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嫩叶保健茶的研制

大麦嫩叶保健茶的研制

一、大麦嫩叶保健茶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明,胡传银[1](2022)在《青汁牛蒡植物饮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以新鲜大麦叶及牛蒡的肉质根为主要原料,食用冰糖为辅料,进行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研究探讨一款保健茶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青汁粉添加量20%、冰糖添加量3%、牛蒡片添加量40%及牛蒡片的切片厚度为3mm时感官评价得分最高。该保健茶色泽黄绿、口感清爽、风味独特,既有牛蒡的甘甜清香,又有青汁的特殊性风味,可以弥补日常膳食不足,达到营养均衡的效果,具有较好的保健功效。

杨明翰,盛萍[2](2021)在《新疆药食同源资源开发研究与前景展望》文中指出药食同源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传统中医药文化常使用药食同源物质来防治疾病或养生保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药食同源资源,如玫瑰花、石榴、巴旦杏等地方特色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因其显着的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新疆当地各民族药中,为新疆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养生保健提供了一定保障。该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检索平台,检索项选择关键词和全文,以新疆特色药食同源物质"玫瑰花"等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与分析,研究表明新疆药食同源资源在食品、药品、生态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笔者探讨了新疆药食同源资源的研究价值与开发利用现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新疆药食同源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旨在促进新疆药食同源资源产业化得到合理、有效、可持续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弘扬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助力打造健康中国。

王新策,孙斐,傅茂润,岳凤丽,迟晓君,陈庆敏,朱莉莉[3](2021)在《蒲公英功能活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及野生蔬菜,药食兼用,含有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具有抑菌、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功效。目前我国蒲公英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较少,且基本停留在实验阶段和初级加工阶段,需要进行深加工来提高蒲公英活性物质的利用率。本文综述了蒲公英的功能活性物质、生理特性及在食品等领域的应用,以期为蒲公英功能活性、加工利用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卢伟[4](2019)在《大麦苗粉营养成分分析及产品初步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大麦苗粉是一种营养含量丰富的食品,具有降血压、血脂,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本论文对大麦苗粉的基本性质和成分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大麦苗粉中的氨基酸成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开发,研制出两款以大麦苗粉为主要原材料的产品,即大麦苗粉曲奇饼干和大麦苗粉饮料,并对两款产品的质量进行初步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大麦苗粉的中值粒径为15.14 μm、灰分为6.68 g/100g、粗脂肪为1.82 g/100g、蛋白质为12.02g/100g、叶绿素为2.95 mg/g、粗纤维为20.88 g/100g、总黄酮为504.53 mg/100g、钙含量 437.40 mg/kg、铜为 0.58 mg/kg、铁为 23.83 mg/kg、钾2032.45 mg/kg、锌 1.99 mg/kg、镁 128.05 mg/kg、维生素 E 为 2.31 mg/100g。2.对大麦苗粉中的氨基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麦苗粉中水解氨基酸总含量为9.16 g/100 g,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含量的40%以上,大麦苗粉中含有9种药用氨基酸,其中Glu含量最高,为1.39 g/100 g;大麦苗粉中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为0.98 g/100 g;其中Asp、Glu、Arg、Pro、His、Val六种游离氨基酸,是形成大麦苗粉独特风味的主要氨基酸。3.以大麦苗粉替换部分低筋小麦面粉研制大麦苗粉曲奇饼干,通过正交试验对产品配方中大麦苗粉添加量、黄油添加量、绵白糖添加量、蛋液添加量进行优化,最优配方为:以总粉(低筋小麦粉+大麦苗粉)100%计,低筋小麦粉添加量为90%、大麦苗粉添加量为10%、黄油添加量为70%、绵白糖添加量为35%、鸡蛋添加量为30%、食盐和小苏打添加量均为0.40%,上、下火温均为150℃,烤制12 min,晾5 min,再放置烤箱内烤10 min,根据此配方焙烤出的饼干色泽均匀,口感酥松,感官评分最高(92分),具有浓郁的大麦苗粉清香,大麦苗粉的添加提高了曲奇饼干的营养价值。大麦苗粉曲奇饼干质量检测结果:蛋白质为6.91 g/100g,脂肪为32.07 g/100g,水分活度0.27,酸价为1.50 mg/g,过氧化值为0.05 g/100g,大肠菌群<10 cfu/g,菌落总数为25 cfu/g,霉菌为0 cfu/g,铅、砷、黄曲霉毒素B1均未检出。结果符合《GB 7100-2015饼干》的质量要求,贮藏三个月后的大麦苗粉曲奇饼干的酸价、过氧化值和微生物指标均低于《GB 7100-2015饼干》的限量值。4.以大麦苗粉为主要原材料研制大麦苗粉饮料,通过正交试验对产品配方中的大麦苗粉添加量、黄原胶添加量、瓜尔豆胶添加量、CMC添加量进行优化,最优配方为:大麦苗粉0.40%,黄原胶0.03%,瓜尔豆胶0.03%,CMC 0.03%。通过感官评价以感官评分为指标进行大麦苗粉饮料的口感研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柠檬酸添加量为0.015%、食用盐添加量为0.020%、阿斯巴甜添加量为0.015%时,大麦苗粉饮料的感官评分最高,为92分。以稳定系数R为指标研究大麦苗粉饮料的均质条件,结果表明,在40 MPa压力下均质2次的大麦苗粉饮料的稳定性系数R为86.24%,稳定效果最好。大麦苗粉饮料检测结果是:可溶性固形物为0.50%、总酸为0.34 g/L、pH值为4.74、大肠菌群0 MPN/mL、菌落总数30 cfu/mL、霉菌0 cfu/mL。大麦苗粉饮料检测结果符合《GB/T 31326-2014植物饮料》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要求,贮藏三个月后的大麦苗粉饮料微生物指标低于《GB/T31326-2014植物饮料》的限量值。

