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颖,张玲,刘国清,方妍,李唐海[1](2021)在《数学建模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开展不仅要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且具有适宜性的数学思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选择适当的数学思想作为引导开展教学不仅能够提高数学课程教学的效率,也是对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的锻炼和提升。模型的建立是帮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建模的方式更加具体化,从而辅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相关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合理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应用建模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杨潇莉[2](2021)在《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经过思维活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本质结果,其中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并且应用最广泛的部分,被称之为基本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是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思想之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关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研究还不系统,对转化思想实际应用的研究更是匮乏。转化思想的应用是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的关键,而实际上,不仅涉及此领域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开展关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转化思想应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部分涉及转化思想的分析以及研究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两部分。研究从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方程和解简易方程的概念入手,来分析应用转化思想所遵循的理论基础并指出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中“解简易方程”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梳理了其中涉及转化思想应用的相关知识点。研究过程中,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对“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进行实际调查。经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教科书中各类型方程数量占比不均影响转化思想应用,涉及转化思想的例题和习题难度不够;教师教学中对数学思想缺乏重视,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不充分,对学生应用转化思想情况了解不全面以及在课堂中教师刻意回避转化难点内容的教学;学生在解方程中对语言转化的应用存在困难,部分学生解题步骤不规范等。通过分析存在问题,发现背后的原因有:教科书编写者对转化思想应用的重视不够,对应用转化思想影响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不够;部分教师教学责任感、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导向;学生数学学习素养差异性大,解题缺乏耐心、信心和审美。基于以上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研究主要从教科书、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的相应对策并设计相关内容案例分析。希望能给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解简易方程”教学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照。

胡凤[3](2020)在《高中三角函数单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角函数的学习过程在锻炼学生数学语言、数学眼光和数学思维能力方面具有较大价值,但常常因学生并未整体掌握三角函数单元内容,导致所学三角函数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等现状。同时,单元教学可帮助教师和学生整体认识单元内容和方法,故基于单元教学理论开展三角函数单元教学是可尝试的路径。而目前已有研究中较为缺乏三角函数单元教学案例,还缺少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尤其在设计单元教学活动的方面少有研究涉及。因此本研究将从以下内容展开对高中三角函数单元教学的理论及实践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对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陈述了单元教学的起源及发展、已有概念,并辨析了单元教学设计、整体教学等概念,归纳提炼得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特征及定义;进一步从认识、设计以及评价三个阶段分析得到整体性的具体表现(图2.1),并从学生角度发现单元教学有利于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促进主动学习以及改善学习方式等价值。其次,对三角函数单元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根据单元教学整体性的具体表现,参考文献从教师教的角度和学生学的角度分别编制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提纲(表3.2与表3.3),分别对4位教师和6名学生进行录音访谈并提炼访谈要点(附录1与附录2),对访谈结果分析发现:教师在“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和“整体设计单元教学活动”两方面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尤其难以“结合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设计“完整”的单元教学活动。再次,对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进行构建。分析已有数学单元教学现状的原因,发现目前数学单元教学需要突破两个方面:“设置完整单元教学活动”和“开展利于学生认识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活动”;而基于“一般研究路线”和“概念的二重性”两个数学特征,得到了两个教学启示:“引入教学主线”和“将数学思想方法过程对象化”;通过修改已有单元教学的操作步骤,依据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概括得到单元教学对应的教学措施(图4.2),进一步形成从大单元和小单元视角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操作步骤(图4.3),并对开展数学单元教学提供了三点说明。然后,对三角函数大单元教学方案进行设计。在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操作步骤的指导下,对三角函数单元的教学要素进行分析,获得了三角函数单元的教学启示;依据教学启示,形成了三角函数大单元的单元知识结构图(图5.3)、单元教学思路(图5.4)和小单元教学规划(表5.3)。最后,对三角函数小单元教学方案进行设计与实施。