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冗余动词的形义

粤语冗余动词的形义

一、广州话动词重叠的形式与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吴婷[1](2021)在《廉江客方言的VVC结构》文中指出VVC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在廉江客方言中有较高的能产性。廉江客方言VVC结构有"动词重叠+结果补语""动词重叠+趋向补语""动词重叠+数量补语"和"动词重叠+处所补语"四种表现方式,其中重叠的动词一般选用非消极意义的自主、可控且能反复使用的单音节或双音节动词。语法形式上,VVC结构的重叠动词之间不能插入任何成分,但VVC句式中宾语所处位置十分灵活,且VVC结构能同时存在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语法意义上,其表现为以期"通过反复和持续的动作行为达到C结果",语用上则呈现出委婉祈使或评价建议的交际效果。

林华勇,刘玲,陈秀明[2](2021)在《粤语的持续体貌系统》文中提出本文考察广州等十一地粤语的持续体貌范畴,发现大多数粤语区分动作进行("进行")和状态持续("持续"),但持续和进行并不绝然对立,其分合呈现出连续统的模式。文章还比较了今粤语与其他东南方言及早期粤语的持续体貌系统,探讨粤语持续体貌范畴及其表现形式等问题。

罗薇[3](2021)在《《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专为高等教育编写的汉语语法教科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该书既是一部实用的汉语教材,也是一部传承俄罗斯汉学研究传统、充分吸收以往欧洲人汉语学习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较早以普通语言学理论解释汉语的学术着作。本文将以1902年首版为基础,结合施密特个人档案、拉脱维亚大学所藏施密特个人藏书中的相关资料,从成书的历史背景、俄罗斯人的汉语学习与研究传统、欧洲人学习汉语的历史、世界语言学史以及俄罗斯汉语教育史的角度挖掘该书的特点和价值。该书写作的主要基础来源于俄罗斯人研究与学习汉语的传统。得益于作者施密特在彼得堡大学所受的东方学专业训练,俄国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汉学学派汉语教学的传统、以及俄国人的语言研究传统对施密特写作《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在俄国汉语研究的强项方面,如语法分析系统、汉字分析法等方面,施密特广泛采纳了前辈学者的观点,并且在传统汉学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局势的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此外,对俄国人学习汉语的继承还表现在另一些方面,如:延续俄国汉学研究的传统项目,同时关注汉、满、蒙三语,又根据海参崴东方学院对学生掌握东亚语言的要求增添了日语、朝鲜语以及越南语等语言材料。其次,继承彼得堡学派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的基本观点,认为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一样,可以通过一般方法被科学地认识、研究,汉语并非是某些欧洲汉学家认为的“停滞不前”的、处于其原始状态的一种低级语言,而是具有与其文化相关的理据性,需要理性地认识。再次,彼得堡汉学学派注重积累史实材料,在研究汉语时,施密特大量收集、引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例证,这也是施密特作为瓦西里耶夫弟子最突出的传承特点之一。俄罗斯人早期对汉语的认识主要来源于驻北京东正教使团成员论着和西方人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有大量从中国运回的中文原典。俄罗斯人对汉语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具有三方面的视野,他们既传承本国人的研究,又善于参考西方、中国的研究和学习资料。一方面,该书吸收了当时欧洲和中国学术界对汉语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在系统、科学的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的学术着作,对欧洲其他汉学家的观点、成果和语言材料进行整合,从中得出更进一步的观点,从而成为外国人汉语教材编着史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具有综述性、整合性的一部着作。另一方面,《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中对欧洲人汉语学习资料的运用还在于对其中收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类、精选,找到最适合编入该书的范例。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特点还在于将以往欧洲汉学家、语言学家的资料,利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将之整合纳入他的语法系统中—一汉语实用语法系统是作者要着重教授的内容,也是这部教材相比于一些欧洲汉学家语料搜集式的汉语教科书更具优势之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并非只有零散的语法点汇集,而是强调汉语语法规则的整合归纳,并且首次在俄语语境下构建一套新的汉语实用语法体系。是明清时期以来外国人对汉语语法科学研究史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继往开来之作,也是20世纪以后国际学界的现代汉语研究往纵深方向开拓的重要前提,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从欧洲语言学史和俄罗斯语言学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到19世纪末,欧洲和俄国语言学经过了多年的方法和材料积累,在历史比较语言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经为学界所接受,这些思想对这一时期包括施密特在内的俄国语言工作者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普通语言学的新思想在外语教材编纂方面的应用也具有重大意义。从语言学研究的角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是俄国汉学史上第一次尝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汉语的语法着作。一方面来说,以汉语为参照、拓宽了普通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范围,反过来说,也从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出发丰富了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从语言本身的发展来看,这一时期的汉语内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随着清末社会大变革,越来越多的新词日渐成为时尚,北方官话口语日益成为最重要的中外交往标准语,白话文运动已在酝酿之中;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来自西欧语言学的发展——经过19世纪的发展,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该书可以看作是一部汉语史研究与汉语实践语法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书中证实了运用产生于印欧诸语言框架下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方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可行性。