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端粒酶的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端粒酶的相关性

一、幽门螺杆菌和端粒酶在胃癌发生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熊佳惠[1](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探讨附子理中汤对于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通过TCMSP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和Pharm Mapper平台对附子理中汤所含化学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并获取其作用靶点,再利用GAD、OMIM及CTD数据库获得胃癌的相关靶点;然后,利用Draw Ven Diagram平台制作韦恩图,获得两者的交集靶点蛋白,通过Cytoscape3.5.1软件构建出蛋白互作图;再通过DAVID分析工具和KOBAS3.0软件对搜集到的靶点蛋白从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和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CC)三个方向进行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利用PDB数据库、Systems Dock Web Site数据库集进行受体-配体的分子对接,并分析docking scores,验证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结果:从TCMSP数据库筛选出附子理中汤的147种化学成分,其中预测到4791个靶点,通过CTD、OMIM筛选出28006个与胃癌相关的靶点,最后韦恩图确定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存在346个潜在靶标;其中附子理中汤与胃癌相互作用的关键靶标有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分子对接结果中表明STAT3对接分数最高,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结论: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关键靶点包括TP53(肿瘤抑制蛋白p53)、AKT1(蛋白激酶B)、CDKN1A(细胞周期素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1A)、STAT3(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因子3)、BCL2L1(促生存因子)、JUN(核内癌基因)、CCND1(细胞周期素D1)、EGF(表皮生长因子)等,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2-Oxocarboxylicacid metabolism(2-氧羧酸代谢)信号通路和Propanoate metabolism(丙酸盐代谢)信号通路等分子通路等,靶点STAT3与附子理中汤有较好的结合性,可能在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蔺莉[2](2020)在《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MNNG协同诱导胃黏膜上皮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位居癌症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三位。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被认为是胃癌的一类致癌因子,细菌毒力因子及引发的慢性炎症都参与了胃黏膜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H.pylori单独的致癌性并不强,许多内外协同因素可能会增强H.pylori的致癌性,比如亚硝酸盐的协同作用。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以及H.pylori诱发胃粘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变的细胞分子机制仍不明确。阐明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的致病机制对于胃癌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模拟H.pylori临床感染过程建立H.pylori慢性感染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模型和小鼠模型,探讨H.pylori慢性感染或协同亚硝基化合物(MNNG)诱导黏膜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方法】1以人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为靶细胞,选取CagA+H.pylori J99株单独或联合MNNG连续感染诱导12个月,建立H.pylori慢性感染细胞模型,光镜及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比色法、细胞克隆形成、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ELISA法检测IL-8的浓度;克隆球形成和细胞表面标志测定细胞的肿瘤干细胞(CSC)样和上皮-间质转化(EMT)样改变;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相关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2以C57BL/6J小鼠为对象,使用CagA+H.pylori SS1株单独或联合MNNG灌胃,反复感染胃黏膜12个月,建立H.pylori慢性感染动物模型,定期处死部分小鼠,采集胃黏膜标本和血清,快速尿素酶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观察H.pylori的感染状况;ELISA检测血清中IL-8的浓度;电镜和HE染色光镜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凋亡、EMT和CSC等相关蛋白的表达。3收集72例临床病理学明确诊断、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获取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快速尿素酶法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分为H.pylori感染组(40例)和H.pylori非感染组(32例)。HE染色光镜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和癌旁组织中IL-8和Wnt2表达。结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H.pylori感染与临床表现、IL-8和Wnt2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生存曲线和生存回归分析H.pylori感染、IL-8表达、Wnt2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 CagA+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胃黏膜上皮GES-1细胞异常增殖、抵抗凋亡、耐药性增高、IL-8表达和分泌加强,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CSCs样和间质细胞样的标志物显着增高。同时,NF-κB和Wnt/β-catenin信号途径均被活化。联合应用MNNG可显着加强H.pylori慢性感染对GES-1细胞的诱导效应。提示在NF-κB和Wnt/β-catenin通路的共同调控下,CagA+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诱发胃粘膜上皮细胞发生CSC样和间质细胞样改变。