依据三角函数的大单元教学方案,选择了“单元起始课”和“两角和与差公式”两个小单元,分析了其教学要素,从教学主线、教学流程及教学评价三方面设计了这两个小单元的教学方案;将“两角和与差公式”小单元第一课时在Z学校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访谈听课教师和听课学生获得了教学反馈,发现该单元教学方案在帮助学生完善小单元知识结构体系和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均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通过对高中三角函数单元教学研究,对单元教学的概念、特征以及价值等方面有了更清晰地认识,更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结合单元教学特征的表现得到了三角函数单元教学的现状,对教师了解三角函数教学现状以及改进三角函数单元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利用单元教学的特征、现状以及教学理论构建的数学单元教学操作步骤,利于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单元教学;在数学单元教学操作步骤指导下生成的三角函数单元教学方案实践反馈来看,三角函数单元教学方案和数学单元教学操作步骤对我们新教师开展数学单元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刘奕[4](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蔡敏[5](2020)在《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融入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融入分析为主要内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在高等数学中实施的重要性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对策为主要依据,从以数学建模角度分析、以数学实验角度分析、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方法、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方法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其目的在于加强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在高等数学改革中的价值,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单妍炎[6](2019)在《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课堂文化不仅对课堂教学起文化引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课堂文化的转型和重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目标。数学课堂文化作为数学文化的一种微观研究,理论抽象且实践上没有可依循的具体步骤。2009年,美国石溪大学教授纳迪亚·肯尼迪(Nadia Kennedy)指出,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文化是一个自校正、自指导和自组织的复杂系统。它以对话和数学探究为出发点,在共同体学习中将学科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系统。大学工科数学作为国内高校长期扶持的特色课程,其课堂文化的营造要求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工程问题时能熟练运用数学、识别和辨析社会系统中的数学、对自己的数学知识有信心以及对数学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鉴赏。“新工科”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怎样才能发展出数学探究共同体,从而进一步建构出新型的数学课堂文化?就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为此,首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并逐步建立出相应的社会数学规范与价值观。其次,基于文化和实用的观点对核心内容进行数学建模活动设计,促使学生在共同体学习中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最后,在对学生建模能力考核、数学学习情感配对变量差值t检验以及数学教学模式评价的基础上,探寻出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行动研究法来探讨大学工科数学课堂上探究文化的建构过程。选取西部某高校17级工业工程专业的64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的方法,透过教学观察、教学反思、学生焦点团体访谈与调查问卷等资料的收集,针对行动方案中所发现问题制定解决策略。每次行动方案均建立在上次方案的反思和修正基础上,依此类推,行动方案之间环环相扣并愈来愈精致。质性分析着重描述学生思维的转变、数学实践的发展以及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涵盖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在探究共同体模式下优化学习环境、重置师生角色以发展数学课堂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并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数学对话与行动。在课堂互动中,数学文化成为学生向他人学习与交流的内容。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与稳固贯穿课堂文化生成的整个历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成为新型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显性指标。第二,从工科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在三次行动研究循环中小断修正教学行动。第一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的外显行为,多以常规的课堂规范加以纠正。第二次行动方案主要解决师生课堂数学实践的发展。第三次行动方案通过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的稳固发展,确保课堂探究文化的形成。第三,评估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大学数学课堂文化重建的效果。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方面,评估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有效性。其中,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与建模素养的提高是数学课堂文化生成的显性指标。量化研究方面,通过自制数学建模试卷五个评价维度的考察,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复杂和简化之间找到平衡,并能考虑建模任务的目标与背景限制,但是在模型解释、论证和评估方面的能力仍需加强。同时,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表明,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建模活动对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情感方面有显着影响(p<0.05),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理论上,本研究分析和确定出数学课堂文化的五个维度,)使抽象的数学课堂文化理论具有了可操作性。同时,从社会数学规范的建立、学生正向学习情感的培养以及建模能力的提升三个方面,合理评估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形成的有效性。实践层面,运用行动研究法克服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实并深化了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进一步研究。论文最后指出了研究局限以及后续研究的方向。

方媛琳[7](2019)在《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线性代数是学习工程测量专业必修的工具性专业基础课,而课程教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终身教育等问题。本文旨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我院目前数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学科能力迁移不足的原因,并找出解决的方案。通过对笔者所在学院的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我院的线性代数课程存在以下问题,也是导致学生线性代数学科能力迁移应用困难的主要成因:第一,我院学生基础薄弱,差异大,缺乏实践机会。高职院校的招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大部分高职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普遍缺乏应用数学的能力。第二,课程教学学时少,教学内容多,实用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不强,教学过程中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与高职学生专业的契合不足,与专业课程背景融合不深入,没有高职院校专业的特色,没有体现线性代数在专业中的迁移应用。第三,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有待提高。教师缺乏丰富的社会经历和系统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太单一,对测量专业背景和知识了解不深。第四,作业布置、教学考核模式比较单一,没有层次感。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以上四点是影响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总结了基于为专业服务的改革原则和途径,整理了线性代数在测量专业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得出了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线性代数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是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并给出了两个教学案例。本文最后就教学大纲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基于专业服务的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点是:将数学建模思想和建构主义思想融入线性代数课堂教学中,实现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专业的融合,强化线性代数为测量专业服务的工具性作用。

