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良红阐述高考命题“内幕”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良红阐述高考命题“内幕”

一、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亮宏细说高考命题 “内情”(论文文献综述)

刘亮,靳培培[1](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考命题工作机制变革及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考命题工作机制历经了由经验命题到科学命题的变革,高考标准化改革是此变革的重要标志。与经验式机制相比,科学化机制以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导考试大纲的制定,通过增设客观题等方式控制评分误差,组建包括高校教师、中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等在内的命题队伍,设立试题评价和命题研究环节。与境外招考命题相比,通常我国高考的命题依据更明确、主客观题型搭配更合理、权威性更高,也更易造成应试主义、更难消除评分误差。尽管高考命题工作机制已进入科学化阶段,但命题改革仍需处理好甄别选拔与促教育人、考查能力与力求客观、保证科学与追求公平、提升效率与因地施考等多对基本矛盾。

刘新国[2](2020)在《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推进国际化进程做出重要贡献。回顾我国的外语教育规划过程,尽管以自上而下的规划路径为主导,但社会调查和征求民意也是其中重要的规划活动;同时,外语教育规划也激发国人对外语教育的复杂的情感。然而,当前的研究很少探讨外语教育政策应如何回应公众意见和感受,提高公众的满意度。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话语空间发生改变,公众意见表达异常活跃,社会舆情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舆情为研究视角,探索外语教育政策的回应性。高考英语是我国重大的外语教育政策,外语教育规划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息息相关。本研究以高考英语的政策变迁为主线,并选取其中四个关键节点为经验案例,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本研究分析认为,政策回应性受制于制度语境、外部环境和由公众意见与媒介话语构成的社会舆情。为探究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一般关系,本研究提出三个具体研究问题:(1)高考英语舆情特征如何?(2)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如何?(3)舆情与政策回应性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本研究在理论视角上,借鉴政治学、公共政策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舆情-政策关系分析理论,以话语制度主义作为一种综合的理论视角审视高考外语政策变迁过程,构建出政策回应性的分析框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融合量化分析方法对三种来源数据进行分析:(1)政策文本、历史研究文献和智库研究报告;(2)慧科新闻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3)新浪微博,其中数据采用第三方爬虫软件采集获得。在研究路径上从总体和特定节点两个方面探究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论文共分七章。前三章阐述了研究现状和基础概念与理论,论文第四章从总体上考察了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制度文化语境。高考英语政策主要体现在科目地位、命题方式、考试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的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稳定上升期、调整变化期和巩固发展期,政策的变化可视为对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社会舆情的积极回应。论文第五章分析了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本章从报纸媒体、社交媒体和学术期刊三种媒体描述高考英语舆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舆情主题和热点事件。舆情分析表明,在高考英语政策调整变化时期,公众舆论对待英语的态度比较复杂,一方面认可英语作为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工具性特征,另一方面要求弱化高考英语的科目地位、减少高考英语考试的社会功能比较强烈。新一轮高考改革启动以来,社会舆论聚焦在一年两考和中外文化冲突方面,容易引发成社会热点事件。高考英语听力是最为频繁的高考突发性事件,地方政策回应方式不一,但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回应的重点是加强考试管理,稳妥推进高考英语听说考试。接下来的论文第六章通过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的探究高考英语舆情与政策回应性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1999年以来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政策突出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但是公众舆论的焦点在科目分值、计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1984年第一次高考改革后高考英语确立了和语文、数学同等的统考科目地位和分值权重,并在实际中得到强化。