2 CagA+H.pylori SS1株能够成功感染小鼠胃黏膜,在H.pylori长期、反复、慢性感染刺激下,小鼠胃黏膜逐渐发生了异常增生、粘膜内囊肿及腺瘤样息肉变、癌前病变等病理学改变,IL-8表达和释放增高、炎性反应明显;Cyclin D1、Bcl2和Bax蛋白表达显示粘膜细胞异常增生和凋亡降低。同GES-1一样,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CSCs样和间质细胞样的标志物增高,NF-κB和Wnt/β-catenin通路被异常激活。协同MNNG作用显着提高H.pylori的感染效应。提示CagA+H.pylori长期慢性感染致小鼠胃黏膜Wnt/β-catenin/IL-8通路异常活化,粘膜细胞发生炎性反应、呈现CSC样、EMT样及癌前病变病理改变。3临床胃癌患者癌组织IL-8和Wnt2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IL-8和Wnt2的表达显着高于未感染者,且IL-8表达与Wnt2的表达呈正相关。早期及无淋巴结转移者IL-8和Wnt2表达阳性率均低于进展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IL-8和Wnt2阳性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显着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激活胃黏膜细胞Wnt/β-catenin/NF-κB/IL-8调控通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及肿瘤干细胞样和间质细胞样改变,促发胃黏膜炎性反应和癌前恶性转化。临床H.pylori感染阳性胃癌活化Wnt/β-catenin和NF-κB通路降低患者生存率。

刘雪雯[3](2019)在《胃癌中BRM对hTERT选择性剪接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胃癌是一种高发的恶性肿瘤,是所有肿瘤病死率的第三位,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了沉重的疾病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胃癌的5年存活率有所提升,但是依然不容乐观。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SWI/SNF复合物是一种ATP酶依赖的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其核心的ATP酶亚基有两种,BRM和BRG1。在多种肿瘤包括胃癌的组织和细胞系中有BRM蛋白水平的下调,说明除了ATP酶活性功能,BRM蛋白可能有抑制肿瘤的作用。有研究表明BRM作为一种选择性剪接调控因子,参与调控其他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是端粒酶的核心催化亚基,是肿瘤细胞的一种标志物,hTERT的前体mRNA会发生选择性剪接,产生多种选择性剪接转录本,但是这些选择性剪接转录本都不能翻译成有逆转录酶活性的hTERT蛋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胃癌中BRM蛋白对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证据。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调用多种数据库分析BRM和BRG1在细胞中的分布,在人类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病人的生存分析,与胃癌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相互作用基因以及GO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第二部分,进行生物学试验,用携带shRNA的慢病毒载体感染胃癌细胞系,稳定敲低胃癌细胞中的BRM,利用逆转录PCR,蛋白免疫印迹,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克隆形成和RNA-Seq等方法检测BRM敲低对hTERT的选择性剪接模式,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BRM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BRM均匀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BRG1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在人类正常组织中BRM和BRG1的mRNA和蛋白都有广泛的表达;BRM高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而BRG1低表达的胃癌患者生存期相对较长,可能代表了BRM和BRG1在胃癌的进展过程中有不同的作用;在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癌患者中BRM和BRG1表达量较多且易发生突变,在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胃癌患者中BRM和BRG1表达量较少;得到BRM的相互作用基因133个,BRG1的相互作用基因213个,有64个基因是二者的相互作用基因重合的部分,二者的相互作用基因主要富集在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中,提示BRM和BRG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部分:采用携带shRNA的慢病毒载体感染胃癌细胞系构建BRM稳定敲低的细胞系,逆转录PCR检测hTERT前体mRNA的选择性剪接模式,结果显示,BRM敲低的细胞中全长型转录本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之后用TRAP方法检测了端粒酶活性,结果显示BRM敲低的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也出现了显着升高,这提示BRM可以通过调控hTERT的选择性剪接模式进而影响端粒酶活性。研究结论一、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表明,BRM和BRG1可能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且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二、生物学实验的结果显示,BRM的敲低可以影响hTERT的选择性剪接模式和端粒酶活性,表明BRM是hTERT选择性剪接的一个调控因子,有望开发作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靶点。

马艳春[4](2011)在《幽门螺杆菌及肿瘤相关Gst-π蛋白和Runx3蛋白与胃癌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胃窦癌、胃窦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三种胃粘膜病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Gst-π蛋白及Runx3蛋白的表达情况。2.探讨Gst-π蛋白、Runx3蛋白的表达与胃窦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3.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Gst-π蛋白、Runx3蛋白表达的关系。4.探讨不同胃粘膜病变与中医“胃脘痛”各证型的关系。5.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胃脘痛”各证型的关系。方法:1.收集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广州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及门诊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诉,予行胃镜检查和胃粘膜活检,经病理诊断为胃窦癌、胃窦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三种类型,各40例。2.以中医“胃脘痛”为主诉,经辨证诊断为中医“胃脘痛”。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对入选病例进行辨证分型。3.结合Giemsa特殊病理染色法、碳14呼气实验联合诊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4.