通过对本书的研究,可以从“他者”的角度审视汉语对普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论的贡献,挖掘汉语对历史语言学及普通语言学研究的补充意义,加深历史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观念下对汉语及其历史演变的认识。最后,《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出版使用对19、20世纪之交俄国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的汉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言实践教材,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规则、掌握用法,作者不仅善于描写语法规则时在抽象化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化表述,注重使用条件、搭配对象、适用范围、特例等方面的考察,力求使语法规则呈现出严谨、易懂、实用的特色,同时还配有大量精选范例。此外,教材的内容还间接地反映了俄国的教育政策、教育历史,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汉语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施密特本人的教学思想等。因此,教材的内容折射出这一时期俄国汉语教育史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即19、20世纪之交)、特定教育场所中(即海参崴东方学院)、特定教育者(即施密特)主导下、针对特定学习者群体(即就读于海参崴东方学院的大学生、军官和少量其他社会人士)的教育活动的历史进程。总之,俄国汉学家施密特专为海参崴东方学院的汉语学习者编写、并于1902年出版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一书,既继承了俄罗斯汉学、尤其是彼得堡大学学派既往的已有研究成果和研究传统,采用了俄国人头脑中相对成熟的俄语语法框架基础,又能放眼世界,有所取舍地借鉴当时流传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其他国家汉学家所着的汉语教材,另外还成功运用最新的俄国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普通语言学研究方法论,以及截止到清末时期的中国传统语言学成就来科学地描写汉语,是俄国汉语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部语法教科书。本文将结合教材原着及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梳理本书的编写特点及研究成果,全面考察这部着作的重要作用及价值。

王建良[4](2021)在《布依语体貌范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文文[5](2021)在《南部吴语庆元话的“VP+先”结构》文中提出

黄菊[6](2021)在《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属于粤西地区,阳春市使用的语言主要为阳春话。阳春话属于粤语的“高阳片”或称“两阳(阳江、阳春)片”。阳春地区在古代属于百越民族地区,因此阳春话的语言底层存在与侗台语相似的语言现象,后随着客家人和闽南人的迁入,在语言接触的影响下,阳春话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粤语的特点。阳春话的疑问句分为是非问、正反问、特指问和选择问等四种类型,鉴于目前还没有相关阳春话疑问句研究的专题出现,且学界对于同属为两阳粤语的阳江话的疑问句式“VP无?”是是非问还是正反问的性质归属还存在一定争议,本文主要选取阳春话疑问句中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为研究对象,试图归纳阳春话的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语法特点、功能和演变规律,探寻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层次,重新看待阳江话中“VP无?”的相关问题争论。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自省法等方式收集阳春话是非问和正反问的语料,并运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共时与历时相比较等方法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详细地描写与分析。第一章主要从语调是非问句、语气词是非问句着手对阳春话的是非问句的结构类型进行描写分析,并介绍了阳春话是非问句的功能类型。第二章主要对阳春话正反问中的“VP-Neg?”与“VP-Neg-VP?”式问句的内部结构进行描写和分析,并对正反问的功能进行了归纳。阳春话的“VP-Neg?”式正反问句主要有“VP冇?”“有VP冇?”“系VP冇?”“VP(之)未?”“有VP(之)未?”等类型。第三章主要从结构形式、语义内涵与及特指性是非问和特指性正反问的对比分析上对阳春话的是非问和正反问进行比较研究,并讨论了阳春话中“VP么/咩?”的归属问题。最后总结阳春话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的特点、功能类别与比较的情况。

马丽娜[7](2021)在《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文中提出本论文研究山西阳曲方言的语法,具有参考语法的特点。全文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第二部分为音系部分,第三章到第十一章讨论与句法相关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一章是全文的总结。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参考语法的背景,阳曲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以及阳曲方言的相关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和连读变调系统以及方言的文白异读情况。第三章讨论了阳曲话的词类和构词法,重点描写了方言附加式构词和重叠式构词,同时考察了合音词、分音词、逆序词等其他构词形式。第四章重点讨论人称代词、指示词、和疑问代词的语音形式及其句法功能。发现阳曲方言人称代词有专门的领属形式、指示词部分情况三分等特点。第五章主要讨论阳曲方言的名词性短语及领属结构。区分外延性定语和内涵性定语,分别探讨了定中短语、指量短语、同位短语、联合短语等多种名词性短语。同时着重考察了方言领属结构特点。第六章考察方言谓词性短语,涉及主谓短语、动宾短语、连谓短语、述补短语等各种类型。第七章讨论了阳曲话的简单句及其构成,同时在第六章的基础上对动词谓语句的各种句式作了描写。