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各地创造和享受新世界花园

在世界各地创造和享受新世界花园

一、全球创造和享受新世界花宫园(论文文献综述)

初琪[1](2019)在《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风景”:影像与文化(1974-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动画无论从艺术水平还是从产业发展的成熟性来说,在当今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70年代是日本电视动画蓬勃发展和电影动画转型的时期,电视动画和电影动画形成了各自的机制并发展成熟,剧情、内容、思想深度、画面质量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新世纪以来,日本在电视动画高度繁荣的基础上,每年有三四十部动画电影的产出,是日本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深层次来说,日本“动漫”及其衍生品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论文将“风景”这一研究方向引入日本动画电影影像分析当中,将1974年后的日本动画电影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思考。“风景”具有流动性和集群性特征,以“风景”为切入点,符合日本动画电影的影像美学风格特点,具有典型性和共性。同时“风景”影像作为一种文化符码和媒介,在集群性影像呈现的表征下,带有极强的文化基因和美学特点。在构成电影语言这一基本功能之外,具有文化隐喻与文化表达功能。动画电影是对技术美学的最直接的反馈媒介之一,也是日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风景”的流动性特征体现出风景影像的变迁,风景影像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日本动画电影技术手段的规律性态势轨迹图和日本动画电影自身的艺术文化变迁。论文以“风景”为切入点来分析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如何被构造,如何进入电影,“风景”影像承载着的文化含义及其流变过程,以及形成这种“风景”影像表征的文化内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日本动画电影和“风景”这一研究视角作了基础性论述,第一节是确定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首先通过论述日本动画电影的定义、发展情况等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其次是对风景的定义、理论及脉络的梳理。第二节是学术史回顾,分别从国外和国内的研究成果上对日本动画电影、风景的研究情况作了研究综述。第三节是研究方法与意义,论述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重点与架构。第一章内容是对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影像的视觉书写进行阐述,通过风景作为集群性表象体现出来的符号功能、风景的多重空间叙事功能两方面,把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风景影像分为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幻想风景和实景风景进行列举分析。第二章主要分析构建日本动画电影“风景”影像的机制与范式,主要以宫崎骏、汤浅政明、新海诚等动画人的动画电影作品为例,分析日本动画电影中构建风景影像的艺术形态机制,以及视听语言的“动画特性”规律。第三章内容是日本动画电影文化变迁中的风景影像,顺着日本动画电影文化和艺术风格发展的脉络,分析不同时期的风景影像变迁,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影像的文化变迁态势也是日本动画电影风景影像美学风格形成的艺术土壤和动力结构。第四章论述动画电影“风景”影像形成的文化基因,按照整体与部分、传统与现代的对照,分析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风景”与日本文化的相关性。