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Gst-π蛋白、Runx3蛋白在不同胃粘膜的表达情况。5.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分析上述指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胃粘膜病变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胃窦癌组为57.5%,胃窦溃疡组为82.5%,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为45%,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338,P=0.002<0.05)。胃窦癌组与胃窦溃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52,P=0.015<0.0167)。胃窦溃疡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70,P=0.000<0.0167),胃窦癌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1,P=-0.263>0.0167)。2.不同胃粘膜病变组Gst-π蛋白阳性率:胃窦癌组为85%,胃窦溃疡组为60%,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为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300,P=0.01)。胃窦癌组Gst-π蛋白阳性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组。胃窦癌组和胃窦溃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0,P=0.012<0.0167)。胃窦癌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71,P=0.003<0.0167)。胃窦溃疡和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5,P=0.651>0.0167)。3.不同胃粘膜病变组Gst-π蛋白表达的阳性程度:胃窦癌组Gst-π蛋白表达的阳性程度显着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669,P=0.003)。4.不同胃粘膜病变组Runx3蛋白阳性率:胃窦癌组为35%,胃窦溃疡组为62.5%,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为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017,P=0.004)。胃窦癌组Runx3蛋白阳性率显着低于其他两组。胃窦癌组和胃窦溃疡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54,P=0.014<0.0167)。胃窦癌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25,P=0.002<0.0167)。胃窦溃疡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03,P=0.478>0.0167)。5.不同胃粘膜病变组Runx3蛋白表达的阳性程度:胃窦癌组Runx3蛋白表达的阳性程度显着低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53,P=0.025<0.05)。6.幽门螺杆菌感染与Gst-π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幽门螺杆菌阳性组Gst-π蛋白阳性率为(75.7%)显着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Gst-π蛋白阳性率(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0.242,P=0.008<0.05)。7.幽门螺杆菌感染与Runx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幽门螺杆菌阳性组Runx3蛋白阳性率为39.2%显着低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Runx3蛋白阳性率(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γ=-0.425,P=0.000<0.05)。8.Gst-π蛋白与胃窦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Gst-π蛋白的表达与胃窦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 Gst-π蛋白的表达与TNM分级存在关联性,且为正相关(γ=0.336,P=0.034<0.05),TNM分级越高,Gst-π的阳性表达率越高。9.Runx3蛋白与胃窦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Runx3蛋白的表达与胃窦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Runx3蛋白的表达与TNM分级存在关联性,且为负相关(γ=-0.435,P=0.005<0.05),TNM分级越高,Runx3的阳性表达率越低。10.Gst-π蛋白、Runx3蛋白表达的关系:呈负相关(γ=-0.309,P=0.001<0.05)。11.胃窦癌、胃窦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与中医“胃脘痛”不同证型的关系:不同胃粘膜病变与中医“胃脘痛”证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053,P-0.004<0.05)。胃窦癌组以“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分别为40.0%、25.0%;胃窦溃疡组以“脾胃湿热证”和“胃阴亏虚证”为主,分别为52.5%、15.0%;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以“肝脾不和证”为主,占37.5%。12.“胃脘痛”不同证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胃脘痛”不同证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79,P=0.002<0.05),脾胃湿热证组为80.4%,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粘膜癌变的重要影响因子,Gst-π蛋白、Runx3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综合评估Gst-π蛋白、Runx3蛋白有助于对胃癌高危人群早期筛查和防治。广东地区,中医“胃脘痛”以“脾胃湿热证”为主,且该证型多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易发生胃溃疡和胃癌,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诱发炎症、调节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诱导粘膜上皮增殖和凋亡异常及其代谢产物包括一些酶类、毒素和蛋白直接损害粘膜引发疾病。临床上有必要建议患者行胃镜检查并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万顺梅[5](2008)在《胃癌hPOT1、hTERTSNP及蛋白表达与H.pylori感染和微卫星不稳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前言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胃癌发病率也是全球最高的国家之一。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基因参与的过程,其发生涉及到多种基因的异常改变,归因于环境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被WHO列为第一类致癌原。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是指基因组中单个碱基的变异而导致的核苷酸序列多态性,是继微卫星之后的第3代遗传性标志。