第八章考察了阳曲话的句类系统,重点考察疑问句系统。第九章主要介绍了阳曲方言的复杂句和复合句。先后探讨了补足语从句、定语从句、补语从句以及复句和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第十章关注阳曲方言的时体系统。第十一章讨论了阳曲方言的话题标记等问题。第十二章是全文的总结,对阳曲方言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范佳[8](2021)在《江苏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研究》文中提出昆山方言属于吴方言区,与北方地区的汉语方言相比,该方言的三字格固定语具有自己的特色,很有研究价值。本硕士论文选择这一课题作为研究课题,在详细调查语料的基础上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文除绪论外分为两章,第一章研究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的结构和句法功能等问题,第二章研究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的韵律问题,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结构类型看,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有ABB型和非ABB型两大类,ABB型中的BB有的还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有的是完全虚化的词缀;非ABB型主要有动宾式、定中式、状中式、主谓式、补充式和附加式六种类型。第二,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的构义方式有比喻构义、借代构义、夸张构义、补充构义和描摹加补充构义五种。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具有形象性和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第三,韵律方面,昆山方言ABB型和非ABB型两类三字格固定语的音高变化模式和轻重音变化模式大体上是一致的。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音高的变化跟第一个字音高终点的音值高低有密切的关系,第一个字音高终点的音值决定着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的音高走向。轻重音交替方面,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有“重轻重”“重重轻”和“重轻轻”三种。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不同的元音交替也构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通过叠音和双声叠韵来实现韵律的和谐,其中叠音是最主要的一种手段。此外,在音步节律上,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有“1+2”和“2+1”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又跟三字格固定语的结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

郑夏楠[9](2021)在《景谷方言语气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是分析性语言,缺乏形态变化,主要通过语调、词汇等手段来表达语气,语气词是汉语表达语气的重要语法手段。景谷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云南方言滇中片,现有研究主要涉及对景谷方言音系的调查和整理,对景谷方言语气词关注较少。论文以景谷方言语气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收集语料,研究景谷方言语气词的类型、结构、功能,与普通话语气词进行比较,探讨景谷方言语气词的特点。另外还分析了景谷方言语气词的语法化模式,探析语气词的形成动因及过程。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包括三个小节:第一节介绍了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地理、历史、人文概况以及景谷方言概况,包括景谷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第二节为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包括普通话、其他汉语方言以及景谷方言的研究现状;第三节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等。正文部分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根据语气词的句法位置、意义和功能对景谷方言的32个语气词进行了分类研究,主要根据句法位置分为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词,根据意义和功能分为事态语气词、情态语气词、暂顿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并做了细致的描写和归纳分析。第二章主要研究景谷方言的结构与连用。首先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维度分析了景谷方言语气词的语音结构,然后主要从是否做话题标记的角度讨论了暂顿语气词的分布特征,最后对景谷方言语气词的连用情况做了分析和介绍,包括事态语气词与事态语气词连用、事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连用、情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连用、情态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连用4种情况。第三章从语用的角度考察了景谷方言语气词的三种功能,并进行了分析说明。一是表义功能,包括传信功能与传疑功能;二是完句功能,包括使句子成立的功能与使句义完足的功能;三是篇章功能,包括停顿功能与照应功能。第四章主要从比较的角度分析了景谷方言语气词的特点。首先归纳了汉语及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共性特征,然后比较分析了景谷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语气词的异同,最后从语法化的角度分析了景谷方言的类型特征。结语部分,总结了景谷方言语气词的特点,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郭承禹[10](2020)在《汉语方言双音节词的韵律结构类型与变调》文中指出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韵律轻重对于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的影响,并且提出了“韵律变调”的概念。文章支持这一观点,认为除了语法和语义变调之外,一些方言的语音变调应纳入轻重音的研究框架进行解释。具体来说,文章以汉语方言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提出左重和右重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以这两种韵律结构为纲领,分别列举出与之对应的变调模式,力图说明韵律模式驱动变调这一语言事实,并且解释其中的音变机制和蕴含的规律。