李海[8](2019)在《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知能是上海“青浦经验”发展到今天最核心的概念,是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经过青浦实验、教师行动教育模式和教师发展指导者三个阶段40年左右的实践研究所形成的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顾泠沅先生、鲍建生教授及其团队关于实践知能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词源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与实践知能有关的词语“知识”、“能力”、“实践”的生活来源及其发展,分析了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哲学观点以及各个不同哲学观点的共同之处。然后结合相关理论尤其是结合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四个问题,进一步探寻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重新界定了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在鲍建生教授关于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框架进行了细化。在这个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下,以《数学教育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和《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研究》为主要干预性课程,选择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内容中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对某高校的2015级44名职前数学教师、2016级76名职前数学教师在2017年秋季学期和2018年秋季学期分别进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干预性教学。本文以设计研究为研究的方法论,在细化了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基础上,编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和访谈提纲,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讨论等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对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发展进行实证研究,主要解决四个研究问题:(1)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是怎样的?(2)职前数学教师在学习干预课程中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证明的教学进行了什么样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他们理解这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帮助?(3)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框架之下,职前数学教师对研究者提供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和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文本案例的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的教学有什么作用?(4)经过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产生了哪些变化?经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现状不容乐观,但同时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知能并非空白,虽然职前数学教师没有真正做数学教师的经验,但他们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知识基础、教学过程和支持系统领域都存在着一定的积累,这些积累来自于他们受教育的过程,包括中小学的教育过程和大学教育过程和部分职前数学教师做中小学数学家教的过程;职前数学教师通过接受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他们在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数学素养和信息技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经验尤其是课堂把控能力还比较薄弱;2.通过运用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模型进行教学干预,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得到很大的发展,表现为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存在显着性差异;3.实践知能模型应用于职前数学教师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但在应用过程中需做好设计,即需要一个科学的教学干预过程;4.在实践知能干预性课程教学中既要重视理论的教和学,也要注重随时将理论与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实践相结合,在这一结合过程中,组织、引导职前数学教师对数学教学理论的学习、思考、分析和研讨,不但有利于他们理解数学教学理论,也有利于理解具体数学教学内容的教学;5.为职前数学教师提供比较成熟的三个定理证明教学的教学案例,并且组织他们对案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讨论、交流,对他们理解三个定理的证明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6.通过数学教学理论学习、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设计教学、讨论和信心宣告,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的支持系统(信念与态度)得到提高。7.本研究设计的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干预性教学,对提高职前数学教师的实践知能具有明显的作用。这些研究结论,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研究、我国的数学教师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最后,结合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对高校数学教师教育数学专业任课教师和数学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给出了一些建议。并且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相信,为开拓新的数学教育研究广阔天地,建立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做出了些许的进展工作。

钱月凤[9](2019)在《中国数学建模研究的综述与反思》文中研究指明2003年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建模展开了大范围的研究,涌现出大量的研究课题与论文,但这些研究成果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整理.本文旨在回顾近15年来我国数学建模的相关研究,把握研究关注的重点及其尚未被重视的领域,分析所用研究方法的特点与趋势,为我国数学建模的未来研究提供方向与思路.本研究属于元研究,采取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为辅的混合研究方法.通过元分析法,按照六大内容维度(课程、教学、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和教师专业发展)对近15年来我国的数学建模研究进行了梳理.结合统计方法,分析了数学教育类主流期刊上数学建模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之后辅以调查研究,对中小学一线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和访谈.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数学建模研究内容的关注程度极不平衡;(2)定性研究是中国数学建模研究的主流方法;(3)中国数学建模研究符合实际教与学的现状.最后,本文提出了中国数学建模现有研究的不足,提供了一些数学建模领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子方向,并对我国数学建模研究者、数学教师以及教育部门提出了一些建议.