罗汉[5](2018)在《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本课题组对石台县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利用情况、资源变化趋势等本底情况展开实地调查。调查结果可用于分析石台县药用植物的区系特点,发掘具有特色的中药材种类,制定区域内中药资源发展规划,为当地中药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引入遥感系统(R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所集成的“3S”技术,以提高野外工作效率,并为数据的有效采集提供保障。结果:通过110天的实地调查工作,我们采集标本1678号,共6000余份,鉴定出石台县药用植物184科662属1208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9种;发现无距虾脊兰和浙江凤仙花两种安徽省植物新分布。基于样方调查结果,以黄精为例,估算出石台县野生多花黄精的蕴藏量达到159309kg。对石台县药用植物属的区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药用蕨类植物可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药用种子植物区系成分较为复杂,可分为14个分布区类型和15个变型,泛热带和北温带特征较为显着,这也印证了石台县处于北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基于对石台县具有开发潜力的大宗药用植物资源、特色药用植物资源以及药食两用植物资源进行的深入研究,本论文确定了几种适宜当地生产发展的药用植物;通过对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生境特征进行深入考察,分析其致危原因,找出致危因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根据石台县中药资源调查与分析结果,提出将石台县中药发展规划分为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和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的建议。结论:石台县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常用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较大,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当地拥有较多种类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需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为促进石台县中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该县中药发展规划。

卢伟,耿楠,陆宁[6](2018)在《大麦苗粉营养成分及其制品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大麦苗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叶绿素、黄酮类、γ-氨基丁酸等营养性成分,对大麦苗粉的营养性成分及其制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为开发含大麦苗粉相关产品提供一定的参考。