对SNPs数据库进行大范围评估结果显示,SNPs能够为研究多基因复杂疾病及个体间、不同群体或个体对肿瘤患病风险以及对药物反应的不同提供新的方法。已有对端粒相关基因(TERT、TERC、TERF1、TERF2、TINF2、TERF2IP、POT1和TNKS)共同的SNPs研究认为,这些变异对研究遗传相关疾病如癌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染色体和端粒酶的异常都有重要意义。人端粒保护蛋白1(human protection of telomeres 1, hPOT1)基因是一种端粒单链DNA的结合蛋白,是端粒家族的成员之一,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被称为真核细胞看家基因。其主要作用是维护端粒的功能,调控端粒的长度,保护染色体的稳定。基因组不稳定伴随着端粒功能的异常,端粒功能异常可能促进胃癌的发生。hTERT(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是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是端粒酶的调节亚单位,依赖于端粒酶的活性而发挥调节端粒的作用,它能诱发细胞无限增殖及参与肿瘤发生,在肿瘤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端粒酶具有很高的肿瘤特异性,在85%-90%的肿瘤细胞中可以检测到端粒酶活性,而与肿瘤相邻的正常组织或良性病变几乎没有端粒酶活性。目的本研究检测了甘肃西部汉族人群胃癌hPOT1IVS13-98G/T及hTERT Ex2-659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hPOT1、hTERT蛋白表达、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微卫星不稳,探讨hPOT1和hTERT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患者发病风险的关系,并探讨以上二种基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微卫星不稳的关系。方法168例胃癌患者来自于甘肃西部三家医院外科手术切除胃的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确诊,术前未行放疗和化疗。取癌组织及手术切缘的正常组织(距癌5cm以上),立即置于-70℃的冰箱冻存备用。156例正常对照为同期在三家医院查体并行胃镜检查,在胃镜下均排除慢性胃炎、肠化、增生、溃疡和癌变。年龄性别与胃癌组匹配。两组均征得患者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胃癌临床分期按2003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标准分期,组织病理按2000年WHO胃癌新的分类标准。全部检查对象均抽静脉血5ml,分离淋巴细胞,-70℃冰箱冻存备用。然后采用常规酚/氯仿/异戊醇抽取法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进行SNP基因型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检测微卫星不稳。取部分组织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HE染色病理证实,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PCR检测尿素酶基因结合Warthin-Starry银染确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结果研究显示,胃癌组hPOT1IVS13-98 T/G位点TT、GG、GT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36.90%、41.67%、21.43%, T、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7.74%、42.26%;对照组TT、GT、GG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4.36%、51.92%、23.72%,T、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9.68%、50.32%。两组T、G等位基因型频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χ2=3.5853,P= 0.0583)。以T/T基因型作为参照基因型,G/T和G/G两种基因型OR值分别为0.439(95%CI: 0.251-0.767,P=0.004)、0.514(95%CI: 0.264-0.999,P=0.050)。胃癌组hTERTEx2-659A/G位点GG、AG、AA型的频率分别为41.88%、47.5%、10.63%,G、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5.62%、34.38%,对照组GG、AG、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28.29%、56.58%、15.13%,G、A等位基因的频率为56.58%、43.42%,两组G、A等位基因型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χ2=5.3734,P=0.0204)。以G/G基因型相比,A/G和A/A两种基因型OR值分别为0.519(95%CI:0.310-0.870,P=0.013)、0.550(95%CI: 0.255- 1.188,P=0.128)。hPOT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胃癌、异型增生、肠化生、正常胃粘膜分别为:91.33%、80.00%、55.00%、28.00%,在胃癌、异型增生、肠化生与正常胃粘膜组织相比差异有显着性( P<0.01)。hPOT1蛋白的表达在浸润较深、分化差的、Ⅲ/Ⅳ期胃癌中显着增高( P <0.05)。hTERT蛋白的阳性率在胃癌、异型增生、肠化生、正常胃粘膜分别为:76.67%、60.00%、25.00%、0.00%,胃癌中hTERT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胃癌分期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在低分化胃癌表达的阳性率显着高于高中分化胃癌(P<0.05)。在胃癌、异型增生、肠化生、正常胃粘膜H.pylori的检出率分别为:54.00%、70.00%、55.00%、20.00%。在hPOT1IVS13-98 G/T三种基因型中,H.pylori检出率,GG型为51.52%,GT型为45.16%,TT型为65.45%,三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4.937,P=0.085),提示胃癌患者hPOT1IVS13-98G/T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无关;在hERTEx2-659A/G三种基因型中,AA型为66.67%,AG型为52.86%,GG型为50.88%,三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15,P=0.545),提示胃癌组hERTEx2-659A/G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无关。H.pylori阳性患者中hPOT1蛋白的表达率为96.30%, H.pylori阴性患者中hPOT1蛋白的表达率为85.51%,二者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H.pylori阳性患者中hTERT蛋白的表达率为85.19%, H.pylori阴性患者中hTERT蛋白的表达率为71.01%,二者之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75例胃癌进行MSI检测,75例胃癌中两个位点MSI阳性29例,检出率为38.67%,其中BAT26位点MSI阳性率为12.00%;D5S346位点MSI阳性率为26.67%。MSI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及浸润深度无关(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及I、II期胃癌中检出率显着高于有淋巴结转移和III、IV期胃癌(P<0.05)。