与目标而言,供需不平衡
    二、实质伦理的内容安排不足
        (一)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
        (二)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
    三、程序伦理的执行力度不够
        (一)执行环境的封闭化
        (二)执行过程的形式化
第五章 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提升制度伦理供给的人文关怀:以道德的制度养成道德的人
        (一)加强合乎人性的制度伦理供给
        (二)以制度德性涵养个体德性
    二、强化主体伦理自觉,引导主体内化制度伦理的道德诉求
        (一)培养制度主体正确的制度伦理观念
        (二)引导道德养成教育走向民主“对话”
    三、完善实质伦理内容,养成大学生完整的道德人格
        (一)实现规范与美德相统协
        (二)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
    四、规范程序伦理运行,构建道德的制度化生活
        (一)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制度伦理的权威性
        (二)完善制度运行机制,保障制度伦理高效执行
        (三)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推进制度伦理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教师德性困境与培育的制度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师德状况引人关注
        (二)国家大力倡导加强师德建设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价值
        (一)现实价值
        (二)理论价值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教师德性的应然分析
    一、教师德性的内涵
        (一)教师德性的概念
        (二)教师德性的易混概念辨析
    二、教师德性的基本前提
        (一)健全的人格基础
        (二)相应的知识技能
        (三)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教师德性的养成因素
        (一)外在环境影响
        (二)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章 当代教师的德性困境分析
    一、教育的本质目的问题
        (一)观念
        (二)行为偏差
    二、教师的职业追求问题
        (一)观念
        (二)行为偏差
第四章 教师德性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自身的固有原因
        (一)个人素质的差异
        (二)保守思想的存在
        (三)德性意志较薄弱
    二、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一)个人价值观经受冲击
        (二)教师幸福观的差异
        (三)媒体网络的不良导向
    三、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一)教师准入制度存在缺陷
        (二)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合理
        (三)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
第五章 教师德性培育的制度路径及其合理性
    一、教师公正待遇的制度建设
        (一)保障教师享有合理待遇
        (二)优化教师德性培育的舆论环境
    二、教师闲暇教育的制度建设
        (一)教师闲暇时间不合理利用的现象
        (二)制度保障教师的闲暇时间
        (三)在高质量的闲暇生活中提升教师德性
    三、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建设
        (一)保障专业来源
        (二)进行专业评价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创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高校制度文化的内涵
    第一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概念
        一、制度
        二、制度文化
        三、高校制度文化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核心要素
        一、以精神文化为底蕴
        二、以物质文化为载体
        三、以行为文化为表现
    第三节 高校制度文化的特征
        一、规范性
        二、强制性
        三、多样性
        四、濡染性
第二章 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一节 育人功能是高校制度文化的核心功能
        一、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
        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育人功能的表现形式
        一、明确价值引导
        二、规范个体行为
        三、增强集体意识
        四、培育时代新人
第三章 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校制度文化育人取得的成效
        一、制度文化受到重视,为高校育人活动提供指引
        二、制度建设稳步推进,为高校育人活动保驾护航
    第二节 高校制度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理念存在误区
        二、高校现有制度体系有待优化完善
        三、制度文化育人载体功能发挥不足
第四章 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传导明确的价值取向
        一、依法治校: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基本遵循
        二、育人为本: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核心理念
        三、和而不同: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发展方向
    第二节 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一、合理规划是高校制度建设的前提基础
        二、科学完备是高校制度建设的根本要求
        三、传承创新是高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环节
        四、推陈出新是高校制度建设的根本保障
    第三节 发挥育人载体的作用
        一、依托班级自治发挥高校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
        二、发挥共青团组织在高校制度文化育人中的作用
        三、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全面推进高校制度文化育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制度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制度是德育工作者工作职责