曹蕾[7](2013)在《茶品名谱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告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品名是一个商品最基本的信息,也是最容易被受众记住的,但是目前关于品名的研宄还不是很多。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已日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然而对茶品名的研宄还比较少,本文通过使用统计、分析、归纳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对茶品名的类名、专名和区别名进行探讨。本文的第一章主要是介绍商品名和茶品名的研宄现状,以及本文的研宄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则主要是分析茶品名的结构模式,通过统计最后总结了茶品名使用的9种结构模式,并分析了其原因。第三章则是先对茶品名的专名和区别名进行统计,呈现了专名和区别名的使用现状。最后建立了区别名谱系图。第四章对区别名的组配模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揭示了区别名在组配上的特征,并对区别名中2个个案进行了分析。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区别名的组配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且对茶品名的空位进行了拟构,希望能对以后茶品名的创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赵鹏[8](2013)在《一种青稞叶斑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诱导分离法对采集自青稞的叶斑病菌进行分离,得到两种病菌,分别编号为1号和2号,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致病性,并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将黑暗诱导分离法获得的2号病原菌接种于青稞活体叶片,可使叶片产生与田间相同症状的病斑,且从试验发病的青稞叶片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病原物,因此推断2号病原菌引起该叶斑病害的致病菌。对致病的2号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的观察,其菌落初期表面有产生大量密集白色气生菌丝,随着时间的推移,菌落扩展全皿,基内菌丝紫红色。小孢子0-1隔,大孢子近镰刀形,顶细胞短,稍窄细,孢子壁厚,2-7隔,以3隔居多。初步鉴定其为镰刀菌,后对分离纯化的2号菌株rDNA的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序列测序分析,用近邻归群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该菌的ITS与木贼镰刀属的ITS高度相似,均达到99%以上。其中与Fusariumequiseti strain(CQ505688.1,CQ505683.1)的同源性达到100%。从而确定,发生于青海地区的这种青稞叶斑病害是由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 strain.)所引起的。对Fusarium equiseti strain.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在最适培养基上培养,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在pH值5~10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pH值为5时产孢最好,在供试的碳源中,菌丝生长及产孢均以葡萄糖最好,氮源以酵母膏最好。本试验以形态学为基础,在分子水平上鉴定了一种大麦叶斑病病原真菌,初步研究了的生物学特性,为此病害的发生发害、流行规律、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夏岩石[9](2012)在《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遗传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啤酒酿造原料,同时富含β-葡聚糖、黄酮类化合物、多酚、甜菜碱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胆固醇和增强免疫等多种生理活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大麦为原料的营养保健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合有效地开发利用大麦丰富的种质资源,培育高产、优质、富含生物活性成分的新品种已成为大麦育种的重要课题。大麦的生物活性成分多表现为数量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其遗传基础的研究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和生物统计软件的完善,特别是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育种领域的广泛应用,以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为基础的关联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方法的出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利用关联分析探讨了大麦部分生物活性成分的分子遗传基础,并选择具有优异等位基因的大麦材料加工麦苗营养保健品——麦绿素(barley green),对其最佳浸提条件和贮藏稳定性进行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上的21个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对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292份大麦材料(包括地方品种、野生品种和改良栽培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群体遗传多样性,以构建大麦生物活性成分关联分析的定位群体。