新世纪以来公众对英语热开始反思,弱化英语的呼声比较强烈,2006年江苏省通过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和协商,首次降低了高考英语分值。2013年北京高考改革迎合社会舆论,提出降低高考英语分值的方案,但是公众意见中专业话语发挥了重要影响,维持了高考英语地位。2017年以来为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新高考改革试点省份高考英语“一年两考”,虽然降低了高考英语听力事故的风险,但是测试技术的要求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能力成为“一年两考”的制约因素。论文第七章为启示和结论部分,将舆情的政策回应总结为四种模式,即主动咨询型、积极协商型、消极协商型和压力回应型,从三个方面提出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可能路径,即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合理运用舆情调查、做好舆论环境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应用三个方面:首先在理论基础上,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建构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理论内涵,为外语教育规划探索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科学路径;其次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将质性探究与媒介框架分析和政策叙事相结合,拓展了质性研究的内涵;最后是本研究的应用创新,政策回应性为当前的高考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刘培新[3](2018)在《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基于S市的实践分析》文中指出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优化主要是指对参加中考命、审题的学科专家与教育测量专家的工作安排的规则和流程、行动准则的优化,包括对遴选制度、聘用制度、规制要求、支持制度的优化。在S市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选人难”“请人难”“用人难”“管人难”等问题,在不同省市、不同类型的考试命题学科专家管理中此类问题具有某些共性。通过参与式观察法与案例分析研究的方法对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过程中的制度现状进行梳理,对中考命题学科专家遴选制度、聘用制度、规制要求、支持制度的现状结合命题学科专家管理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遇到的问题形成的制度原因有:一是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缺失或不完善,二是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没有执行或很难执行,三是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四是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是稀缺资源。为解决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中问题的需要对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依据制度变迁理论,优化制度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通过访谈案例分析结合市场厚度与对价等相关经济学理论,对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使得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更优,从而使得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中的遴选制度、聘用制度、规制要求、支持制度得到完善,易于执行,得到更好地执行效果,从而解决缓解选人难、请人难、用人难、管人难问题。通过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的现状研究,对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提出了制度优化建议。第一,对命题学科专家遴选制度优化,提出了命题学科专家资质要求的完善建议,建立命题技术培训机制,区县推荐制度常态化,专家推荐与审核程序的制度化,尝试自荐专家考核制的制度创新,有利于解决“选人难”的问题;第二,对命题学科专家聘用制度提出了优化建议,完善命题学科专家库建设,尝试与命题学科专家所在单位的合作制度建设,依据“对价”理论对命题学科专家的劳动报酬制度修订,有利于解决“请人难”“用人难”问题;第三,对命题学科专家规制要求与评价制度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命题学科专家规制要求与评价制度进行弹性编制、任务评价与管理监督制度创新,有助于解决“管人难”问题;第四,提出了对命题学科专家的支持制度建设,即对学科秘书的任务制度的建设,学科秘书专业发展与调查研究制度的完善,并降低命题工作过度依赖选聘命题学科专家的机制进行了展望,提高学科秘书专业化水平与管理能力,是解决命题学科专家管理中实际问题的重要保障。在中考命题工作管理过程中,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优化有助于提高命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有助于解决命题学科专家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与普遍问题,有助于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的完善。