第1章以世界语言韵律特征的共性和规则作为切入点,将研究视野逐渐聚焦于东亚、汉语的韵律研究,分别总结了汉语的轻音与重音的表现形式,并列举了目前词汇重音研究中存在的争议。随后引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轻重音与连读变调的关系。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举出变调受到韵律轻重影响的事实,并总结了重音音节往往保留单字调,轻音音节变调这一规律。第2章引述了四种基础的韵律范畴,展示了汉语方言存在左重和右重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此章节还详述了轻重音和声调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韵律模式驱动变调”的预设:任何单字调进入多音节辖域时都要满足韵律轻重音的内在要求,否则发生变调。另外,此章还列举了文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3章描述了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轻音中和调。此章节解释了轻音中和调这一术语,并以长沙话和娄底话为例,分析了轻音位置产生中和调的原因。结果说明,单字调在末音节轻音位置保留了部分声调特征,变为相应的短平调(或短调),调值是原调的音高起点或终点。原因是轻音只有一个韵素,无法承载单音节完整的升调或降调。这种轻音中和调和轻声有着本质的区别。第4章以北京话和银川话为例,叙述了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轻声现象。这一章节从跨方言的角度,分析了两个方言轻声词的词汇结构和声学特征,并且总结了其中的共性和差异。就共性来说,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都属于动态的、口语化的、可类推的左重韵律模式。轻声音节的本质均为“失调”。两者差异主要在于银川话的轻声“不轻”。第5章以成都话和松江话为例,论证了左重韵律结构的声调延展现象。依据前贤研究,两种方言均存在左重韵律结构,其连读调是韵律轻重的外在表现。文章着重描述了连读调中蕴含的右向声调延展,同时发现声调延展有既定的声调组配条件,整个音变过程呈现出系统性的、动态性的特点。声调延展可以分为音高延展和调域延展,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末音节的轻音失去原有的声调特征。第6章以福州话的双音节韵律词为例,讨论了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声调逆同化现象。文章认为福州话存在右重韵律结构,其松紧韵母和变调结果都反映了这种韵律模式。福州话的很多变调都出现了声调逆同化现象,通过分析具体的语音特征,发现这与“前短后长”的右重韵律结构有关。前面的轻音被后面重音的声调所同化,出现了部分同化和完全同化两种逆同化现象。第7章探讨了右重韵律结构下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此章节以六甲话、开建话和铺门话为例,展示了这些方言双音节词变调的相似之处,首音节位置上的声调均中和化为两种较低的音高。这种由于调值低化造成的中和现象蕴含了右重韵律结构,轻音的声调依照高低调域(或阴阳调类)的不同分别向最低调值发生低化,重音则不变调。和左重结构下轻音的声调“变短”相比,右重结构则是变低。第8章揭示了部分民族语言韵律轻重与声调的关系。此章节分别以无声调的红土藏语和有声调的大坝土家语为研究对象。结果发现,红土藏语的韵律结构以右重为主,其变调呈现出相对“前低后高”的模式。大坝土家语则是以左重韵律结构为主,重音的音高趋势延展至轻音上,出现了声调延展现象。以上变调规律和部分汉语方言类似,这说明汉藏语言中轻重音与声调的关系是存在共性的。第9章的内容是全文的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第2章提出了两个预设,经过对语料的分析和论证,主要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是轻音对内在音高有特定要求,如果进入轻音的声调不满足这一要求,那么轻音可以驱动变调。其二是左重和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变调是多样的,也可以说是“不对称”的。文章最后阐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二、广州话动词重叠的形式与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州话动词重叠的形式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粤语的持续体貌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壹 引言
    1.1 汉语方言三分的持续体貌系统
    1.2 粤语的持续体貌系统
贰 粤语的动作进行和状态持续
    2.1 使用动词后置体助词
    2.2 使用前置处所标记和后置体助词
    2.3 使用前置处所标记、后置体助词及处所标记
    2.4 动作进行和状态持续的分合
    2.5 小结
叁 粤语的事态持续
    第一,单用副词。南宁方言表达事态持续时常用副词“仲”。例如:
    第二,单用句末助词。钦州的“紧”以及怀集的“佬=”出现在句末表事态持续。例如:
    第三,副词和句末助词共现。
肆 粤语持续系统的特点
    4.1 与其他东南方言比较
    4.2 与早期粤语相比较
伍 结语

(3)《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历史背景及其作者
    1.1 海参崴东方学院及其培养目标
        1.1.1 办学背景
        1.1.2 学院设置
    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作者施密特
        1.2.1 施密特的早年求学、实习生涯
        1.2.2 赴海参崴东方学院任教后的汉学研究
    1.3 教材的学习者与使用情况
        1.3.1 教材的出版、使用、影响
        1.3.2 学员的汉语学习情况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传统汉学背景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语音系统考辨
        2.1.1 南北官话的语音系统、汉语音韵研究
        2.1.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注音方案
        2.1.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汉语发音规则
    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比丘林汉语语法体系的突破
        2.2.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词法体系
        2.2.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句法体系
    2.3 施密特对比丘林、瓦西里耶夫等人汉字理论的发展
        2.3.1 汉字的起源问题
        2.3.2 关于汉语口语、书面语的讨论
        2.3.3 汉字的“六书”
        2.3.4 施密特对瓦西里耶夫汉字体系的增补