结果表明,这个大麦群体具有广泛的遗传变异,除2对SSR引物无扩增结果外,19对SSR引物共扩增出13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7.1个,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i)为0.73。比较不同地理生态大麦群体的多样性显示,亚洲中东、亚洲东北及阿拉伯半岛地区的大麦材料遗传多样性最丰富,这些地区具有选取高生物活性成分含量遗传稳定的大麦材料的潜力。292个大麦材料基于SSR数据的聚类分析发现,三个大类的划分与野生型、地方型和改良栽培型大麦等三个基因型群体存在显着的相关性,11个亚类的划分与7个地理生态群体也极显着相关。因此,这个群体适合于全基因组范围上的SSR标记及候选基因与大麦生物活性成分进行关联分析。2.为建立适合于大麦的EcoTILLING技术体系,用于鉴定大麦目的基因或特定区域的自然突变。利用M13通用接头作荧光标记,采用巢式PCR对大麦目的基因进行扩增,从PCR扩增的退火温度及模板量、CELⅠ的用量和酶切处理时间等方面对大麦EcoTILLING技术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用于第一次PCR扩增(10μL反应体系)的大麦基因组DNA模板最佳用量为20ng,第一次PCR扩增产物稀释3倍后作为第二次PCR扩增的模板,2次PCR扩增的适宜退火温度均为58℃;在20μL CELⅠ酶切体系中,最适酶量为0.4μL(3U·μL-1),45℃条件下最佳酶切处理时间为17.5min。优化的EcoTILLING技术体系能有效地发现大麦自然群体中特定区域的DNA多态性,降低了试验成本,为大规模检测与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相关候选基因内的核苷酸多态性提供了技术平台。3.利用高通量的EcoTILLING技术检测与生物活性成分合成相关的四个候选基因,即△1-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基因(P5CS)、甲基固醇羟化酶单加氧酶基因(CSMO)、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CABP)和热激蛋白17.8基因(HSP17.8)在292个大麦材料中的核苷酸变异。结果显示,四个基因中共67个核苷酸变异被鉴定,其中包括28个插入缺失(Indel)和3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25个SNP和28个Indel分布在基因的内含子或非编码区,14个SNP分布在基因的外显子区域,其中7个非同义突变对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合成可能有严重的影响。统计分析显示四个基因进化过程承受了不同的选择压力,P5CS基因内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可能是平衡选择的结果,而HSP17.8,CSMO和CABP等三个基因内低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可能是中性选择的结果。因此,这些被鉴定的自然等位变异需进一步通过关联分析来评价候选基因在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积累中的潜在作用。4.基于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利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19个SSR标记和4个候选基因内的67个SNP标记,对292个大麦材料的4个农艺性状和4个生物活性成分的表型值进行标记与表型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大麦群体中累计有12个SSR位点和16个SNP位点与7个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在P<0.01水平上显着,其中4个SSR位点和4个SNP位点与大麦的四个生物活性成分相关联,关联标记对表型性状的解释率在1.99%15.77%之间,平均值为5.80%。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作进一步解析显示,37个SSR等位变异和8个SNP稀有变异对表型性状具有增效效应,其中5个SSR等位变异和3个SNP稀有变异对大麦四个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具有增效效应,这些优异等位基因可为选育高营养品质大麦提供有效的参考,促进大麦保健食品加工专用的基因型品种的发展。5)选用叶面积宽、生长快、生物活性成分含量高且具有优异等位基因的4个大麦品种(138256、138277、26229和BMZ05-234)进行大田种植,对麦苗不同生长期的株高、营养及生物活性成分比较分析发现,大麦品种26229适合作为麦绿素加工专用品种,六叶期麦苗最适作为麦绿素加工原料。与常规加热浸提相比,超声波和微波辅助浸提能显着提高麦绿素产品营养成分的含量;麦苗汁在40℃条件下超声波处理30分钟后,300W功率的微波再萃取8分钟是超声波-微波协同浸提麦绿素的最佳条件,所得麦绿素总黄酮含量高,抗氧化活性强。在室温和冷藏条件下,麦绿素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性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都有明显的下降,其中总黄酮和甜菜碱两种物质的稳定较好,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及SOD酶的稳定性较差。与室温条件相比,冷藏能有效保证麦绿素的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因此尽可能低温保藏是麦绿素产品保持营养及生理活性的有效方法。