刘亮[4](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夏莲[5](2014)在《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高考是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窗口。数学高考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从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这三个方面测查了学生,是否实现了良好的选拔功能,是否对中学数学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考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因此,对数学高考试题命题的研究就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具有现实的意义。该项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数学高考命题的历史发展。第二,通过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文献分析和理论探讨,提出数学高考试卷命制的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三,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提出建议。这项研究将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测量理论、学习风格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分析、评价新课程标准出台以来数学高考全国卷,从考试说明、试题内容、题型特点等方面,总结数学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通过调查高考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三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考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希望将高考试题的命题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促进数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对近四年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理科卷的分析,得出数学高考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关注知识交汇点以及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充分;在能力的考查上,重视核心思想和通性通法,重视应用意识以及突现几何直观。由此,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建议: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法引领学法,促进学习方式改革;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高考与教学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高考命题与数学教学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研究中仍然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批评指正和建议。

周薇[6](2013)在《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考制度,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简称,也称高等学校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包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和高校招生录取制度。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制度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公认的成就。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也不断出现新问题,其中公平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公平主要体现在人人拥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一公平的价值观在高校招生入学考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能实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性失衡,高校招生“本地化”倾向严重,自主招生不公平现象频现等问题不断将高考制度改革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文从公平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外高考制度改革的经验,分析现行高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理论提出一些改革建议。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和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定义。第二章主要研究我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现状。第三章主要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目前高考制度在内容、形式、录取机会区域性失衡和自主招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原因主要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重点大学招生本地化倾向严重、招生程序不透明和缺乏诚信保障机制等。最后一章根据英、美、日等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实际发展状况,为我国高考制度进一步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

张瑾[7](2011)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制度研究(1977-200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7年至2007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制度经由了恢复探索、改革转型和规范创新这三阶段的演变历程。在各个阶段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高师院校的招生制度除了具有与其他普通高校都一致的一些特点外,还有自己一些独特之处,这也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本文将从纵向历史的角度,重点探析这30年期间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招生考试制度、招生录取制度和招生扶持制度,尝试分析我国高师院校招生制度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制度的对策建议,以为新时期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招生工作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事业服务。

乐中保[8](2009)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文中认为语文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科目,阅读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三十余年的发展中,阅读测试内容出现了一系列的偏向,如阅读材料的选择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阅读测试内容的课程取向错乱,阅读能力的层级与要素分布缺乏科学依据,阅读测试内容的表征不符合学科特点,阅读测试问题设置浅层次化等等。这些问题使得部分阅读测试的考查停留在较低层次上,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在学校里针对语文高考阅读的题海战术大行其道,沉浸在题海中的考生们对阅读依然是不得要领,学界更多的是热衷于对阅读解题技巧的分析和对来年高考备考的预测,应对阅读的解题大全和秘籍层出不穷,对阅读测试本身缺少应有的关注。考试包括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两个组成部分,和考试形式相比,考试内容在高考改革中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首先,考试内容对中学各科目的教学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处于牵一发动全身的地位;另一方面,考试内容是衡量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高考的考试命题和考试方式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制约作用。现今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研究的重心一直是命题和解题,对测试内容的关注较为薄弱。本论文拟从考试内容的角度切入,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通过对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考试性质、组成要素的分析,探明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运行过程,确立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的维度;(2)、在对改革开放以来语文高考阅读测试试题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探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在近三十余年来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特点以及存在的弊端;(3)、结合近三十余年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发展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未来建构与发展提出合宜的建议。根据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以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论的观点和发展的视角出发研究以下内容:第一、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研究定位。本部分内容将了解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阐明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考试属性与特点,探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组成要素与运行框架,提出了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的四个维度:①语文高考阅读测试要测试什么内容——测试目标;②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应测试哪些内容——课程取向;③语文高考阅读测试能测试什么内容——要素层级;④语文高考如何来测试这些内容——内容表征。第二、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测试目标。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目标制约着阅读测试内容,测试内容是为达成测试目标服务的。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目标是要测试出学生的阅读素养。本部分内容探讨了阅读素养的内涵与组成,提出了阅读能力是阅读测试的主体,辨别了“阅读能力”与“阅读什么的能力”的区别,指出“阅读什么的能力”是阅读测试的基点。第三、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课程取向。阅读能力是和阅读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材料体现着一定的课程取向。本部分对近三十余年来语文高考阅读材料的文章体式、关涉内容、呈现形式进行了考察,发现我国的阅读测试内容的课程取向具有以下特点:①测试内容以文章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文学作品为主;②阅读测试内容与语文课程教材紧密相连;③测试内容与学生生活缺乏联系;④测试内容注重对“篇”的考察。其实质是一种学科发展取向的阅读测试内容。本部分还从比较的视角对国际学能测试(PISA)中阅读部分的课程取向做了分析,以期对我们能有所启发与借鉴。第四、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要素与层级。阅读能力的要素和层级是阅读测试内容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同文体测试的阅读能力的要素和层级是不同的,本部分对近三十余年来语文高考阅读中古代文和现代文测试的能力要素和层级做了考察,发现古诗文阅读测试在要素层级上由“言”走向“言”“文”并重;能力要素层级与课内联系过于紧密;能力要素层级缺乏人文内容的观照。现代文阅读测试在能力要素层级上表现为:文体要素开始受到关注;内容要素点分布过细,情感态度被忽略;测试内容要素与层级逐渐固化。第五、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表征。阅读测试内容是需要以一定形式体现出来的,本部分将从阅读测试内容的角度出发,在研究近三十余年阅读内容表征的基础上,探究了不同的表征形式如主客观题型、标准化与非标准化试题发展变化的过程,发现客观题运用过滥,主观题型的客观化——“伪主观化”严重影响了测试内容的合宜呈现。这一部分还对语文高考阅读测试中标准化题型的运用进行了思考。第六、通过以上对近三十余年来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测试目标、课程取向、要素层级、内容表征的研究,探索了社会发展与社会阅读需要、语文课程性质的发展变化、对阅读本身研究的深入等对阅读测试内容制定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生活,着眼发展——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课程取向的平衡;依据文章体式,体现考试性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要素层级的确定;根据内容,选择形式——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表征形式的选择等一些建议。