    2.4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满、蒙、日、朝、越等语言的关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世界汉语研究史框架下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3.1 例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欧美汉学的反思
    3.2 以“声调”为例谈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音研究的整合
        3.2.1 声调的本质
        3.2.2 汉语声调的发音特点
        3.2.3 汉语声调的标调系统
        3.2.4 汉语方言的声调语音规律
        3.2.5 中外学者论“汉语声调的演变”
        3.2.6 “入声”之争
    3.3 施密特对欧美汉语语法研究成果的整理
        3.3.1 某些语法形式在各地的使用差异
        3.3.2 各国汉学家对若干语法规则的不同观点
        3.3.3 欧洲汉学家普遍忽略的汉语语法知识
    3.4 选编欧美、日本汉语教材及中文原典的书面官话范例
        3.4.1 筛选范围:标准北方书面官话材料
        3.4.2 筛选入编:符合语法规范、排列顺序合理
    3.5 个案研究:德国汉学家阿恩德对施密特的影响
        3.5.1 阿恩德及其《官话手册》
        3.5.2 两部教材的总体设计
        3.5.3 以重音理论为例讨论施密特对阿恩德的取舍
    3.6 个案研究:《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对中国传统文献的改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世界语言学发展进程中的《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4.1 施密特的汉语观
        4.1.1 对汉语的两种定位
        4.1.2 静态与动态、共时与历时
    4.2 汉语语音史的构建:历史比较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结合
        4.2.1 汉语语音史研究的基础材料
        4.2.2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辅音音变考察
        4.2.3 “语音规律无例外”之汉语元音音变考察
        4.2.4 语言史的社会性——汉语官话的形成
        4.2.5 语言现象的“类推作用”:汉语词根溯源问题
    4.3 俄国语言学成果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应用
        4.3.1 用“形式语法”思想分析汉语的词法
        4.3.2 语言与思维的联系——汉语与中国人的心理
        4.3.3 波捷布尼亚及其弟子的句法思想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语言教育及应用视角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
    5.1 一部“研究—学习—教学”三位一体的汉语教科书
    5.2 从课程理论分析《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材料建构
        5.2.1 横向组织:课程教学板块的功能分析
        5.2.2 纵向组织:螺旋渐进的主题序列性
    5.3 从应用语言学看《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教学大纲
        5.3.1 字词大纲及词汇控制
        5.3.2 语法大纲及翻译训练
    5.4 本章小结
余论 施密特《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的价值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书影及相关影像资料
附录2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序言及目录
附录3 《汉语官话语法试编》俄语字母注音表(含例字)
附录4 阿恩德《官话手册》序言及目录
致谢

(6)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阳春市概况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五、本文的语料来源和合作发音人情况
    六、阳春话的声韵调系统
    七、符号及体例说明
第一章 阳春话的是非问句
    第一节 语调是非问句与语气词是非问句
        一、语调是非问句
        二、语气词是非问句
        三、语调是非问句与“啊”组语气词是非问句的比较
    第二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的功能
        一、阳春话是非问句的疑问功能
        二、阳春话是非问句的非疑问功能
第二章 阳春话的正反问句
    第一节 阳春话的否定词概述
        一、阳春话的否定词
        二、阳春话否定词“冇”“唔”“未”的区别
    第二节 阳春话正反问句中“之”字的探讨
        一、阳春话“之”字的主要用法
        二、阳春话正反问句中“之”字的性质
    第三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冇?”式问句
        一、“VP冇?”中“冇”的几种变体
        二、 “VP冇?”中VP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三、“有VP冇?”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四、“系VP冇?”的结构类型分析和时体要求
        五、“VP 冇?”“有VP 冇?”“系VP 冇?”的比较
    第四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未?”式问句
        一、VP(之)未?
        二、有VP(之)未?
        三、“VP(之)未?”与“有VP(之)未?”的对比
    第五节 阳春话正反问的“VP-Neg-VP?”式问句
        一、V-(之)Neg-V
        二、AB-(之)-Neg-AB?
        三、A-Neg-AB?
        四、AB-之-Neg-A?
        五、V-Neg-VO?——*V-之-Neg-VO?
        六、VO-(之)-Neg-VO
        七、VO-(之)-Neg-V?
        十、V-(之)-Neg-V得 O
        十一、V 得 CO-之-Neg-V 得 CO
        十二、V得 C-(之)-V-Neg-C
        十三、V得 O-C-之-V-O-Neg-C
        十四、V 得 C--(之)-Neg-V-得-C
        十五、V-(之)Neg-V得 C(O)
        十六、有冇VP
        十七、有-Neg-有VP
        十八、系冇(无)/唔系VP与S,系冇(无)/唔系
    第六节 “VP-Neg?”与“VP-Neg-VP?”式正反问句的历时分析
        一、历史上的“VP-Neg?”
        二、历史上的“VP不VP?”