        三、学校德育制度是个人研究兴趣所致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节 概念厘定
        一、制度
        二、德育
        三、德育制度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局限与不足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二章 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文本建设现状分析
    第一节 实行学分管理制度,量化学生日常行为考核
        一、制度的制定情况
        二、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制度的实施成效
    第二节 制定《学生纪律处分办法》,规范学生言行举止
        一、制度的制定情况
        二、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制度的实施成效
    第三节 探索执行班主任辅导员并行制度,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一、制度的制定情况
        二、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制度的实施成效
    第四节 多方位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制度,增强德育队伍力量
        一、制度的制定情况
        二、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制度的实施成效
    第五节 建立民族团结教育长效机制,加强民族团结特色教育
        一、制度的制定情况
        二、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制度的实施成效
    第六节 资助评选挂钩学生表现,做实资助育人环节
        一、制度的制定情况
        二、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制度的实施成效
    第七节 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各类安全防范
        一、制度的制定情况
        二、制度的执行情况
        三、制度的实施成效
第三章 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的实施效果现状调查
    第一节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在学生中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受访者概况
        二、学生受访者对本校德育制度的认知
        三、学生受访者关于学校德育制度的满意度
        四、学生受访者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度
    第二节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在教师中的实施效果
        一、教师受访者概述
        二、教师受访者对本校德育制度的认知
        三、教师受访者对本校德育制度的满意度
        四、教师受访者在德育活动中的参与度
    第三节 本章小结
        一、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实施效果概述
        二、德育制度的实施效果研究路径
第四章 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现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制度文本和组织存在的问题
        二、德育制度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二、教师因素
        三、学生因素
        四、家庭因素
        五、社会因素
第五章 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现状建设优化策略
    第一节 优化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的静态表现
        一、完善德育制度的文本类型和内容
        二、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制度的运行组织和机构
    第二节 优化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的动态表现
        一、遵循德育制度制定的原则
        二、规范德育制度制定的程序
        三、加强监督评价,确保执行到位
        四、加强组织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五、转变德育观念,明确德育目标,加强德育主体的重视
        六、加强德育制度内容宣传,提高德育制度的知晓率
        七、加强培训与指导,提高德育队伍的德育工作能力
        八、构建制度育人文化,营造知行合一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找寻有效依据和基本支点 ——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中国道德教育理论发展要求加强关于理论构建过程的研究
        (二)中国道德教育实践开展呼唤符合时代、国家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
        (三)个人对道德教育理论、道德教育实践的持续性关注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具体德育思想及给我国德育实践带来的影响、启示
        (二)关于德育学科建设、德育概念、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关于德育本质、德育功能、德育要素
        (四)多样化时期道德教育理论相关研究
        (五)对既往文献的总结
    三、研究对象与问题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核心概念
        (一)道德教育理论
        (二)有效依据
        (三)基本支点
        (四)多样化时期
    六、方法论
        (一)研究的定位:元研究
        (二)研究的原则: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
        (三)具体研究方法:文献法
    七、研究思路与核心观点
        (一)研究思路
        (二)核心观点
    八、与既往研究不同之处和研究不足
        (一)与既往研究不同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道德教育理论的概念界定与本体解读
    一、理论、教育理论、道德教育理论
        (一)理论
        (二)教育理论
        (三)道德教育理论
    二、道德教育理论的类型
        (一)理论的类型
        (二)教育理论的类型
        (三)道德教育理论的类型
    三、小结
第二章 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进展概略