赵亮宏[9](2007)在《关于恢复全国统考后第一次命题工作的回忆》文中研究说明1976年,国家结束了持续10年之久的动乱局面。第二年,随即发生了一件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大事——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高校招生恢复实行入学考试。"文革"刚开始,高校招生制度就遭到了错误的批判,废除了以考试选拔新生这个办法。1970年起,虽然高校陆续恢复招生,但实行所谓"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结

本刊记者[10](2007)在《没有当年的高考,就没有现在的盛世——教育部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座谈会侧记》文中提出3月27日,雨后的广东东莞,天气格外清新,一片郁郁葱葱。教育部学生司和考试中心在此召开了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30年前亲自参加高考组织工作现已离(退)休的老前辈、老专家,有至今仍在高考招生第一线工作的领导和同志。大家久别重逢,一见如故,重温英明决策,缅怀小平伟绩,回忆陈年旧事,倾述友谊之情,会场内外一片浓浓暖意。

二、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亮宏细说高考命题 “内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亮宏细说高考命题 “内情”(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考命题工作机制变革及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验命题阶段:命题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1949—1965年)
    (一)命题依据的确立:从笼统的招考规定到明确的考试大纲
    (二)测量技术的初步运用:难度、题量的规定及选择题的设置
    (三)答案拟定办法的改进:从“标准答案”到“参考答案”
    (四)组织结构的完善:在命题委员会外成立试题审查委员会
二、过渡阶段:命题工作机制的恢复与初步科学化(1977—1984年)
    (一)命题依据的标准:由各省不一到全国统一
    (二)命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题型和题量明显增加
    (三)命题队伍构成:由各省不一走向全国统一
    (四)命题工作的恢复与进一步发展:命题评价与研究的实施
三、科学命题形成阶段:标准化改革下的命题工作机制(1985—2003年)
    (一)命题依据的变革:从教学大纲到考试说明
    (二)命题技术的革新及其制度化:标准化考试技术和规范的确立
    (三)专业命题队伍的组建:学科命题委员会及命题组的成立
    (四)命题工作的科学化:科研先行与试题评价定量化
四、进一步发展阶段:新课改和新高考下的命题工作机制(2004至今)
    (一)命题依据的发展:“考试大纲”从大纲版到新课标版
    (二)命题技术的信息化:题库建设的设想与实践
    (三)命题管理体制的分权化:分省命题的推广与收缩
五、反思
    (一)经验式和科学化命题工作机制的不同特征
    (二)境外视域观照下的高考命题工作机制优缺点
    (三)高考命题工作机制改革中的基本矛盾