张燕[10](2018)在《让高等数学活起来——论高等数学教学的完善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数学作为大学教育的核心科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等数学更加注重学生数学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也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为苛刻的目标。与其他学科相比,高等数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解题思维及运算能力,总体来说更加具备学习的难度。作为目前高等教育中挂科率最高的学科之一,如何创新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是留给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本文以高等数学教学为研究的目标,其主要的内容是从我国高等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及实际情况出发,从而分析目前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困境,并基于这些问题为高等数学教学的完善与创新提出自己的建议。也希望通过本文的创作,可以为致力于高等教育的相关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二、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学建模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建模思想的基本内涵
2建模思想的应用意义
    2.1实现数学与问题的转化
    2.2提高学习理解的便捷性
    2.3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模式
3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3.1选准融合应用的切入点
    3.2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3.3重视从实践出发锻炼学生的建模思想
4数学建模思想与具体教学过程的融合应用路径
    4.1数学建模思想在基础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4.2数学建模思想在综合应用数学问题中融合运用
    4.3数学建模思想在初中几何问题解决中的应用
5数学建模思想应用优化的要点分析
    5.1教师应当重视教学组织和准备
    5.2教学中应当积极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5.3重视教学内容的适当拓展
6结语

(2)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思想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2.“解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3.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培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4.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解简易方程”教学问题的存在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内容分析法
        3.问卷调查法
        4.访谈法
        5.观察法
一、数学转化思想及其应用的学理解析
    (一)核心概念辨析及界定
        1.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2.转化思想与化归思想
        3.方程和解简易方程
    (二)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1.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特点
        2.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三)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支撑
        1.学习迁移理论
        2.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部分转化思想内容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内容分布及编排特点
        1.“方程的意义”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2.“等式的性质”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3.“解方程”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4.“实际问题与方程”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内容中转化思想的渗透
        1.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一:编排策略
        2.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二:本体知识
        3.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三:方程类型
        4.转化思想渗透点之四:语言应用
三、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二)调查过程
        1.问卷调查过程
        2.访谈调查过程
        3.课堂观察过程
    (三)调查结果分析
        1.“理念认知”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2.“掌握情况”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3.“内容评价”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4.“实际条件”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5.“教学应用”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6.“问题呈现”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四)调查启示
        1.经验教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的中坚力量
        2.个性心理特征影响学生“解简易方程”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四、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科书方面的问题
        1.各类型方程数量占比不均,影响转化思想应用
        2.教科书中涉及转化思想例题和习题难度有待提升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数学思想重视不够
        2.部分教师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不充分
        3.部分教师对学生应用转化思想的情况了解不全面
        4.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刻意回避转化难点内容的教学
    (三)学生方面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解方程中转化的应用存在困难
        2.部分学生在语言转化的应用方面存在困难
        3.部分学生解题步骤不规范
五、转化思想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科书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科书编写者对转化思想的应用重视不够
        2.教科书编写者对应用转化思想影响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不够
    (二)教师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部分教师教学责任感有待提升
        2.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
        3.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导向
    (三)学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数学学习素养差异性大
        2.学生解题缺乏耐心、信心和审美
六、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建议
    (一)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策略
        1.教科书层面
        2.教师层面
        3.学生层面
    (二)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的实践探讨
        1.“简易方程”单元备课稿
        2.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高中三角函数单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三角函数教学研究的综述