    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德育理论发展历程探析
        (一)1949-1977:中国德育理论发展的初探阶段
        (二)1978-1988:中国德育理论发展的复苏与建构阶段
        (三)1989-1995:中国德育理论发展的科学化与现代化阶段
        (四)1996 年至今: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多样化阶段
    二、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一)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成就
        (二)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不足
    三、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构建路径与问题分析
        (一)依据道德理性构建道德教育理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有待发掘
        (二)依托道德知识构建道德教育理论,问题解决方式的有效性有待提升
        (三)依照演绎逻辑构建道德教育理论,理论自身的原创性有待加强
    四、小结
第三章 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个案考察
    一、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前提审视
    二、主体性德育理论
        (一)背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变革需要新型德育体系
        (二)主张:开展主体—发展性德育,培养儿童主体性道德人格
        (三)总结与评价
    三、情感德育理论
        (一)背景:教育全域中的情感缺失,学校德育中的情感缺失
        (二)主张:发展儿童与道德相关的情感,发挥传统美德的情感价值
        (三)总结与评价
    四、制度德育理论
        (一)背景:伦理道德格局混乱,学校德育陷入困境
        (二)主张:完善制度,制度育德
        (三)总结与评价
    五、德育美学观
        (一)背景:功利主义盛行,学校德育在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间摇摆
        (二)主张:德育内容与德育形式的审美化改造
        (三)总结与评价
    六、生活德育理论
        (一)背景:知识人人性假设与知性道德对人的僭越
        (二)主张:道德回归生活,道德走向生活
        (三)总结与评价
    七、小结
第四章 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有效依据
    一、为什么道德何以产生是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有效依据
        (一)从“道德先天存在”到道德教育理论
        (二)从“道德后天习得”到道德教育理论
    二、道德是如何产生的:三个路径
        (一)道德先天存在于人类头脑中
        (二)道德是人类后天习得的结果
        (三)道德是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
    三、依据儿童生存、生活的现实与可能需要构建道德教育理论
        (一)儿童作为实践之中的类存在
        (二)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儿童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
        (三)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有效依据是儿童生存、生活的现实与可能需要
    四、小结
第五章 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基本支点
    一、为什么道德体验是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的基本支点
        (一)在情境中澄清价值:基于儿童道德选择的道德教育理论
        (二)在互动中形成美好:基于儿童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理论
        (三)在多元中寻求普遍:基于儿童道德理性的道德教育理论
    二、幸福与实用:儿童道德体验的重要维度
        (一)反思现代教育的“幸福症候群”
        (二)幸福是自由给予途中的自由创造
        (三)实用是处于过程中的、未完成的道德思考
    三、幸福感受与实用体验,构建道德教育理论的基本支点
        (一)幸福感受的实现:沉思、给予、创造
        (二)实用感受的达成:展现正确行为的心理倾向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6)制度何以育德? ——关于学校制度情境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学校制度何以育德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 制度
        (二) 品德
        (三) 制度育德
    三、文献综述:何以提出制度情境育德
        (一) 制度育德研究中的基本概念梳理:与前人“对话”的基础
        (二) “制度何以育德”的已有观点及其不足
        (三) 制度情境:制度育德的必然中介
    四、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逻辑分析法
    六、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何谓制度情境
    一、情境
        (一) 情境的定义
        (二) 情境的特征
        (三) 情境的要素
        (四) 情境的产生与发展
    二、制度情境
        (一) 制度与情境的内在关系
        (二) 制度情境的内涵
        (三) 制度情境的特征
        (四) 制度情境的要素
        (五) 制度情境的类型
        (六) 制度情境的产生与发展
    三、制度情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 制度情境与制度的关系
        (二) 制度情境与情境的关系
        (三) 制度情境与非制度情境的关系
        (四) 制度情境与制度环境、制度生活、制度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 制度情境何以影响儿童品德发展
    一、对“儿童品德发展的核心机制”认识的深化
        (一) 第一阶段:道德内化
        (二) 第二阶段:道德化
        (三) 道德化的深化:道德进化基础上的道德化
    二、制度情境与儿童品德发展的关系
        (一) 品德发展机制的视角
        (二) 一点补充:品德内涵的视角
    三、制度情境影响儿童品德发展的方式与手段
        (一) 制度情境影响儿童品德发展的两种方式
        (二) 制度情境影响儿童品德发展的手段
    四、以制度情境为中介的制度育德路径
        (一) 道德的制度
        (二) 道德的制度情境
        (三) 道德的制度情境对道德感的激活
        (四) 道德的制度情境促使道德感外化为道德的行为
        (五) 对于“道德认知隐匿”的补充性说明
第三章 何谓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