《安家》编辑部[2](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文中指出

吕国财[3](2016)在《消费与设计: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创建(1917-1937)》文中提出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上海的开埠,各种中西边缘文化和通俗文化开始在上海交汇,为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而同时期上海在特殊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殊的人口结构,则推动了消费文化在上海的最终出现。至1917年后,先施(Sincere)、永安(Wing On)、新新(Sun Sun)、大新(The Sun)等大型华资百货公司开始先后入驻南京路,上海的消费文化开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繁荣期,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开创性的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大型百货零售业与休闲娱乐业结合在一起的商业模式引入上海,其通过各种设计方法的综合运用,成功实现了同一商业空间内不同功能区的交叉组合,将购物休闲、社交娱乐、文化审美熔与一炉,为上海市民构建出了一个集购物和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大众消费空间。本文主要以四大公司与近代上海的消费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上海图书馆及上海档案馆所藏丰富的史料资料,探析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特殊的创建机制及其与四大公司商业活动的互动过程,并进而揭示出近代上海的消费文化与上海市民及现代商业设计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田涛[4](2015)在《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十八大确立了“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布局及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逐步实施,文化强国、文化建设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全国30多座城市都斥巨资重建古城,近年出台的《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名村保护条例》也都明确了古城保护的重要性,但在古城复兴规划编制方面尚且存在七个方面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与以“保”为主的规划体系之间的矛盾;(2)经济建设的迫切性与文化沉淀的历史性之间的矛盾;(3)文化资源的“无形性”与城市价值兑现的“有形性”之间的矛盾;(4)文化资源的“散点性”与文化系统的“体系性”之间的矛盾;(5)古城特色品牌建设与千城一面的文化抉择之间的矛盾;(6)古城复兴规划的重要性与古城复兴规划方法缺失的矛盾;(7)保护规划编制容易与落实难的矛盾。古城复兴规划是城市规划行业践行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但当前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规划实践方面都存在着路径和体系的缺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西安市古城复兴为例,以“基础研究(问题梳理)-理论构建(哲学思辨)-文化梳理(基因凝炼)-空间规划(实证解析)-方法总结(理论完善)”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文献分析法、综合论证法、调查分析法、逻辑推理法、GIS三维模拟等方法,对古城复兴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古城复兴相关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案例进行了总结与解析,总结了我国在古城复兴理论构建与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框架,作为文章研究的基础。其次,剖析了古城复兴的哲学解析,明确古城复兴的含义具体特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生生不息”的文化特质,针对不同条件的古城,根据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秉承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挖掘古城文化基因,达到古城“生态、历史、民俗文化”及“文化、空间、功能”的双三维动态耦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古城文化精神,构建古城特色空间风貌,激活古城产业功能活力,回归古城“天人合一”的永续包容性发展的过程。借鉴城市文化、古城保护、城市更新、城市文化规划、有机疏散理论及人居环境科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了古城复兴思想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城市综合性发展战略构想;提出古城复兴中的“生态、历史与民俗”等三个文化维度的概念,搭建了文化锥形体模型;总结了古城复兴的静态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及动态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搭建了古城复兴理论体系;再次,提出了基于古城文化资源梳理,运用层析分析法凝炼古城文化基因的方法;总结了古城复兴规划的定义、目标、流程、基本方法、空间规划体系及支撑系统,确立了从古城文化资源挖掘与梳理——城市文化基因凝炼——古城复兴规划目标及策略——古城功能及空间整合——古城复兴空间规划——古城复兴支撑体系等一套完整的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框架;明确了古城复兴规划体系包括宏观的大都市文化格局规划、市域文化体系规划、中心城区文化脉络规划,中观的主城区文化结构规划、老城区文化极核规划、外围城区文化演绎规划及文化廊道规划,微观的文化遗址公园规划、特色文化街区展示规划、古镇名村保护规划,城墙景区展示规划、工业遗产活化规划、城市空间风貌分区管控规划、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三个层面、十五个方面的规划内容。进而,分析了西安古城复兴的概况、存在的问题,梳理了西安的文化资源,重点提出了西安的生态、历史及民俗文化基因,并在宏观结构模式,中观脉络模式,微观提炼符号方面进行了赋形,为在西安城市空间设计中传承或演绎西安城市文化基因奠定了基础。然后,论文提出了西安古城复兴的总体目标为“世界文化古都、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教育基地”;战略为“文化优先、资源整合、品牌引领、传承复兴”;策略为“古城功能整合、空间重构及搭建古城复兴规划体系”;并从宏观的“文化格局引导、中观文化脉络控制及微观文化场景塑造”等三个方面搭建了西安的古城复兴空间构架;提出了西安城市管理“两套体系、三个层级、网格管控”的刚性与弹性并重、立体化、网格化的规划管理体系,保障古城复兴规划的实施。最后,基于问题梳理、哲学思辨、基因凝炼、实证解析等,论文系统总结了古城复兴原理:古城复兴的静态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及动态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古城复兴策略:文化基因梳理方法及空间规划模式;古城复兴技术应对: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框架,即三个层面、十五个方面的规划内容及八个阶段的古城复兴规划路径;具体的古城复兴规划路径包括:(1)全面梳理古城文化资源,(2)分析文化资源现存的文化载体,(3)剖析文化资源在历史上的高度,(4)构建城市文化基因库,(5)运用层次分析法凝炼具体文化单元的文化基因,(6)将文化单元的文化基因形式化,模式化,形成若干文化基因空间模块,(7)通过文化模块的运用组合实现文化单元的文化复兴;(8)出台古城复兴规划实施的导则或政策,并将规划管控内容融入法定程序,实现构建“天人合一”传统活力城镇的目标。论文对于古城复兴的时空结构理论搭建、古城复兴的文化基因凝炼方法及空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形成了一点学术观点,直接为西安古城复兴规划提供编制参考,为全国其他古城复兴规划提供借鉴,有助于推动古城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理论及方法研究的持续进步。