(2)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政策和规划学科的兴起
        1.1.2 外语教育规划中的认同与冲突
        1.1.3 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与高考英语
        1.1.4 政务舆情回应的建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舆情研究概况
        2.2.1 舆情的概念内涵
        2.2.2 基于引文空间分析的教育舆情研究概况
        2.2.3 高考舆情研究
        2.2.4 语言舆情研究
        2.2.5 英文文献中关于公众意见的研究
    2.3 舆情和政策的关系研究
        2.3.1 舆情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2.3.2 舆情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2.4 政策回应性研究
        2.4.1 政策回应性的理论研究
        2.4.2 教育政策回应性的相关研究
    2.5 制度变迁的理论基础研究
        2.5.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5.2 话语制度主义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引言
    3.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2.1 关键概念定义
        3.2.2 概念框架和研究问题
    3.3 研究方法阐述
        3.3.1 质性研究路径
        3.3.2 研究方法
    3.4 数据采集和处理
        3.4.1 数据资源库
        3.4.2 媒体数据采集
        3.4.3 数据下载
        3.4.4 数据处理
    3.5 类目建构
    3.6 研究伦理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考英语政策变迁及制度语境
    4.1 引言
    4.2 英语科目地位变化
        4.2.1 稳定上升时期(1978-2001 年)
        4.2.2 调整变化期(2002-2013)
        4.2.3 巩固发展期(2014-)
    4.3 高考英语命题内容和方式的变化
        4.3.1 命题依据的变化
        4.3.2 高考英语统一和分省命题变化
        4.3.3 高考英语听说测试政策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总体特征
    5.1 引言
    5.2 舆情的报纸媒体特征
        5.2.1 时空特征
        5.2.2 媒体分布特征
        5.2.3 新闻主题框架分析
        5.2.4 报纸媒体舆情热点事件
    5.3 舆情的社交媒体特征
        5.3.1 北京高考改革热门微博
        5.3.2 浙江加权赋分事件热门微博
    5.4 舆情的学术期刊话语
        5.4.1 《人民教育》关于第一次高考改革大讨论
        5.4.2 《外国语》高考外语改革论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
    6.1 引言
    6.2 第一次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2.1 改革前舆情
        6.2.2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2.3 政策回应性分析
        6.2.4 回应结果分析
    6.3 江苏新课程高考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3.1 改革背景
        6.3.2 舆情特征分析
        6.3.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3.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3.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4 北京高考综合改革舆情和政策回应
        6.4.1 改革背景
        6.4.2 舆情特征分析
        6.4.3 回应前舆情话语分析
        6.4.4 回应过程舆情话语特征
        6.4.5 政策回应性结果分析
    6.5 高考突发事件性舆情和政策回应
        6.5.1 高考外语听力的政策回应性
        6.5.2 浙江高考英语加权赋分事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启示与结论
    7.1 引言
    7.2 高考英语舆情的政策回应模式
    7.3 回应性外语教育政策的发展路径
        7.3.1 正确认识观念性冲突
        7.3.2 合理运用舆情调查
        7.3.3 发挥舆论环境建设的作用
    7.4 研究总结
    7.5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北京高考改革方案(2013)的热门微博
附录2 关于北京高考英语改革方案(2013 年)的话语提炼