        1.2.2 单元教学研究的综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研究意义
2 单元教学理论概述
    2.1 单元教学的起源及发展
    2.2 单元教学概念的界定
        2.2.1 单元教学概念的概述
        2.2.2 单元教学与单元教学设计的联系
        2.2.3 单元教学与整体教学的联系
        2.2.4 单元教学的概念
    2.3 已有单元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
    2.4 单元教学的特征—整体性
    2.5 数学单元教学的价值
3 三角函数单元教学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方法和对象
    3.3 调查提纲的设置
    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3.4.1 教师访谈结果及分析
        3.4.2 学生调查结果及分析
    3.5 小结
4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操作步骤研究
    4.1 数学单元教学现状的问题分析
    4.2 数学特征分析及启示
        4.2.1 中学数学研究的一般路线及启示
        4.2.2 数学概念的二重性及启示
    4.3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操作步骤的修改过程
    4.4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
    4.5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操作步骤的说明
    4.6 小结
5 三角函数“大单元”的教学要素分析及方案设计
    5.1 三角函数单元教学设计的前期要素分析
        5.1.1 三角函数单元教学设计的主要要素分析
        5.1.2 三角函数单元教学设计的辅助要素分析
        5.1.3 三角函数单元教学要素分析结果概述
    5.2 三角函数单元的知识结构及教学方案
        5.2.1 三角函数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5.2.2 三角函数“大单元”的教学思路
        5.2.3 三角函数“小单元”的教学规划
6 三角函数“小单元”教学的案例
    6.1 “三角函数单元起始课”小单元的教学方案
        6.1.1 “三角函数单元起始课”小单元的教学要素分析
        6.1.2 “三角函数单元起始课”小单元的教学方案
        6.1.3 “三角函数单元起始课”小单元的教学过程
        6.1.4 “三角函数单元起始课”小单元教学方案反思
    6.2 “两角和与差公式”小单元的教学方案
        6.2.1 “两角和与差公式”小单元的教学要素分析
        6.2.2 “两角和与差公式”小单元的教学方案
        6.2.3 “两角和与差公式”小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6.2.4 “两角和与差公式”小单元教学方案反馈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师访谈要点记录
附录2:学生访谈要点记录
致谢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5)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融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在高等数学中实施的重要性
    1.1 以数学建模角度分析
    1.2 以数学实验角度分析
2.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对策
    2.1 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方法
    2.2 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方法

(6)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学数学课堂上的独白
        1.1.2 大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沉默
        1.1.3 工科院校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缺失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大学数学课堂文化
        1.2.2 数学探究共同体
        1.2.3 行动研究
        1.2.4 工科数学
        1.2.5 社会数学规范
    1.3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建构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意义与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依据
        2.1.1 学习的社会文化理论
        2.1.2 活动理论观点
        2.1.3 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数学探究共同体
    2.2 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及本研究的预期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2.3 本研究的侧重点与实践预期
第3章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
    3.1 行动研究法
        3.1.1 教育行动研究
        3.1.2 研究者和参与教师的角色
    3.2 研究流程与步骤
        3.2.1 课堂教育情境
        3.2.2 研究发展过程
        3.2.3 实施步骤
    3.3 进入高等数学教学现场
        3.3.1 西配楼的102数学教室
        3.3.2 学生的高等数学学习情形及前置经验
    3.4 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信效度
        3.4.1 资料的搜集整理
        3.4.2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第4章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过程及讨论
    4.1 观察准备阶段
        4.1.1 影响数学探究共同体实施关键问题的发现
        4.1.2 拟定第一次行动方案以解决关键问题
    4.2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4.3 第一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对话中的探究式学习
        4.3.1 提升共同体学习中学生的数学对话能力
        4.3.2 解决“数学对话中探究式学习的实现”的行动策略
        4.3.3 解决“集体论证中社会数学规范初步建立”的行动策略
    4.4 第一次行动方案后产生的新问题
        4.4.1 探究共同体中的数学实践亟待加强
        4.4.2 工程教育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的方法转变
第5章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5.1 拟定第二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5.2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5.3 第二次行动方案的实施: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5.3.1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建立
        5.3.2 数学探究共同体的发展
    5.4 第二次行动方案后对数学课堂文化的思考
第6章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研究过程及讨论
    6.1 拟定第三次行动方案的依据
    6.2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形成
    6.3 第三次行动方案的实施: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6.3.1 基于集体论证的社会数学规范的发展与稳固
        6.3.2 数学课堂文化构建中建模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6.4 质性资料的分析
        6.4.1 确认主题
        6.4.2 教学观察与访谈资料的分析
        6.4.3 发现关键问题
        6.4.4 作组织的概览
        6.4.5 执行行动策略与检验
        6.4.6 成果展示
    6.5 量化资料的分析
    6.6 对三次行动策略过程的回顾和疏理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数学文化是构建大学数学课堂文化的源泉
        7.1.2 教师对数学建模活动中集体论证的支持策略
        7.1.3 数学探究共同体模式下的课堂文化
    7.2 大学工科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有效路径