张锦辉[5](2015)在《唐代文人禅诗研究》文中认为唐诗作为有唐一朝文学的代表,不仅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而且还体现出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诞生于隋唐之际的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融合后产生的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形态。禅宗与诗歌结合,最终绽放出了中国诗歌中的美丽之花——禅诗。目前学术界对于唐代文人禅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案方面,尤以论析唐代文人与佛禅关系以及诗学观为特色,而从宏观上对唐代文人禅诗进行整体研究则略显不足。本文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对集中、系统、全面的探究,以期对唐代诗歌以及中国文学研究有所裨益。全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七章,各章具体内容简要概括如下:第一章从唐代禅宗的发展和文人禅诗的概念两个方面入手,对唐代文人禅诗的基本情况作简要论述。在对禅宗的起源、唐代禅宗的发展以及兴盛原因梳理的基础上,本文以唐初在黄梅传法的道信、弘忍作为中国禅宗正式的创始人,故本文所谈禅宗更多倾向于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但也不排除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对于文人,本文认为文人是一种社会性角色,社会性角色有规定性和开放性之分,故本文所谈文人更侧重于其身上开放性这一点。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文人身上的开放性仅局限于一般普通文人,不包括僧道等宗教人物。总之,唐代文人禅诗,兼具宗教(禅宗)与文学(诗歌)二重属性,是唐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融入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第二章在对文人禅诗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对唐代文人禅诗进行分类。本文将唐代文人禅诗大致分为禅理诗,禅言诗和禅意诗三个方面。禅理诗,指唐代文人借言谈佛禅义理、观念,表达自己对其体会和感悟的诗歌,突出特征在于言理。禅言诗,指唐代文人在诗句中直接运用佛禅概念、术语、典故等的一类诗歌,与禅理诗有些是重合的,但说理已经不是主要目的。禅意诗指唐代文人将禅宗思想内化于自己日常生活创作中,进入到一种摆脱凡俗,摒除思虑,宁静淡泊,安闲自然,息心凝神的精神状态,在淡泊无为中体悟生命和宇宙的纯净,从而生发出心地清明情趣的诗歌,不同于禅理诗和禅言诗,禅意诗可谓寓禅理而无理迹,无禅语而有禅意。第三章主要对唐代文人禅诗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选取了唐代文人禅诗中极具代表性的猿、莲和琴三个意象,认为他们一旦进入到文学作品中,便脱去了原先的外衣,成为自然界和世俗社会中诸意象的代表,在佛禅雨露的沾溉下,它们开始从传统的儒家话语体系中步入佛禅怀抱,被赋予佛禅色彩,从而参与审美创造,为禅诗带来新的蕴含,丰富了唐诗的表现范围,增添了其艺术魅力。第四章主要论述唐代文人禅诗的意境。由于禅宗独特的思维机制、审美观照以及表达方式对唐代文人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影响,唐代文人将禅宗内在的精髓转化为文人所特有的生命情怀和审美趣味,以诗化的写作和悟性思维为禅诗增添了一层与禅宗境界类似的外衣——意境,最终形成唐代文人禅诗冲淡自然、空灵闲静和含蓄蕴藉的意境,丰富了禅林诗苑,为我们带来了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形成中国文学、禅学史上的瑰美景观。第五章从悟性思维、直觉观照和圆融禅境三维角度对唐代文人禅诗的美感特质进行深度阐释。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观物方式给唐代文人提供了重新审视自然、社会的契机,他们以禅悦的心态去审视自然山水和世俗百态,故禅诗呈现出的这一切都是经过禅雨洗涤,脱去了尘世污尘的外衣,形成其禅诗悟性思维、直觉观照和圆融禅境的美感特质。在悟性思维和直觉观照的作用下,最终产生了禅诗的最高境界——圆融禅境,为唐代文人禅诗的独特艺术魅力和美学风格注入丰富的养料,使其成为唐代诗苑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第六章以禅宗“空”和心性论为切入点,从禅宗哲学的角度解读唐代文人禅诗。“空”在唐代文人禅诗中表现出禅景空、禅理空和禅心空三种类型,并且各具特色。禅景空和禅理空是实现禅心空的基础,禅心空是禅景空和禅理空的升华和最终归宿。禅宗“空”在唐代文人禅诗中体现出不同的意蕴,既表现出唐代文人对佛禅思想的吸收状况,同时也对他们的诗歌如诗意多样、语言朦胧、意境空灵等产生影响。禅宗心性论以心是一切的基础,心处于核心地位;注重主体对自我心灵的体认,即对本心的认识;强调对心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要注重在当下生活,即日常生活中去把握为要旨,使得心在文人禅诗中表现出禅心(无心)、尘心和猿心(心猿)三种主要内型,同时与文人形成互动,即文人在禅诗中表现出息心→洗心→净心→识心的修心过程。禅宗对心的高度重视,解放了诗人的想像力,让诗人以全方位的心性方式审视世界,从而使诗心达到最为通透无碍的至境,对文人以心构象和发挥主体的创造性提供了有益借鉴,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第七章主要就唐代文人禅诗对禅宗主要典籍的接受进行分析。佛禅典籍浩如烟海,本文在此选取了对唐代文人影响最大,并且在当时较为流行的两部经典《金刚经》和《法华经》。唐代文人对《金刚经》的吸收与融入,表现为在诗中或诗题直接吟咏“金刚”、对《金刚经》空幻思想和无住思想的书写,最终在文人禅诗中体现出悟的审美境界和无功利、非目的性的审美生存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唐诗的艺术感染力。唐代文人对《法华经》的吸收主要体现在大量的法华意象上,他们在禅诗中以法华意象来传达诗情,法华意象呈现出新的内在蕴蓄,即衣珠、髻珠象征本心;穷子、火宅象征本心的迷失;化城、三车象征本心的升华。唐代文人将法华意象凝重丰厚的底蕴渗透于笔端,使得世间诗情与出世间佛理得到不同程度的融合,成为唐代文人禅诗中一道靓丽的法华景观,遂使《法华经》意象的精澹澄美和蕴蓄丰饶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对行成唐诗丰厚凝重的文化底蕴,产生了积极影响。