韩碧群[10](2012)在《中国别样茶的系统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别样茶是我们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与自然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开发研究别样茶对西部民族地区和发展“三农”经济有重要价值。别样茶的概念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别样茶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整理,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文献计量,结合市场调查对中国别样茶进行系统整理研究:1.整理比较别样茶及其他较易混淆的四个概念;2.整理研究别样茶的原植物来源、应用历史、应用范围、传统应用知识、资源情况及研发现状;3.归纳比较别样茶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4.整理研究中国传统饮料植物的原植物来源、应用部位等。别样茶为非山茶科山茶属来源的那些物品,具历史性、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的内在属性;笔者考证出的中国27种主要别样茶中包括了23科,28属,39种;笔者建议,别样茶的历史界定以“300年以上”划分,在考虑别样茶应用范围时应综合考虑其商品流通情况;别样茶多属寒凉的清热药,多含有黄酮类、多酚类、萜类、挥发油等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的药理活性。别样茶是我国茶文化的组成部分,又丰富了我国茶文化;别样茶是预防和治疗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重要对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大麦嫩叶保健茶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麦嫩叶保健茶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青汁牛蒡植物饮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1.3.1 工艺流程
        1.3.2 操作要点
        1.3.3 单因素实验
        1.3.4 正交试验
        1.3.5 指标分析测定
        1.3.5. 1 含水率
        1.3.5. 2 复水比测定
        1.3.5. 3 食品微生物检测方法
        1.3.5. 4 感官评分标准的确定
        1.3.6 正交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实验
        2.1.1 青汁粉的添加量对青汁牛蒡茶的感官影响
        2.1.2 冰糖的添加量对青汁牛蒡茶的感官影响
        2.1.3 牛蒡片添加量对青汁牛蒡茶的感官影响
        2.1.4 牛蒡片的切片厚度对青汁牛蒡茶的感官影响
    2.2 正交试验
    2.3 产品品质标准
        2.3.1 感官指标
        2.3.2 卫生指标
        2.3.3 理化指标
3 结论