    7.3 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对后续工科数学课堂文化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依据
    2.1 高等职业教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2.2 工程测量专业课程与线性代数衔接的研究综述
    2.3 理论依据
第三章 高职工程测量中线性代数课程现状的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的对象
    3.3 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3.4 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章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原则与途径
    4.1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原则
    4.2 线性代数与工程测量结合的途径
第五章 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专业中的应用举例
    5.1 n阶行列式的概念的教学案例
    5.2 线性代数与测量专业课程融合的实操性考核方案
第六章 高职工程测量中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的建议
    6.1 课程教学大纲的调整
    6.2 教材教学内容的改革
    6.3 教学方法的建议
    6.4 师资建设的建议
    6.5 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在校生《线性代数》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测量专业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8)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我国教育的战略地位到教师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
        1.1.2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重要转型
        1.1.3 我国职前数学教师培养概要及其主要问题
        1.1.4 初中几何证明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教学困难
        1.1.5 重视实践性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职前数学教师
        1.2.2 实践知能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了解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1.3.2 优化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数学教师培养的方式
        1.3.3 为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4 研究问题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实践知能
        2.1.1 实践知能相关词语的词源分析
        2.1.2 知识的哲学理论概览
        2.1.3 知识及其分类
        2.1.4 实践的哲学理论概览
        2.1.5 教师知识及其分类
        2.1.6 教师知识的实践取向
        2.1.7 已有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研究
    2.2 发展职前数学教师实践性知识与能力的模式、方法与措施
    2.3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推理与证明教学知识研究
    2.4 几何证明教学研究
        2.4.1 什么是推理与证明
        2.4.2 数学推理与证明历史发展的简要轮廓
        2.4.3 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框架
    3.1 已有“知能”研究文献述评
    3.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概念和结构
        3.2.1 顾泠沅先生和鲍建生教授关注实践知能的缘起及基本研究思路
        3.2.2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发展的简要脉络
        3.2.3 已有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概念及其结构述评
        3.2.4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研究的展望
        3.2.5 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理论基础
        3.2.6 本研究的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定义及其框架
        3.2.7 对数学教师实践知能框架的进一步细化
第4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三个定理的选定
    4.3 实践知能发展干预性课程的教学
        4.3.1 干预课程的教学目标
        4.3.2 干预课程的教学内容
        4.3.3 干预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
    4.4 研究方法
        4.4.1 设计研究概述及其与本研究的关系
        4.4.2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及其子问题对应的研究方法
    4.5 研究流程
        4.5.1 设计研究的研究流程
        4.5.2 第一轮、第二轮研究研究流程
    4.6 研究工具
        4.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前后测)的形成
        4.6.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的形成
    4.7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具体实施
        4.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问卷调查的实施
        4.7.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访谈的实施
    4.8 研究数据的收集
    4.9 研究数据的分析方式
    4.10 研究的信度、效度与伦理
        4.10.1 研究的信度
        4.10.2 研究的效度
        4.10.3 研究的伦理
第5章 第一轮研究结果
    5.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5.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5.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5.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5.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5.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5.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5.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5.2.4 小结
    5.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5.3.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5.3.2 职前数学教师在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5.3.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6章 第二轮研究结果
    6.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6.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三个定理及其证明的掌握
        6.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知识基础的现状
        6.1.3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教学过程的现状
        6.1.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中支持系统的现状
    6.2 职前数学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中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2.1 职前数学教师对青浦经验的四条数学教学原理的学习和理解
        6.2.2 职前数学教师应用脚手架理论对三个证明教学的分析
        6.2.3 职前数学教师学习弗赖登塔尔的教学理论时对三个定理教学的分析