龙娟[6](2014)在《宣威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民生活水平在提高的同时,人际交往活动也逐渐频繁和多元化,人们走向户外,在公共空间中活动的机会和时间都在增多,对公共空间的场所需求和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城市的公共空间如何能够保持活力,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够以适宜的尺度满足人们在物质、精神、心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需求,体现出设计者对使用者的人性关怀,同时体现出空间设计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宣威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在数量上有所增多,配套设施也逐渐完善,从生活中笔者注意到这么一个现象:市区中的一部分空间活力非凡,人气旺盛,但也有一部分空间因为种种原因开始走向衰落,成为“失落的空间”,活力不再,使用者寥寥无几。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宣威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活力的研究,总结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并探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原则与方法。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研究背景进行阐述,划定了研究范围,明确了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二章在对环境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等理论基础进行研究的同时,对公共空间、空间活力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总结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性。第三章对宣威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发展的历程做出简要分析,并对中心城区内现状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的布局进行了解和分析。通过选取宣威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4个公共场所(美奂山公园、西河小游园、工人文化宫、宛水公园)作为调研对象,从使用者的数量、行为活动、使用时间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做出使用状况评价(POE)。第四章在对宣威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共空间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宣威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影响现状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第五章在分析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总结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原则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宣威市宛水公园的实际案例中,作改造方案的探讨,提出优化设计的建议。第六章是全文的结论,对宣威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研究做出总结。