(3)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基于S市的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理论背景
        (二) 政策背景
        (三) 实践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研究综述
        (一) 对命题学科专家作用认识的研究
        (二) 对命题学科专家基本资格的研究
        (三) 对命题组的人员构成与组长负责制的研究
        (四) 对命题学科专家的遴选聘用的研究
        (五) 对命题学科专家规制要求与支持制度的研究
    四、概念界定
        (一) 中考与命题学科专家
        (二) 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
        (三) 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优化
    五、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命题学科专家的遴选制度
    一、命题学科专家的遴选制度现状
        (一) 资质要求
        (二) 遴选程序
        (三) 录入专家库
    二、命题学科专家遴选制度的问题及原因
        (一) 遴选中的“选人难”
        (二) 资质要求不完善
        (三) 区县推荐的局限性
        (四) 命题学科专家稀缺
    三、命题学科专家遴选制度优化
        (一) 完善资质要求与等级证书
        (二) 建立培训机制增加市场厚度
        (三) 推荐制度的常态多样化
第二章 命题学科专家的聘用制度
    一、命题学科专家的聘用制度现状
        (一) 命题组的任务与构成
        (二) 初选、调节与确认
        (三) 付出与劳动报酬
    二、命题学科专家管理聘用制度的问题及原因
        (一) 聘用中的“用人难”“请人难”
        (二) 学科专家库建设不充分
        (三) 单位不支持且报酬过低
    三、命题学科专家聘用制度的优化
        (一) 学科专家库建设制度的完善
        (二) 学科专家所在单位的支持制度建设
        (三) “对价”劳动报酬与薪酬“差异”
第三章 命题学科专家的规制要求
    一、命题学科专家的规制要求
        (一) 保密要求与限制要求
        (二) 建立业务档案与培训的要求
    二、命题学科专家规制要求的问题及原因
        (一) 工作中的“管人难”
        (二) 规制要求难落实
        (三) 工作记录与评价缺失
    三、命题学科专家规制要求的完善
        (一) 引入弹性编制与任务要求
        (二) 完善定期专题培训制度
        (三) 探索任务与工作评价制度
        (四) 探索院外管理监督与合约制度
第四章 命题学科专家的学科秘书支持制度
    一、命题学科专家的学科秘书支持制度现状
        (一) 学科秘书的选人职责
        (二) 学科秘书的入闱工作职责
        (三) 学科秘书组织评价的职责
    二、命题学科专家的学科秘书支持制度的问题及原因
        (一) 学科秘书工作岗位的“定位难”
        (二) 学科秘书岗位工作要求高
        (三) 学科秘书专业化发展保障机制不健全
        (四) 学情调研制度有待完善
    三、命题学科专家的学科秘书支持制度的建设
        (一) 学科秘书专业发展制度化
        (二) 学科秘书调查研究制度化
        (三) 改变命题方式与“命题”型学科秘书队伍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1.1.2 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需要
        1.1.3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发展的需要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途径
    2.2 数学高考命题概论
        2.2.1 数学高考形式的发展变化
        2.2.2 数学高考内容的发展变化
    2.3 数学高考命题已有研究的综述
        2.3.1 数学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2.3.2 数学高考命题的技术研究
        2.3.3 数学高考命题的实证研究
    2.4 研究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工具的选取
        3.2.1 教师问卷
        3.2.2 教师访谈
        3.2.3 对研究工具的说明
    3.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3.1 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3.3.2 教育测量评价理论
        3.3.3 学习风格理论
        3.3.4 有效教学理论
    3.4 研究的方法
    3.5 研究的伦理
    3.6 小结
第4章 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问卷设计的思路
    4.3 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4.3.1 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情况
        4.3.2 处理数据
        4.3.3 调查数据分析
    4.4 调查的结论
    4.5 小结
第5章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试题研究
    5.1 数学高考考试说明分析
        5.1.1 数学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分析
        5.1.2 数学高考考试范围与要求分析
    5.2 数学高考内容分析
        5.2.1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知识点分析
        5.2.2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分值分析
    5.3 数学高考试题题型变化
        5.3.1 各类题型的特点及功能
        5.3.2 历年题型比例对比分析
    5.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特点
        5.4.1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知识的特点
        5.4.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能力的特点
    5.5 小结
第6章 讨论一: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讨论
    6.1 数学高考的命题理论的探讨
        6.1.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
        6.1.2 数学高考试题的基本要求
        6.1.3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基本程序
        6.1.4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双向细目表举例
    6.2 数学高考的命题趋势的探讨
        6.2.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与理念
        6.2.2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变化
        6.2.3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趋势
    6.3 数学高考试题命题若干建议
        6.3.1 数学高考命题宏观建议
        6.3.2 数学高考命题中观建议
        6.3.3 数学高考命题微观建议
    6.4 小结
第7章 讨论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讨论
    7.1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7.2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7.2.1 反思借鉴案例
        7.2.2 新授课案例
        7.2.3 复习课案例
    7.3 教学改革建议
        7.3.1 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