    6.3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2 职前数学教师对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3 职前数学教师对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的学习和研讨
        6.3.4 案例学习、思考和研讨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6.4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6.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6.4.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6.4.3 通过对个别研究对象的访谈看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7章 对两轮研究的总结
    7.1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1.1 职前数学教师对三个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掌握的现状
        7.1.2 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现状
    7.2 教学理论的学习、讨论和分析对掌握三个定理教学的价值
    7.3 教学案例对职前数学教师理解三个定理教学的意义
    7.4 两轮研究问卷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的变化
        7.4.1 整体上实践知能的前后测差异情况
        7.4.2 两轮问卷调查数据合并后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各个子成分的变化
        7.4.3 从两轮研究中访谈个别研究对象而发现研究对象实践知能的变化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启示与建议
        8.2.1 研究启示
        8.2.2 建议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4 研究的主要贡献
    8.5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职前数学教师对其他同学三个定理证明的讨论提纲
    附录2 :研究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变化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3 :职前数学教师从业信心宣告书
    附录4 :职前数学教师数学教学实践知能问卷调查表
    附录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2.勾股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3.垂径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6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学习思考提纲
    附录7 :职前数学教师三个定理证明教学设计案例研讨讨论提纲
    附录8 :职前数学教师干预性课程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个人简历
    2.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
    3.发表论文
致谢

(9)中国数学建模研究的综述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问题
第2章 研究方法与框架
    2.1 研究方法
        2.1.1 元分析法
        2.1.2 调查研究法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意义
第3章 数学建模的概念及其教育价值
    3.1 数学建模的概念
        3.1.1 数学建模的内涵
        3.1.2 数学建模的外延
    3.2 数学建模的教育价值
第4章 数学建模的研究内容与领域
    4.1 数学建模与数学课程
        4.1.1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学建模
        4.1.2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建模
    4.2 数学建模的教学
        4.2.1 数学建模的教学内容
        4.2.2 数学建模的教学阶段
        4.2.3 数学建模的教学策略
        4.2.4 其他研究
    4.3 数学建模的学习
        4.3.1 影响学生数学建模的因素
        4.3.2 学生数学建模的外显行为
        4.3.3 学生数学建模的内隐认知
    4.4 数学建模的评价
        4.4.1 学业评价
        4.4.2 建模竞赛
    4.5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建模
        4.5.1 信息技术支持数学建模
        4.5.2 信息技术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4.6 教师专业发展下的数学建模
        4.6.1 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的角色与作用
        4.6.2 教师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
    4.7 其他方面
        4.7.1 课题介绍
        4.7.2 校本教材
        4.7.3 专业期刊
    4.8 小结
第5章 数学建模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5.1 研究方法概况
    5.2 研究方法统计
    5.3 小结
第6章 调查研究的结果及其分析
    6.1 问卷
        6.1.1 问卷设计
        6.1.2 调查对象及方式
        6.1.3 问卷结果与讨论
    6.2 访谈
        6.2.1 访谈提纲
        6.2.2 访谈对象
        6.2.3 访谈结果与讨论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中国数学建模研究内容的关注程度极不平衡
        7.1.2 定性研究是中国数学建模研究的主流方法
        7.1.3 中国数学建模研究符合实际教与学现状
    7.2 研究建议
        7.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7.2.2 未来研究的展望
        7.2.3 其他方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1 关于“数学建模”的问卷调查
附录2 关于“数学建模”的访谈提纲
致谢

(10)让高等数学活起来——论高等数学教学的完善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高等数学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是锻炼思维的必要科目
    1.2 是大学学习的核心科目
2 目前高等数学教学的困境分析
    2.1 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2.2 学生缺乏高等数学学习兴趣
    2.3 高等数学知识缺乏实践应用
3 基于高等数学教学的完善与创新
    3.1 将传统及新媒体教学相结合
    3.2 培养学生对于高数学习的兴趣
    3.3 注重高等数学学习的实践应用
4 结语

四、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学建模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李颖,张玲,刘国清,方妍,李唐海. 财富时代, 2021(07)
  • [2]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潇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高中三角函数单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胡凤. 四川师范大学, 2020(12)
  • [4]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5]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在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融入分析[J]. 蔡敏. 课程教育研究, 2020(11)
  • [6]大学数学课堂文化模式建构的行动研究 ——以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为例[D]. 单妍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线性代数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D]. 方媛琳. 广州大学, 2019(01)
  • [8]职前数学教师实践知能发展的设计研究 ——以三个初中几何定理证明教学为例[D]. 李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中国数学建模研究的综述与反思[D]. 钱月凤. 苏州大学, 2019(06)
  • [10]让高等数学活起来——论高等数学教学的完善与创新[J]. 张燕.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8(06)

标签:;  ;  ;  ;  ;  

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