江昕璇[7](2013)在《认知·体验·实践:迷宫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以传统的“迷宫”形式为主题而进行的设计与建造,愈来愈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基于这种现象,本文以迷宫景观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搜集、实地调研、案例分析、图示表达和归纳总结为研究方法,从认知、体验、实践三个方面对迷宫景观进行研究。认知部分对迷宫景观的概念、源流、类型、意义等作了阐释和梳理,并以1677法国凡尔赛宫“迷宫园”为例进行深入认知;体验部分对迷宫景观的构成、形制、体验等作了分析和研究,进而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迷宫园”为例进行亲身体验;实践部分则以南艺设计学院广场“迷宫园”为课题,对其主题、策略、设计操作、建造过程、成果表达等进行具体探索和研究;最后,对迷宫景观设计的文化意义和操作过程作了归纳和总结,期望给现代景观设计带来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陈中亮[8](2012)在《现代性视野下的20世纪武侠小说 ——以梁羽生、金庸、古龙为中心》文中指出得益于90年代的武侠小说研究热,20世纪武侠小说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着和文学史联系不紧密的缺憾。本文立足于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的互动来打通武侠小说和文学史的内在逻辑关系,希望将研究向前推进一步。20世纪武侠小说能够从清末的地摊小说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一定文化品格、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学,主要受益于它对精英文学的借鉴和吸收。同时,它在娱乐性和审美现代性上对精英文学具有启发意义。如何规避清代以来侠客们致力于功名利禄、颇失自由的精神低谷,提升其文化内涵,跟上时代的要求,对20世纪武侠小说作家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本文选择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位最有影响的作家作为论述的重点,兼及其他作家。点面结合,将文化研究和审美研究结合起来,兼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深入研究其复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内涵,力图阐明20世纪武侠小说的现代性特征。结合着中国杂色现代性理论,本文考察了20世纪武侠小说的精神构建、形象书写以及艺术特色。全文分绪论,正文三章以及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中国现代性的杂色文化特征,以及这种特征对于20世纪中国大众文学以及武侠小说的规约。梳理武侠小说研究概况,挖掘研究现状的不足并提出研究新思路。第一章主要论述20世纪武侠小说现代性的发展模式及其阶段。雅俗融合、古今对接,是武侠小说文化内涵的主要内容,也是难点所在。五四文学革命以后,武侠小说作家们紧跟潮流,将革命话语、启蒙话语、现代主义话语先后引入了创作。其中,梁羽生对左翼文学的借鉴、金庸对启蒙文学的征用、古龙融合现代主义文学成为20世纪武侠小说现代性的三种主要模式。港台特殊的经济、政治和市民文化背景也深刻影响了武侠小说的创作,市民文化制约着武侠小说的发展。第二章集中谈20世纪武侠小说的精神构建。主要聚焦于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人文化精神的现代性特征。梁羽生小说文化内涵主要是传统文化与左翼思潮的对接;金庸小说主要是传统文化与启蒙思潮的融合;古龙小说主要是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思潮的碰撞。深入文本,从文化主题、武功描写、情感模式等方面论述他们的文化内涵。在具体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武侠小说作家们用现代文化思想突破传统文化对个性的束缚,又用传统文化的群体思维来约束现代文化的个性。第三章主要考察20世纪武侠小说的侠客形象。受到精英文学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20世纪武侠小说不再安于讲故事的传统,普遍重视深度人性的摹写。从情感和理性激荡的角度来描写真实的、动态的人性,成为人物刻画的主流。梁羽生虽然继承了讲故事的传统,但是在一些优秀作品中已经写出了深刻的人性。金庸深入侠客们的情感世界,挖掘人性变化的深层内涵,写出了动态的人性,突破了传统武侠的良暴二元对立模式。古龙更是深入人的潜意识,摹写病态人格。他笔下的部分侠客情感与理性失衡,沉于情欲而不能自拔,由此表现出生命的紊乱无明、人性的荒谬、社会的荒诞。他们三人形成了人性刻画的三个阶段。第四章主要讨论了20世纪武侠小说的艺术特色。武侠小说所表现的是想象的超验世界,在虚拟的江湖中,寄托着中国人“入世”之建功立业和“出世”之超凡脱俗的两种人生理想。良暴二元模式是武侠小说道德叙事的基本框架,20世纪武侠小说在传承这一模式的同时,又有了新的突破。武技是武侠小说的重要内容,20世纪武侠小说武技的浪漫化、精神化、狂欢性等特征尤为明显。本章通过古今对比,力图阐明20世纪武侠小说鲜明的艺术特色。结语部分大致分析了“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发展状况,温瑞安、黄易、大陆新武侠的众多作家都为武侠小说发展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呈现了新的面貌,其探索有得有失。文章最后对武侠小说的未来发展做了展望。