(2)新疆药食同源资源开发研究与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药食同源资源独具地域特色
2 新疆药食同源资源的研究价值
    2.1 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
    2.2 生态保护价值
3 新疆药食同源资源发展现状
    3.1 食用与药用开发
    3.2 新疆药食同源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质量标准不健全
        3.2.2 市场竞争力较弱
        3.2.3 资源破坏较严重
4 新疆药食同源资源前景展望
    4.1 加强基础研究与树立品牌效应
    4.2 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4.3 助力打造“健康中国”

(3)蒲公英功能活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蒲公英的功能活性物质及其生理活性
    1.1 功能活性物质
        1.1.1 黄酮类物质
        1.1.2 多糖类物质
        1.1.3 酚酸类物质
        1.1.4 萜醇类物质
        1.1.5 微量元素
    1.2 生理活性
        1.2.1 抑菌
        1.2.2 抗氧化
        1.2.3 抗肿瘤、抑癌
        1.2.4 抗炎
2 蒲公英在食品中的应用
    2.1 在面点中的应用
    2.2 在乳品中的应用
    2.3 在饮料中的应用
    2.4 在茶制品中的应用
    2.5 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2.6 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2.6.1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2.6.2 在橡胶中的应用
3 展望

(4)大麦苗粉营养成分分析及产品初步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大麦简介
    1.2 大麦苗产品起源与发展
    1.3 大麦苗的营养成分及功能性作用
        1.3.1 蛋白质
        1.3.2 维生素
        1.3.3 矿物质
        1.3.4 叶绿素
        1.3.5 黄酮类化合物
    1.4 大麦苗产品开发现状
        1.4.1 大麦苗制品
        1.4.2 麦绿素制品
        1.4.3 大麦苗粉制品
    1.5 大麦苗粉制品发展前景
2 引言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与试剂
    3.2 仪器与设备
    3.3 大麦苗粉基本性质及成分的测定
    3.4 大麦苗粉氨基酸组成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
        3.4.1 蛋白质的测定
        3.4.2 大麦苗粉氨基酸分析
    3.5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开发
        3.5.1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配方研究
        3.5.2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3.5.3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感官评价及评分标准
        3.5.4 普通曲奇饼干与大麦苗粉曲奇饼干质构及感官评价比较研究
        3.5.5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质量检测
    3.6 大麦苗粉饮料开发
        3.6.1 大麦苗粉饮料稳定性研究
        3.6.2 大麦苗粉饮料加工工艺及操作要点
        3.6.3 口感研究实验
        3.6.4 均质条件对大麦苗粉饮料的影响
        3.6.5 大麦苗粉饮料杀菌条件研究
        3.6.6 大麦苗粉饮料质量检测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麦苗粉的基本性质及成分的测定
        4.1.1 大麦苗粉的基本性质及成分
        4.1.2 矿物质
        4.1.3 维生素E
    4.2 大麦苗粉氨基酸组成分析与营养价值评价
        4.2.1 蛋白质的含量
        4.2.2 水解氨基酸分析
        4.2.3 游离氨基酸分析
    4.3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
        4.3.1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配方实验
        4.3.2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与普通曲奇饼干TPA及感官评价比较研究
        4.3.3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质量分析研究
        4.3.4 大麦苗粉曲奇饼干产品图
    4.4 大麦苗粉饮料
        4.4.1 大麦苗粉饮料稳定性研究
        4.4.2 口感研究实验
        4.4.3 均质条件对大麦苗粉饮料稳定性影响
        4.4.4 大麦苗粉饮料质量检测
        4.4.5 大麦苗粉饮料产品图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石台县自然概况
    1 地形地貌
    2 气候特征
    3 土壤类型
    4 水文条件
    5 植被概况
第二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分布与蕴藏量调查
    1 调查时间及路线
        1.1 踏查阶段
        1.2 调查阶段
    2 调查方法
        2.1 文献调查
        2.2 线路调查
        2.3 样方调查
    3 调查结果
        3.1 石台县药用植物生态分布
        3.2 安徽省植物新纪录
        3.3 石台县药用植物蕴藏量的计算
第三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区系研究
    1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点
        1.1 药用蕨类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1.2 药用蕨类植物区系特征
    2 药用种子植物的区系特点
        2.1 药用种子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
        2.2 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第四章 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
    1 石台县大宗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2 石台县特色药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和利用分析
    3 石台县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分布现状及利用分析
第五章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保护
    1 石台县珍稀药用植物资源介绍
        1.1 国家级保护植物
        1.2 其他稀有植物
    2 野生铁皮石斛资源分布与生境特征研究
        2.1 铁皮石斛的分布
        2.2 铁皮石斛的生境特征研究
        2.3 讨论
    3 石台县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探究
        3.1 石台地区药用植物受威胁及优先保护评价研究
        3.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物种保护的基础
        3.3 建立药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
第六章 石台县中药资源发展规划建议
    1 西南山地中药资源发展保护区
    2 东部山地大宗药材发展利用区
    3 西北山地及丘陵药材综合发展利用区
    4 中药与旅游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区
结语
    1 调查结果
    2 区系研究
    3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石台县药用植物名录

(6)大麦苗粉营养成分及其制品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麦苗粉中主要营养成分
    1.1 蛋白质
    1.2 矿物质
    1.3 维生素
    1.4 叶绿素
    1.5 黄酮类化合物
    1.6 γ-氨基丁酸
2 目前开发的大麦苗制品
    2.1 麦绿素
    2.2 大麦苗粉蛋糕
    2.3 大麦苗面条
    2.4 麦苗汁酸奶
    2.5 大麦苗茶
    2.6 大麦苗粉-香菇复合压片
    2.7 麦绿素韧性饼干
3 结束语