        7.3.2 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7.3.3 教法引领学法,进行学习方式改革
        7.3.4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7.4 数学高考复习建议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思考
    8.1 研究的结论
    8.2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8.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数学高考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描述性统计量
附录 D 卡方检验
附录 E 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和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研究法
        1.2.2 比较研究法
        1.2.3 历史研究法
    1.3 文献综述
        1.3.1 以时间为线索的纵向研究
        1.3.2 不同国家高考制度的横向比较研究
        1.3.3 关于高考制度存在问题的研究
        1.3.3.1 关于高校入学考试制度的问题分析
        1.3.3.2 关于高校招生制度的问题分析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公平与正义
        1.4.2 教育公平的基本内涵
        1.4.3 教育公平的历史发展
        1.4.4 高考制度
第二章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历史沿革和改革现状
    2.1 新中国成立前的考试制度
    2.2 1949-1977 新中国高考制度的建立和废除
    2.3 1977 年后高考制度的改革
        2.3.1 恢复高考的阶段(1977-1984)
        2.3.2 高考全面改革的阶段(1985-1998)
        2.3.3 新一轮改革的阶段(1999 至今)
    2.4 我国目前高考制度改革现状
        2.4.1 高考招生形式多样化改革现状
        2.4.2 高考招生内容的导向更重视综合能力
        2.4.3 高考招生逐步打破地域壁垒
第三章 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考试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1 高考命题内容城市化倾向导致不公平
        3.1.1.1 语文考试的城市化倾向
        3.1.1.2 英语考试的城市化倾向
        3.1.2 高考命题内容的城市化倾向的原因
    3.2 高考形式改革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高考形式统一与多元相矛盾
        3.2.2 高考形式统一与多元相矛盾存在的原因
    3.3 高校招生录取机会区域性失衡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争
        3.3.2 高校招生录取机会区域性失衡的原因分析
    3.4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自主招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3.4.2 现行自主招生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4.2.1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面临的公平问题
        3.4.2.2 区域公平问题凸显
        3.4.2.3 自主招生程序不透明,缺乏诚信保障机制
第四章 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4.1 国外高考制度改革的经验借鉴
        4.1.1 美国高考制度概述
        4.1.1.1 招生考试制度
        4.1.1.2 招生录取制度
        4.1.2 英国高考制度概述
        4.1.2.1 英国高考制度的历史演变
        4.1.2.2 GCSE 考试简介
        4.1.2.3 招生录取制度
        4.1.3 日本高考制度概述
        4.1.3.1 招生考试制度
        4.1.3.2 招生录取制度
    4.2 教育公平视角下国外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4.2.1 美国高考制度对于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4.2.2 英国高考制度对于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4.2.3 日本高考制度对于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4.3 教育公平视角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4.3.1 对于高考内容的不公平实行“补偿原则”
        4.3.2 高考形式上统一与多元相结合的改革思路
        4.3.3 高校入学机会区域性失衡现状的改革建议
        4.3.4 促进高校自主招生公平的改革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制度研究(1977-200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制度的演变历程(1977-2007)
    第一节 新中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高师院校招生制度的恢复探索时期(1977-1984)
    第三节 高师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转型时期(1985-1992)
    第四节 高师院校招生制度的规范创新时期(1993-2007)
第二章 高等师范院校招生考试制度
    第一节 考试报名的对象及条件
    第二节 高师院校生源的多种渠道
    第三节 考试的科目与命题
    第四节 考试的组织形式与时间安排
第三章 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录取制度
    第一节 录取体制与方法
    第二节 录取工作的程序
    第三节 报考与录取人数情况
第四章 高等师范院校招生扶持制度
    第一节 生源导引性扶持
    第二节 培养过程性扶持
    第三节 毕业分配性扶持
第五章 完善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制度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对完善我国高师院校招生制度的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 考试内容与高考改革
        二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存在的乱象
        三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现状
        一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研究的文献分析
        二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二 概念界定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的定位
    第一节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概述
        一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形成与发展
        二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组成要素与运行框架
        一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组成要素
        二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运行框架
    第三节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的维度
        一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测试目标
        二 语文高考阅读侧试内容的课程取向
        三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要素层级
        四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表征