胃癌组hPOT1IVS13-98 G/T位点TT、GT、GG基因型在MSI组和MSS组中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TEx2-659 A/G位点GG、AG、AA基因型在MSI组和MSS组中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感染在MSI组和MSS组中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POT1IVS13-98 G/T及hTERTEx2-659A/G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甘肃西部汉族人群的胃癌有关,为胃癌的保护因素。2. hPOT1表达水平随着胃癌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检测胃癌中hPOT1蛋白的表达可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3.hTERT表达水平随着胃癌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检测胃癌中hTERT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4. H.pylori感染与hPOT1IVS13-98 G/T和hTERTEx2-659A/G单核苷酸多态性无关;H.pylori感染与hPOT1、hTERT蛋白表达密切相关,在hPOT1、hTERT阳性表达的患者H.pylori的感染率较高。5. MSI与hPOT1IVS13-98 G/T和hTERTEx2-659A/G单核苷酸多态性无关,与H.pylori感染也无关。

战淑慧[6](2007)在《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TERT、hMSH2和p2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病理学和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端粒酶及其它相关因素如幽门螺杆菌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与机制,为胃癌的致病机理和防治寻找有价值的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93例胃癌组织为实验组,其对应标本的切口边缘正常组织(距肿瘤组织至少5cm)为对照组,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及癌旁组织hTERT、hMSH2和p27蛋白的表达情况及Hp感染的存在。结果1.胃癌组织hTERT阳性率为79.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2.6%(P<0.01);Hp感染组hTERT蛋白表达阳性率高于非感染组(P<0.01)。2.胃癌组织hMSH2阳性率为6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38.7%(P<0.01);Hp感染组hMSH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非感染组(P<0.05)。3.胃癌组织中p27表达阳性者为46.2%,明显低于癌旁组织(80.6%)(P<0.01);Hp感染组P27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抑癌基因p27表达的下调以及Hp诱导的端粒酶的表达增高和错配修复基因hMSH2的表达异常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王艳梅,牛延宏,任桂梅,郭贤利[7](2005)在《端粒酶、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端粒是真核细胞线形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是细胞的“生命时钟”。端粒酶是维持端粒的一种逆转录酶,端粒酶激活可导致细胞无限制的增殖以及肿瘤的发生。端粒酶在人类各种肿瘤中得到了很多的研究,表明大部分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高表达。Shay等报道,85%的胃癌组织可测得端粒酶。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全球流行的致病菌。近年来,大多数学者认为胃癌可能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 长期感染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已将

王国安,刘海峰,房殿春[8](2004)在《胃癌前病变组织和胃癌中hTERT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胃癌前病变组织及胃癌中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umantelomerasecatalyticsubunit,hTERT)的表达状况及其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p)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45例慢性胃炎和 19例胃癌中hTERT蛋白的表达 ,用快速尿素酶法和Warthin Starry银染色法检测Hp。结果 hTERT蛋白的表达率在胃癌组织( 78 95 % )中显着高于异型增生 ( 64 2 9% ,P <0 0 5 )、肠化生 ( 4 6 67% ,P <0 0 5 )和萎缩性胃炎组织 ( 2 5 0 0 % ,P <0 0 5 ) ,在异型增生组织 ( 64 2 9% )中显着高于肠化生 ( 4 6 67% ,P <0 0 5 )和萎缩性胃炎组织 ( 2 5 .0 0 % ,P <0 0 5 ) ,在肠化生组织( 4 6 67% )中显着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 ( 2 5 .0 0 % ,P <0 0 5 )。Hp阳性患者中hTERT蛋白的表达率为 77 42 % ,Hp阴性患者中hTERT蛋白的表达率为 3 3 3 3 % ,二者之间差异非常显着 (P <0 0 1)。结论 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阶段 ,端粒酶 (telom erase)均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Hp可能是胃粘膜上皮细胞端粒酶激活的主要机制之一。

王国安[9](2004)在《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了解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端粒酶催化亚单位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端粒酶催化亚单位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的关系,并就端粒酶与bcl-2基因间的调控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揭示Hp、端粒酶和细胞凋亡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端粒酶的激活机制及意义,为阐明Hp的致癌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64例慢性胃炎及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慢性胃炎伴萎缩者16例,伴肠化生者15例,伴中、重度异型增生者14例,胃癌19例。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色检测幽门螺杆菌,采用Sp法检测hTERT、bcl-2、c-myc蛋白表达,采用TUNEL染色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在Hp滤液诱导前提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抑制bcl-2基因表达对SGC7901胃癌细胞hTERT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抑制hTERT基因表达对SGC7901胃癌细胞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hTERT蛋白表达率及中等阳性、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0%、46.67%、64.29%、78.95%和6.25%、13.33%、28.58%、52.63%,均呈递增趋势。