    第七节 阳春话正反问句的功能
        一、阳春话正反问句的疑问功能
        二、阳春话正反问的非疑问功能
第三章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的比较
    第一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在形式上的比较
        一、阳春话是非问句的整体结构形式
        二、阳春话正反问句的整体结构形式
        三、阳春话是非问句“S+语气词?”与正反问“VP-Neg?”式问句的对比
        四、语气词与副词的不同
    第二节 阳春话是非问句与正反问句在语义上的比较
        一、信息的处理
        二、结果的呈现
        三、主客观的推断
    第三节 阳春话的特指性是非问句与特指性正反问句的区别
        一、“有”字式
        二、“想”字式
        三、能愿式
        四、V过/逋式
        五、“有VP”式
    第四节 阳春话的“VP么/咩?”问句是否应归为是非问句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参考语法
        1.1.1 参考语法及其研究综述
        1.1.2 山西方言语法研究综述
    第二节 阳曲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2.1 地理位置
        1.2.2 历史沿革
    第三节 阳曲方言研究概述
    第四节 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
        1.4.1 理论框架
        1.4.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4.3 语料来源
    第五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阳曲方言音系
    第一节 阳曲方言的声韵调系统
        2.1.1 声母
        2.1.2 韵母
        2.1.3 声调
    第二节 阳曲方言的连读变调系统
        2.3.1 非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
        2.3.2 叠字两字组连读变调
    第三节 阳曲方言的文白异读
        2.3.1 声母的文白异读
        2.3.2 韵母的文白异读
        2.3.3 部分没有规律的文白异读
第三章 构词与构形
    第一节 词类概说
        3.1.1 开放性词类
        3.1.2 封闭性词类
    第二节 复合式构词法
    第三节 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3.3.1 名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3.3.2 动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3.3.3 形容词的附加式构词与构形
        3.3.4 小结
    第四节 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1 名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2 动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3 形容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4 量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5 副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6 拟声词和叹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3.4.7 代词的重叠式构词与构形
    第五节 其他构词与构形手段
        3.5.1 合音词
        3.5.2 分音词
        3.5.3 变音别义构词与构形
        3.5.4 逆序词
    小结
第四章 指示与称代
    第一节 人称代词
        4.1.1 三身代词概说
        4.1.2 三身代词的句法功能及意义
        4.1.3 非三身代词
        4.1.4 人称代词的语法化
        4.1.5 人称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二节 指示代词
        4.2.1 指示代词的读音形式
        4.2.2 指示代词的本体意义
        4.2.3 指示代词的距离意义
        4.2.4 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
        4.2.5 指示代词的语法化
        4.2.6 指示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三节 疑问代词
        4.3.1 疑问代词的形式与分类
        4.3.2 疑问代词的语用特点
        小结
第五章 名词性短语
    第一节 名词性短语的结构
        5.1.1 定中短语
        5.1.2 数量短语
        5.1.3 指量短语
        5.1.4 同位短语
        5.1.5 联合短语
        5.1.6 “的”字短语
        5.1.7 方位短语
    第二节 定语领属结构
        5.2.1 阳曲方言领属结构的基本类型
        5.2.2 身体器官/物品名词领属的特点
        5.2.3 亲属关系领属的特点
        5.2.4 .社会关系领属的特点
        5.2.5 小结
第六章 谓词性短语
    第一节 主谓短语
        6.1.1 由“词+词”构成的主谓短语
        6.1.2 由“词/短语+短语”构成的主谓短语
    第二节 动宾短语
        6.2.1 名词性宾语
        6.2.2 谓词性宾语
        6.2.3 双宾短语
        6.2.4 离合词
    第三节 状中短语
        6.3.1 状中短语的类型
        6.3.2 框式状语
    第四节 中补短语
        6.4.1 结果补语
        6.4.2 程度补语
        6.4.3 情态补语
        6.4.4 趋向动词与趋向补语
        6.4.5 可能补语
        6.4.6 时地补语
        6.4.7 对“补语”的重新分析
    第五节 联合短语
        6.5.1 联合短语的结构
        6.5.2 联合标记
    第六节 连谓短语
    第七节 兼语短语
    第八节 介词短语
        6.8.1 介词短语的类型
        6.8.2 框式介词
第七章 简单句及其构成
    第一节 完整句与非完整句的基本结构
        7.1.1 完整句
        7.1.2 非完整句
    第二节 动词谓语句的各类句式
        7.2.1 “把”字句(处置式)
        7.2.2 “叫”字句(被动句)
        7.2.3 连谓句
        7.2.4 兼语句
        7.2.5 双宾句
        7.2.6 存现句
        7.2.7 领有句(“有”字句)
        7.2.8 系词句
        7.2.9 比较句
        7.2.10 比况句
        7.2.11 “动”字句
    小结
第八章 句类和语气
    第一节 句类概说
        8.1.1 陈述句(肯定句与否定句)
        8.1.2 祈使句
        8.1.3 感叹句
    第二节 疑问句
        8.2.1 特指问
        8.2.2 选择问
        8.2.3 正反问
        8.2.4 语调问句