第二章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测试目标
    第一节 阅读素养: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应然目标
        一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目标制定的依据
        二 阅读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三 阅读能力—阅读测试的主体
    第二节 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与组成层级
        一 阅读概述
        二 阅读能力的构成要素
        三 阅读能力的组成层级
    第三节 阅读什么的能力: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基点
        一 阅读能力的分类
        二 “阅读能力”与“阅读什么的能力”
第三章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课程取向
    第一节 阅读测试内容课程取向的内涵及表现
        一 课程取向概述
        二 阅读测试内容的课程取向及表现
    第二节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课程取向分析
        一 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的课程取向
        二 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的课程取向
        三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课程取向的特点
    第三节 思考与借鉴:国际学能测试中阅读测试内容的课程取向分析
        一 国际学能阅读测试(pisa)概述
        二 Pisa中阅读素养测试内容的课程取向分析
        三 Pisa中阅读素养测试内容课程取向的启示
第四章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要素与层级
    第一节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组成部分的形成与发展
        一 语文高考试卷组成的变化与发展
        二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试题组成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的组成要素与层级分析
        一 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的组成要素与层级的变化与发展
        二 文言文阅读测试内容组成的特点
    第三节 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的组成要素与层级分析
        一 现代文阅读测试组成内容的变化与发展
        二 现代文阅读测试内容组成的特点
第五章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表征
    第一节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表征概述
        一 阅读测试内容的形式表征的内涵
        二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形式表征的类别
    第二节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主观与客观题型分析
        一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主客观题型的发展变化
        二 古诗文阅读测试的主观与客观题型分析
        三 现代文阅读测试的主观与客观题型分析
        四 从测试内容角度看主观题的“伪主观化”与开放性试题
    第三节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的标准化与非标准化考察
        一 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的起源与发展
        二 标准化之殇—从语文高考标准化与非标准化的论争说起
        三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标准化与非标准化试题之思
结语: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的构建与发展
    第一节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社会发展对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制定的影响
        二 语文课程性质的发展变化对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制定的影响
        三 阅读研究的逐步深入对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制定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构建与发展的建议
        一 基于生活,着眼发展—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课程取向的平衡
        二 依据文章体式,体现考试性质—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要素层级的确定
        三 根据内容,选择形式—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表征形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各部分内容分值比重统计表
    附录2: 文言散文阅读测试内容的能力要素、层级、题型分布
    附录3: 古诗词阅读测试内容的能力要素、层级、题型分布
    附录4: 社科类阅读测试内容的能力要素、层级、题型分布
    附录5: 科技类阅读测试内容的能力要素、层级、题型分布
    附录6: 文学作品类阅读测试内容的能力要素、层级、题型分布
后记
附: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公开发表的论文

(9)关于恢复全国统考后第一次命题工作的回忆(论文提纲范文)

1 复习大纲的编写
2 命题工作

四、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亮宏细说高考命题 “内情”(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招考命题工作机制变革及反思[J]. 刘亮,靳培培. 教育学报, 2020(05)
  • [2]舆情视角下外语教育政策回应性探究 ——基于高考英语政策变迁的经验研究[D]. 刘新国.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3]中考命题学科专家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基于S市的实践分析[D]. 刘培新.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4]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5]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D]. 夏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6]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D]. 周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02)
  • [7]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制度研究(1977-2007)[D]. 张瑾.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6)
  • [8]语文高考阅读测试内容研究[D]. 乐中保. 上海师范大学, 2009(07)
  • [9]关于恢复全国统考后第一次命题工作的回忆[J]. 赵亮宏. 中国考试(研究版), 2007(08)
  • [10]没有当年的高考,就没有现在的盛世——教育部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座谈会侧记[J]. 本刊记者. 高校招生, 2007(06)

标签:;  ;  ;  ;  ;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赵良红阐述高考命题“内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