(7)茶品名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 相关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茶品名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茶品名结构模式及茶品名类名谱系分析
    2.1 商品名称与品牌、商标
    2.2 茶品名的结构模式
    2.3 茶品名类名谱系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茶品名专名及区别名谱系分析
    3.1 茶品名专名分析
    3.2 茶品名区别名谱系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茶品名区别名组合模式及个案分析
    4.1 茶品区别名组合情况
    4.2 茶品区别名个案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总体讨论和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8)一种青稞叶斑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大麦病害
        1.2.1 大麦条纹病
        1.2.2 大麦条锈病
        1.2.3 大麦云纹病
        1.2.4 大麦网斑病
        1.2.5 大麦黑穗病
        1.2.6 大麦叶锈病
        1.2.7 大麦白粉病
        1.2.8 大麦斑点病
        1.2.9 大麦麦角病
        1.2.10 大麦黄花叶病
    1.3 病原菌鉴定方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二 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病害标本的来源
        2.1.2 病原菌的分离
        2.1.3 分离物的致病性鉴定
        2.1.4 病原的形态学鉴定
        2.1.5 菌株的保存
        2.1.6 总 DNA 的提取
        2.1.7 病原菌的 ITS 检测
        2.1.8 病原菌进化树建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病原菌分离结果
        2.2.2 柯赫氏法则鉴定病原菌致病性
        2.2.3 形态学鉴定结果
        2.2.4 rDNA ITS 区段的 PCR 扩增及 PCR 产物测序结果
        2.2.5 构建病菌系统发育树
    2.3 结论与讨论
三 病原菌的生物学习性研究
    3.1 前言
    3.2 生物学特性测定材料及方法
        3.2.1 供试菌株
        3.2.2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3.2.3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3.2.4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落生长及产孢量影响的测定
        3.2.5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落生长及产孢量影响的测定
        3.2.6 不同 pH 值对病原菌菌落生长及产孢量影响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度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3.3.2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3.3.3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菌落生长及产孢量影响的测定
        3.3.4 不同氮源对病原菌菌落生长及产孢量影响的测定
        3.3.5 不同 pH 值对病原菌菌落生长及产孢量影响的测定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遗传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大麦的营养及主要生物活性成分
        1.1.1 大麦的营养特点
        1.1.2 大麦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功能
        1.1.3 大麦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遗传研究
    1.2 基于连锁作图的 QTL 定位分析
        1.2.1 QTL 作图群体的选择
        1.2.2 DNA 分子标记的选择及类型
        1.2.3 QTL 作图统计分析方法
        1.2.4 大麦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品质性状的遗传作图
        1.2.5 QTL 定位的局限性
    1.3 基于连锁不平衡的关联分析
        1.3.1 关联分析的原理
        1.3.2 关联分析的基本策略
        1.3.3 关联分析在植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1.3.4 大麦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研究
    1.4 本课题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立题依据
        1.4.2 本课题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大麦关联定位群体的构建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
        2.2.2 SSR 扩增及荧光检测
        2.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野生型大麦、地方型大麦及改良栽培型大麦的遗传多样性
        2.3.2 不同地理生态大麦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3.3 不同大麦群体间的分子方差分析
        2.3.4 大麦群体的遗传分化及聚类分析
    2.4 讨论
        2.4.1 供试大麦材料 DNA 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
        2.4.2 大麦的地理生态分化及聚类分析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大麦 EcoTILLING 技术体系的优化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
        3.2.2 巢式 PCR 扩增体系的优化
        3.2.3 CEL I 酶切体系的优化
        3.2.4 不同大麦材料的 EcoTILLING 技术分析
        3.2.5 酶切片断的检测及荧光扫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退火温度对第一次 PCR 扩增的影响
        3.3.2 DNA 模板量对第一次 PCR 扩增的影响
        3.3.3 退火温度和模板量对第二次 PCR 扩增的影响
        3.3.4 CEL I 酶用量及酶切时间对 EcoTILLING 的影响
        3.3.5 大麦材料的 EcoTILLING 技术分析
    3.4 讨论
        3.4.1 EcoTILLING 技术中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3.4.2 EcoTILLING 技术中 PCR 扩增体系的优化
        3.4.3 EcoTILLING 技术中 CEL I 酶切体系的优化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四个候选基因内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析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主要仪器