        8.2.5 疑问语气词问句
        8.2.6 “是”问句
        8.2.7 小结
    第三节 语气和语气词
        8.3.1 语调
        8.3.2 语气词
    小结
第九章 复杂句与复合句
    第一节 从句
        9.1.1 补足语从句
        9.1.2 定语从句
        9.1.3 补语从句
    第二节 复句及其关联标记模式
        9.2.1 并列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2 递进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3 顺承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4 选择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5 目的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6 因果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7 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8 条件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9.2.9 假设复句的关联标记与关联标记模式
    小结
第十章 时体系统
    第一节 体范畴
        10.1.1 起始体——开[k~h(?)e~(213)]/上[s(?)~(45)]/起[t(?)~hi~(312)]
        10.1.2 延续体——下去[xa~(45)k(?)~(22)]
        10.1.3 持续体——的_着[ti(?)~(22)]
        10.1.4 经历体——过[ku(?)~(45)]
        10.1.5 完成/实现体——咾[lɑu~(312)]/下[xa~(45)]/上[s(?)~(45)]
        10.1.6 短时体
    第二节 时范畴
        10.2.1 过去时
        10.2.2 现在时
        10.2.3 将来时
        10.1.4 参照时间的转移
    第三节 时和体的共现
        10.3.1 过去时标记“来”和体标记的共现
        10.3.2 现在时标记“咧”“嘞”和体标记的共现
        10.3.3 将来时标记“呀”和体标记的共现
    第四节 时标记与语气词
        10.4.1 时标记单纯表语气
        10.4.2 时制标记兼表语气
        10.4.3 时标记与语气词的连用
    小结
第十一章 话题标记
    第一节 话题标记及其用法
        11.1.1 来[l(?)e~0]
        11.1.2 嘞[l(?)~0]
        11.1.3 哇[va~0]
        11.1.4 散[s(?)~0]
        11.1.5 咾[lɑu~0]
        11.1.6 是[s(?)~0]
        11.1.7 还[x(?)~0]
        11.1.8 么[m(?)~(22)]
        11.1.9 呀[ia~0]
        11.1.10 伢[(?)ia~0]
    第二节 话题标记的连用
        11.2.1 X+“是”
        11.2.2 X+“还”
        11.2.3 “伢”+X
        11.2.4 “来散”、“哇么”等
    第三节 话题标记的来源
        11.3.1 来源于语气词
        11.3.2 来源于副词
        11.3.3 来源于人称代词
    小结
第十二章 结语
    12.1 本文的结论
    12.2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江苏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昆山市概况
        一、地理人口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三字格固定语研究概况
        一、固定语的界定
        二、其他汉语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研究概况
        三、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调查合作人及体例说明
        一、调查合作人
        二、体例说明
    第五节 昆山方言语音简介
        一、声韵调系统
        二、昆山方音特点
第一章 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语法语义分析
    第一节 结构类型
        一、ABB型三字格固定语的结构类型
        二、非ABB型三字格固定语的结构类型
    第二节 句法功能
        一、ABB型三字格固定语的句法功能
        二、非ABB型三字格固定语的句法功能
    第三节 语义构成方式及特点
        一、语义构成方式
        二、语义特点
第二章 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韵律分析
    第一节 由声调构成的抑扬顿挫
        一、音高变化与抑扬顿挫
        二、轻重音交替与抑扬顿挫
    第二节 由元音交替表现出的抑扬顿挫
    第三节 韵律和谐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集释
后记

(9)景谷方言语气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景谷及景谷方言概述
        一、景谷县概况
        二、景谷方言概况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
        一、共同语语气词研究
        二、方言语气词研究
        三、景谷方言及语气词研究
    第三节 选题缘由、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四、语料来源
        五、体例说明
第一章 景谷方言语气词的类型
    第一节 语气词的分类标准
        一、语气、语气词的界定
        二、语气词的分类
        三、景谷方言语气词的分类
    第二节 景谷方言的句末语气词
        一、事态语气词
        二、情态语气词
        三、疑问语气词
    第三节 景谷方言的句中语气词
    第四节 景谷方言的句首语气词
第二章 景谷方言语气词的结构与连用
    第一节 景谷方言语气词的语音结构
        一、景谷方言语气词的音节类型
        二、景谷方言语气词的声母特点
        三、景谷方言语气词的韵母特点
        四、景谷方言语气词的声调特点
    第二节 景谷方言语气词的句法分布
        一、暂顿语气词做话题标记
        二、暂顿语气词不做话题标记
    第三节 景谷方言语气词的连用
        一、事态语气词与事态语气词连用
        二、事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连用
        三、情态语气词与情态语气词连用
        四、情态语气词与疑问语气词连用
        五、三个及以上语气词连用
第三章 景谷方言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考察
    第一节 景谷方言语气词的表义功能
        一、传信功能
        二、传疑功能
    第二节 景谷方言语气词的完句功能
        一、语气词使句子成立
        二、语气词使句义完足
    第三节 景谷方言语气词的篇章功能
        一、停顿功能
        二、照应功能
第四章 景谷方言语气词的比较及探源研究
    第一节 汉语及汉语方言语气词的共性特征