    一、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之界定
    二、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之目的
        (一) 优良学校制度情境的目的:成“人”
        (二) 成“人”过程与优良品德发展过程的关系
    三、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之评价标准:民主型学校制度情境
        (一) 何以民主是优良学校制度情境的首要价值
        (二) 民主型学校制度情境何以成“人”
        (三) 民主型学校制度情境的两个基本标准
第四章 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何以生成
    一、优良学校制度情境的生成途径:学生参与学校制度的全过程
        (一) 制度的过程属性及其分析框架
        (二) 学生参与学校制度过程的必要性
        (三) 学生参与学校制度过程的一个范型
    二、学校成员在建构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中何为
        (一) 学校管理者的责任
        (二) 班级管理者的责任
        (三) 学生的责任
    三、学校共同体成员何以承担责任:上位制度建设优先
        (一) “学生参与”制度
        (二) 学校共同体成员公约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制度德育研究十五年: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回顾
    1. 制度德育的基本内涵
    2. 制度德育的学科价值
        (1)制度德育的教育学价值:道德教化
        (2)制度德育的伦理学价值:人性向善
        (3)制度德育的美学价值:美的熏陶
    3. 制度德育的时代特征
        (1)教育性
        (2)融合性
        (3)开放性
        (4)互动生成性
    4. 制度德育的实施路径
        (1)以“制度德育”批判“传统德育”
        (2)以“制度情境”形成“制度生活”
        (3)以“制度生活”优化“学生品性”
二、现实反思
    1. 完善制度德育的理论体系
    2. 回归教育实践的行动趋向

(8)我国制度德育研究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度德育的理论探讨
    (一)制度德育的研究背景
    ( 二) 制度何以育德
        1. 制度和德育的关系问题
        2. 制度的德育功能和意义
        3. 制度德育的机制
    ( 三) 制度德育的理论基础
    ( 四) 制度德育内涵、性质的探索
    ( 五) 制度德育构建的原则和路径
        1. 制度德育构建的原则
        2. 如何建构制度德育
二、制度德育的实践尝试
    ( 一) 高校制度德育实践研究
        1. 对高校德育制度的建设研究
        2. 对高校其他制度的德性考察
    ( 二) 中小学制度德育的实践研究
三、制度德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一) 中国制度德育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 二) 制度德育的理论尚未成熟
    ( 三) 制度德育的实践研究不足
四、制度德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 一) 奠基: 加强制度德育的理论研究
    ( 二) 支撑: 加强制度德育的实践研究

(9)高中班规德性研究 ——以H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点
一、班规德性的理论概述
    (一) 基本概念界定
    (二) 班规德性的理论基础
    (三) 高中阶段班规的德性解读
    (四) 高中班规德性的价值表征
二、高中班规的德性审视
    (一) 制度理念的偏失
    (二) 制度内容的合理性不足
    (三) 制度制定的学生主体性缺失
    (四) 制度实施的形式化
    (五) 小结
三、高中班规德性的缺失归因
    (一) 教师欠缺相应的德育认知与动力
    (二) 学生对班规的认可度与自我管理意识不足
四、高中德性班规的建构策略
    (一) 价值理念指导
    (二) 具体操作模式探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10)基于制度德性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改革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制度德性与大学生奖学金制度
    (一)制度德性的内涵
    (二)大学生奖学金制度的类型
    (三)德育的途径
二、大学生奖学金制度的设计德性与运行德性
    (一)设计德性之理想“善”
    (二)运行德性之实际“善”
三、基于制度德性的奖学金制度对大学生德育 的积极影响
    (一)德育立场:能者从之
    (二)德育动机:成其所是
    (三)德育方式:春风化雨
    (四)德育效果:乐学乐群
四、基于制度德性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改革趋向
    (一)物质与精神并重
    (二)科学与人文结合
    (三)权威与民主并行
    (四)过程与结果兼顾

四、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度伦理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D]. 侯延荣.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教师德性困境与培育的制度路径[D]. 张家瑞.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3]高校制度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研究[D]. 谈悦.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4]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德育制度现状研究[D]. 金纯.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找寻有效依据和基本支点 ——多样化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理论构建研究[D]. 侯洁.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制度何以育德? ——关于学校制度情境的理论研究[D]. 张添翼.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7)
  • [7]制度德育研究十五年:历史回顾与现实反思[J]. 石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1)
  • [8]我国制度德育研究与反思[J]. 张忠华,朱梅玲.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12)
  • [9]高中班规德性研究 ——以H校为例[D]. 黄冬珠. 西南大学, 2015(12)
  • [10]基于制度德性的大学生奖学金制度改革趋向[J]. 陆晓静.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5(03)

标签:;  ;  ;  ;  ;  

制度美德与制度道德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