        4.1.2 主要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植物基因组 DNA 提取
        4.2.2 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
        4.2.3 DNA 测定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四个候选基因内核苷酸多态性的特征
        4.3.2 核苷酸多样性的评价及自然选择的统计分析
        4.3.3 四个候选基因内多态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分析
        4.3.4 不同大麦群体内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4.4 讨论
        4.4.1 大麦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特点
        4.4.2 四个候选基因内的核苷酸多态性及选择压力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 QTL 关联分析
    5.1 仪器与材料
        5.1.1 主要仪器
        5.1.2 主要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田间试验及表型性状的观测
        5.2.2 大麦材料的基因型分析
        5.2.3 群体结构分析
        5.2.4 关联分析
        5.2.5 优异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确认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大麦群体表型性状的变异及相关性分析
        5.3.2 大麦群体结构的分析
        5.3.3 大麦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5.3.4 大麦表型性状优异等位基因的发掘
    5.4 讨论
        5.4.1 大麦材料的分群及表型性状的关联
        5.4.2 优异关联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麦绿素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
    6.1 仪器与材料
        6.1.1 主要仪器
        6.1.2 主要材料
    6.2 试验方法
        6.2.1 麦苗最佳刈青期的确定
        6.2.2 麦绿素制备的一般工艺流程
        6.2.3 麦绿素浸提条件的优化
        6.2.4 麦绿素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性的稳定性分析
        6.2.5 检测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麦苗不同生长期营养成分的变化
        6.3.2 不同浸提方法对麦绿素品质的影响
        6.3.3 超声波-微波协同浸提麦绿素的最适条件
        6.3.4 贮藏条件对麦绿素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6.4 讨论
        6.4.1 麦绿素加工原料麦苗的适宜刈青期
        6.4.2 超声波-微波协同浸提麦绿素
        6.4.3 麦绿素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稳定性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中国别样茶的系统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对传统饮料植物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几个易混概念的比较
    1.1 茶的概念
    1.2 药茶的概念
    1.3 保健茶的概念
    1.4 花草茶的概念
    1.5 别样茶的概念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别样茶的多样性
    2.1 别样茶的基原植物
    2.2 别样茶的别名和地方名
    2.3 别样茶的应用部位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别样茶的应用历史及应用范围
    3.1 别样茶的应用历史
    3.2 别样茶的应用范围
    3.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别样茶的性味功效
    4.1 药性
    4.2 口味
    4.3 功效
    4.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别样茶的资源情况与开发现状
    5.1 别样茶的分布与资源情况
    5.2 别样茶的开发现状
    5.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别样茶的化学成分
    6.1 黄酮类
    6.2 多酚及酚酸类
    6.3 有机酸类
    6.4 萜类
    6.5 挥发油
    6.6 生物碱
    6.7 其他
    6.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中国别样茶的药理活性
    7.1 抗氧化
    7.2 抗菌
    7.3 降血脂、降血糖与降血压
    7.4 免疫促进与抗肿瘤
    7.5 保肝与抗炎
    7.6 其他
    7.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中国传统饮料植物的多样性
    8.1 传统饮料植物的原植物来源
    8.2 传统饮料植物的原植物性状
    8.3 传统饮料植物的应用部位
    8.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总结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大麦嫩叶保健茶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汁牛蒡植物饮料的研制[J]. 张艳明,胡传银. 饮料工业, 2022
  • [2]新疆药食同源资源开发研究与前景展望[J]. 杨明翰,盛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3)
  • [3]蒲公英功能活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J]. 王新策,孙斐,傅茂润,岳凤丽,迟晓君,陈庆敏,朱莉莉. 中国果菜, 2021(02)
  • [4]大麦苗粉营养成分分析及产品初步开发[D]. 卢伟.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安徽省石台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D]. 罗汉.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6)
  • [6]大麦苗粉营养成分及其制品研究进展[J]. 卢伟,耿楠,陆宁. 包装与食品机械, 2018(01)
  • [7]茶品名谱系研究[D]. 曹蕾. 广州大学, 2013(04)
  • [8]一种青稞叶斑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赵鹏. 青海大学, 2013(S1)
  • [9]大麦生物活性成分的遗传分析及应用研究[D]. 夏岩石.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10]中国别样茶的系统整理研究[D]. 韩碧群.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02)

标签:;  ;  ;  ;  ;  

大麦嫩叶保健茶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