胃癌组织hTERT蛋白的表达率和中等、强阳性表达率均显着高于异型增生、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 (P<0.05),异型增生组织显着高于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 (P<0.05),肠化生组织显着高于萎缩性胃炎 (P<0.05)。Hp阳性患者hTERT蛋白表达率为77.42%,显着高于Hp阴性患者(33.33%,P<0.01)。(2)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1.54±2.28、17.05±2.88、7.41±1.32和5.03±2.23。胃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着低于异型增生、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P<0.05),异型增生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着低于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P<0.05),肠化生组织细胞凋亡指数显着高于萎缩性胃炎(P<0.05)。hTERT蛋白阳性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8.45±5.30%,显着低于hTERT蛋白阴性患者(11.86±4.24%,P<0.05)。Hp阳性伴hTERT蛋白阳性患者细胞凋亡指数为9.57±5.01显着高于Hp阴性伴hTERT蛋白阳性患者(6.01±5.31,P<0.05)。(3)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bcl-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31.25%、53.33%、57.14%和84.21%,呈递增趋势。胃癌组织bcl-2蛋白<WP=10>表达率显着高于异型增生、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P<0.05),异型增生组织显着高于萎缩性胃炎(P<0.05)。肠化生组织显着高于萎缩性胃炎(P<0.05)。bcl-2蛋白阳性患者hTERT蛋白表达率为71.43%,显着高于bcl-2蛋白阴性患者(34.44%,P<0.01)。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c-myc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5%、53.33%、64.29%和79.85%,呈递增趋势。胃癌组织c-myc蛋白表达率显着高于异型增生、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P<0.05),异型增生组织显着高于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P<0.05),肠化生组织显着高于萎缩性胃炎(P<0.05)。c-myc蛋白阳性患者hTERT蛋白表达率为77.78%,显着高于c-myc蛋白阴性患者(25.00%,P<0.01)。(4) SGC7901胃癌细胞对照组表达hTERT和 bcl-2蛋白的阳性细胞数和荧光强度显着低于经Hp培养滤液诱导的SGC7901胃癌细胞组。Hp培养滤液诱导下,抑制bcl-2基因表达后SGC7901胃癌细胞组表达hTERT蛋白的阳性细胞数和荧光强度显着低于经Hp培养滤液诱导的SGC7901胃癌细胞组(P<0.05),但显着高于SGC7901胃癌细胞对照组(P<0.05)。在Hp培养滤液诱导前提下,抑制hTERT基因表达后SGC7901胃癌细胞组表达bcl-2蛋白的阳性细胞数和荧光强度与经Hp培养滤液诱导的SGC7901胃癌细胞组无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SGC7901胃癌细胞对照组(P<0.05)。结论:(1)胃癌前病变至胃癌的演化过程中,hTERT蛋白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逐渐增加,端粒酶激活可能参与了胃粘膜细胞恶性转化的全过程。Hp感染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Hp感染可能是胃粘膜上皮细胞端粒酶激活的主要机制之一,端粒酶激活可能是Hp致癌机制之一。(2)端粒酶激活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永生化。Hp感染既可诱导胃粘膜细胞凋亡,又可以激活端粒酶,引发细胞永生化,破坏了胃粘膜上皮的稳定性,增加了癌变的危险性,这可能是胃粘膜细胞癌变的主要机制之一。(3) 胃癌发生过程中,端粒酶与bcl-2和c-myc基因均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端粒酶活性与bcl-2和c-myc表达呈正相关,bcl-2和c-myc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胃粘膜上皮细胞端粒酶激活的调控。(4)Hp滤液可以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hTERT、bcl-2蛋白表达增加。bcl-2基因正向调控hTERT蛋白表达,bcl-2表达上调可能是Hp激活端粒酶的主要途径之一。端粒酶的激活不完全依赖于bcl-2途径,还存在其它的调控因素。结果表明Hp感染促进bcl-2表达、激活端粒酶,可能是Hp致胃癌的一条重要途径,Hp感染不仅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激活端粒酶。本实验结果对于进一步了解Hp致癌机理、端粒酶的激活机制以及指导胃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国安[10](2003)在《幽门螺杆菌、端粒酶和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二、幽门螺杆菌和端粒酶在胃癌发生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和端粒酶在胃癌发生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1.3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概述
    1.4 附子理中汤对晚期胃癌的作用
2 数据分析与成果讨论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胃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1 中西医对晚期胃癌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发病机制
    2 中西医治疗晚期胃癌
        2.1 中医治疗
        2.2 西医治疗
        2.3 中西医联合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MNNG协同诱导胃黏膜上皮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1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
        1.1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征
        1.2 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
        1.3 慢性炎症与胃癌
    2 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2.1 遗传
        2.2 食物因素
        2.3 幽门螺杆菌感染
        2.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亚硝酸盐的协同作用
    3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干细胞
        4.1 肿瘤干细胞
        4.2 胃癌干细胞(gastric CSCs,GCSCs)
        4.3 上皮间质样转化(EMT)与胃癌干细胞
    5 幽门螺杆菌感染激活的相关信号通路