    第二节 景谷方言语气词与普通话语气词的比较
        一、景谷方言语气词“嗫”与普通话语气词“呢”比较
        二、景谷方言语气词“了”与普通话语气词“了”比较
        三、景谷方言语气词“吧”“咘”与普通话语气词“吧”比较
        四、景谷方言语气词“呗”“了嘛”与普通话语气词“呗”比较
    第三节 景谷方言语气词的语法化类型
        一、动词的语法化
        二、副词的语法化
        三、量词的语法化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汉语方言双音节词的韵律结构类型与变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世界语言中的韵律现象
        1.1.1 世界语言轻重韵律模式与规则
        1.1.2 东亚语言的韵律模式及其特殊性
        1.1.3 汉语韵律的历时变迁
    1.2 汉语词汇轻重音的研究备述
        1.2.1 重音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1.2.2 轻声、轻音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1.2.3 有关汉语词汇重音的争议
    1.3 汉语方言轻重音与连读变调
        1.3.1 连读变调概念及其成因
        1.3.2 连读变调中的轻重音线索
        1.3.3 轻重音与连读变调
    1.4 本文所用语料及符号
第2章 本文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2.1 韵律的单位和层级
        2.1.1 韵素
        2.1.2 音节
        2.1.3 音步
        2.1.4 韵律词
    2.2 两种基本的韵律结构
    2.3 轻重音和变调的关系
        2.3.1 韵律轻重和声调概念
        2.3.2 韵律轻重和声调的关系
        2.3.3 韵律轻重类型的变调表现
    2.4 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3章 左重韵律结构下末音节的轻音中和调
    3.1 什么是“轻音中和调”
    3.2 长沙话的轻音中和调
        3.2.1 长沙话的单字调和连读调
        3.2.2 长沙话轻音中和调的案例分析
        3.2.3 长沙话后缀的轻音中和调
    3.3 娄底话的轻音中和调
        3.3.1 娄底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3.3.2 娄底话轻音中和调的案例分析
        3.3.3 娄底话的“轻声调”
    3.4 轻音与轻声的对比
第4章 左重韵律结构下的跨方言轻声现象
    4.1 跨方言角度下的轻声研究
    4.2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单字调与轻声变调
    4.3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汇比较
        4.3.1 北京话和银川话共同的轻声词汇
        4.3.2 北京话特有的轻声词汇
        4.3.3 银川话特有的轻声词汇
    4.4 北京话和银川话的轻声词汇的声学比较
        4.4.1 音节与TBU的时长比值
        4.4.2 轻声音节的音高
    4.5 小结
第5章 左重韵律结构的声调延展现象
    5.1 声调延展与韵律轻重
    5.2 成都话的声调延展现象
        5.2.1 左重方言成都话
        5.2.2 成都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5.2.3 成都话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5.3 松江话的声调延展现象
        5.3.1 松江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5.3.2 松江话的左重韵律结构
        5.3.3 松江话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右重韵律结构下的声调逆同化现象
    6.1 声调同化与右重韵律结构
    6.2 福州话的声调逆同化
        6.2.1 福州话的特点与右重韵律结构
        6.2.2 福州话的单字调与连读调
        6.2.3 福州话声调逆同化的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右重韵律结构下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1 首音节的声调中和现象
    7.2 六甲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2.1 六甲话的单字调
        7.2.2 六甲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7.3 开建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3.1 开建话的单字调
        7.3.2 开建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7.4 铺门话中轻音的声调中和现象
        7.4.1 铺门话的单字调
        7.4.2 铺门话连读调所蕴含的韵律模式
    7.5 声调中和与调值低化
第8章 少数民族语言的韵律模式研究实例——以红土藏语和大坝土家语的双音节词为例
    8.1 少数民族语言的“韵律之疑”
    8.2 红土藏语的音高与韵律
        8.2.1 红土藏语概况
        8.2.2 红土藏语单音节词的音高模式
        8.2.3 红土藏语双音节词的重音与音高
    8.3 大坝土家语的声调和韵律
        8.3.1 大坝土家语概况
        8.3.2 大坝土家语的单字调和连读调
        8.3.3 大坝土家语声调延展的案例分析
        8.3.4 大坝土家语的其他韵律模式
    8.4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方言轻重音调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广州话动词重叠的形式与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廉江客方言的VVC结构[J]. 吴婷. 贺州学院学报, 2021(04)
  • [2]粤语的持续体貌系统[J]. 林华勇,刘玲,陈秀明. 方言, 2021(04)
  • [3]《汉语官话语法试编》研究[D]. 罗薇.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布依语体貌范畴研究[D]. 王建良.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5]南部吴语庆元话的“VP+先”结构[D]. 胡文文. 浙江大学, 2021
  • [6]粤语阳春话的两种疑问句式研究[D]. 黄菊.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7]山西阳曲方言参考语法[D]. 马丽娜. 山西大学, 2021
  • [8]江苏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研究[D]. 范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景谷方言语气词研究[D]. 郑夏楠.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汉语方言双音节词的韵律结构类型与变调[D]. 郭承禹. 上海师范大学, 2020

标签:;  ;  ;  ;  ;  

粤语冗余动词的形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