        5.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5.2 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
        5.3 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
        5.4 Toll样受体家族(Toll-like receptors,TLRs)
    6 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病理性损伤
        6.1 H.pylori共存性胃炎(coexisting gastritis)
        6.2 与H.pylori相关的胃黏膜病变
    7 结语
第二章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亚硝基化合物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间质样和干细胞样改变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剂
        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结果
        1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异常增殖
        2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凋亡抵抗
        3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发生EMT,迁移、侵袭能力增强
        4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GES-1 细胞出现肿瘤干细胞样特性
        5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GES-1 细胞致炎因IL-8 分泌增高
        6 Wnt/β-catenin/NF-κB/IL-8 通路调控CagA~+H.pylori诱导的GES-1 细胞EMT和CSCs样特性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亚硝基化合物诱导小鼠胃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和癌前病变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试剂
        2 主要仪器
        3实验动物及幽门螺杆菌SS1
        4 实验方法
    结果
        1 小鼠CagA~+H.pylori慢性感染模型的建立
        2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小鼠胃黏膜的变化
        3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小鼠胃黏膜发生EMT和 CSCs样转化
        4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后小鼠胃黏膜炎性反应
        5 CagA~+H.pylori慢性感染协同MNNG诱导激活胃黏膜细胞的Wnt/β-catenin和NF-κB信号通路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癌组织IL-8和Wnt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临床标本获取
        3 实验研究
    结果
        1 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H.pylori感染状况
        2 胃癌组织中IL-8 的表达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
        3 胃癌组织中Wnt2 蛋白的表达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
        4 胃癌组织中IL-8与Wnt2表达相关性
        5 H.pylori、IL-8和Wnt2 与胃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6 H.pylori感染、IL-8和Wnt2 的表达与胃癌的预后分析
    讨论
    小结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胃癌中BRM对hTERT选择性剪接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SMARCA2和SMARCA4 的表达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SMARCA2和SMARCA4 在细胞中的分布和组织中的表达
        1.2.2 SMARCA2和SMARCA4 与胃癌患者的的生存分析
        1.2.3 SMARCA2和SMARCA4 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1.2.4 SMARCA2和SMARCA4 的相互作用基因和富集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胃癌中BRM缺失对hTERT选择性剪接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耗材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6 引物及序列
        2.1.7 实验方法和流程
    2.2 结果
        2.2.1 shRNA敲低BRM的效果
        2.2.2 BRM敲低对hTERT选择性剪接模式的影响
        2.2.3 BRM敲低对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2.2.4 BRM敲低的RNA测序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hTERT前体mRNA选择性剪接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幽门螺杆菌及肿瘤相关Gst-π蛋白和Runx3蛋白与胃癌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一、形态学
        二、流行病学
        三、Hp与胃癌
        四、Hp引起胃癌的致病机制
        五、问题与展望
    第二节 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胃癌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Gst酶家族的多态性
        二、Gst基因家族的多态性
        三、Hp感染和胃癌
        四、Hp感染与Gst表达
        五、Gst表达与胃癌
        六、问题与展望
    第三节 Runx3在胃癌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Runx基因家族多态性
        二、Runx3的抑癌作用机制
        三、Hp感染与Runx3
        四、胃癌与Runx3
        五、问题与展望
    第四节 胃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
        一、胃癌的病因病机
        二、胃癌的临床证型
        三、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病例选择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一般资料
        三、中医诊断标准
        四、Hp感染的诊断标准
        五、病理诊断
    第二节 技术路线
    第三节 试剂和仪器
    第四节 实验方法和结果判定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判定
        二、Gst-π、Runx3蛋白检测
        三、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
    第五节 统计学分析
    第六节 统计结果
        一、不同胃粘膜病变组Hp感染率
        二、不同胃粘膜病变组Gst-π蛋白阳性率比较
        三、不同胃粘膜病变组Runx3蛋白阳性率比较
        四、不同胃粘膜病变组Gst-π蛋白表达的阳性程度比较
        五、不同胃粘膜病变组Runx3蛋白表达的阳性程度比较
        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Gst-π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比较
        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Runx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比较
        八、Gst-π蛋白表达与胃窦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九、Runx3蛋白表达与胃窦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十、Gst-π蛋白、Runx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十一、不同胃粘膜病变组与中医"胃脘痛"不同证型的关系
        十二、"胃脘痛"不同证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第七节 讨论
        一、不同胃粘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二、不同胃粘膜病变与Gst-π、Runx3蛋白表达的关系
        三、幽门螺杆菌与Gst-π、Runx3蛋白的表达
        四、不同胃粘膜病变与中医"胃脘痛"证型的关系,各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胃癌hPOT1、hTERTSNP及蛋白表达与H.pylori感染和微卫星不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汇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胃癌hPOT1、hTERTSNP 及蛋白表达与H.pylori感染和微卫星不稳的关系
    前言
    第一部分 hPOT1、hTERT 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胃癌和癌旁组织中hPOT1 和hTERT 蛋白表达的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hPOT1、hTERT 单核苷酸多态性及与蛋白表达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胃癌组织微卫星不稳与hPOT1、hTERT 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人端粒保护蛋白1 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胃癌预后的分子病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英文论着

(6)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TERT、hMSH2和p2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论文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hTERT蛋白、hMSH2蛋白和p27在胃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2.2 胃癌组织中hTERT、hMSH2与p27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
        2.3 Hp感染与胃癌组织中hTERT、hMSH2与P27蛋白的表达
        2.4 图片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论文正文 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前 言
    第一部分 胃癌发生过程中hTERT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二部分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粘膜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三部分 胃癌前组织和胃癌中hTERT与凋亡调控基因表达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第四部分 Hp培养滤液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bcl基因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全文结论
    致 谢
    图 片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端粒酶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端粒酶、bcl-2与肿瘤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论文及参编专着

(10)幽门螺杆菌、端粒酶和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p与胃癌
    1.1 Hp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
    1.2 Hp致胃癌的机制
        1.2.1 Hp感染与胃粘膜细胞增殖异常
        1.2.2 Hp感染与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
2 端粒酶与胃癌
3 Hp与端粒酶

四、幽门螺杆菌和端粒酶在胃癌发生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附子理中汤治疗晚期胃癌的作用机制[D]. 熊佳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与MNNG协同诱导胃黏膜上皮恶性转化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D]. 蔺莉. 兰州大学, 2020(01)
  • [3]胃癌中BRM对hTERT选择性剪接和端粒酶活性的调节[D]. 刘雪雯.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幽门螺杆菌及肿瘤相关Gst-π蛋白和Runx3蛋白与胃癌相关性研究[D]. 马艳春.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5]胃癌hPOT1、hTERTSNP及蛋白表达与H.pylori感染和微卫星不稳的关系[D]. 万顺梅. 第三军医大学, 2008(03)
  • [6]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hTERT、hMSH2和p2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战淑慧. 青岛大学, 2007(03)
  • [7]端粒酶、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王艳梅,牛延宏,任桂梅,郭贤利.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5(03)
  • [8]胃癌前病变组织和胃癌中hTERT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 王国安,刘海峰,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4(19)
  • [9]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D]. 王国安. 第三军医大学, 2004(01)
  • [10]幽门螺杆菌、端粒酶和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王国安. 重庆医学, 2003(12)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端粒酶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