王树增[9](2011)在《一九一一》文中指出第一章猛回头医生的叛逆在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帝制历史的国度里,皇帝想要什么东西一般都能得到满足。特别是他想要某个臣民的脑袋的时候,这是一件顶容易的事——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

赵琨[10](2011)在《地产年度风云榜 N大魅力看点 再启品牌大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魅力看点之一:"风云榜品牌体系"出炉魅力看点之二:风云榜不得不说的故事魅力看点之三:风云榜"牛人"都有谁?魅力看点之四:"大会堂对话",再发"爆破性"观点?魅力看点之五:风云榜将引导何种新趋势?魅力看点之六:风云榜"快乐"片段都有"神马"?魅力看点之七:年度事件榜都有啥大事?百大事件回顾魅力看点之八:……魅力看点之九:……魅力看点之十:Caver Stary

二、全球创造和享受新世界花宫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球创造和享受新世界花宫园(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风景”:影像与文化(1974-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第一章 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的视觉书写
    第一节 自然与人文:集群性的风景符码
    第二节 幻想与实景:风景的多重空间叙事
第二章 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的影像构建
    第一节 风景影像的艺术形态机制
    第二节 视听语言的“动画特性”规律态势
第三章 日本动画电影文化变迁中的风景影像
    第一节 形成风景影像的艺术风土
    第二节 数字时代的风景影像
第四章 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影像的文化基因
    第一节 风景与信仰:泛灵论框架下的风景影像
    第二节 双重构造的风景:和魂汉才,和魂洋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消费与设计: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创建(191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课题的缘起
        1、课题的来源
        2、选题的目的及理论意义
    二 研究现状评述
        1、关于四大公司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2、关于四大公司与上海消费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第一章 兼容并蓄——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形成
    第一节 边缘文化与新型价值观的孕育
    第二节 通俗文化与大众消费的生成
    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符号消费的建构
第二章 四大公司——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推动者
    第一节 近代上海大型百货公司的兴起与消费符号的传播
    第二节 百货公司——设计构筑的符号消费空间
        1、宏伟奢华的建筑形式
        2、科学先进的空间设计
        3、时尚多样的橱窗陈列
    第三节 寓教于商——灵活多变的广告营销
        1、纸本广告
        2、播音广告
        3、活动广告
        4、光电广告
第三章“到公司去”——消费文化引领下的市民生活
    第一节 太太乐园——四大公司与女性消费的兴起
    第二节 时装表演——从时装到时尚
        1、百货公司与时装表演
        2、时装模特——明星与名媛影响下的时尚潮流
    第三节 舞场到画厅——上海市民的娱乐休闲空间
    第四节 百货商品——观摩都市时尚生活的窗口
第四章 崇奢尚西——消费文化漩流中的国货与洋货
    第一节 推广国货——民族主义浪潮中的四大公司
        1、举办国货展览 扶持民族企业
        2、创设国货品牌 塑造企业形象
        3、传播商业理念 推广现代设计
    第二节 中式品牌、西式包装——消费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商品设计的关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近代上海四大百货公司部分展览活动汇总
作者简介

(4)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构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由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古城复兴概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古城复兴基础理论综述
        2.1 城市文化
        2.2 古城保护
        2.3 城市更新
        2.4 城市复兴
        2.5 城市文化规划
        2.6 综合评述
        2.7 小结
    3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
        3.1 古城复兴的内涵解析
        3.1.1 古城复兴时代价值观
        3.1.2 古城复兴保护发展观
        3.1.4 古城复兴多元诉求观
        3.1.5 古城复兴多维耦合观
        3.1.6 古城复兴深层内涵
        3.2 相关学术理论借鉴
        3.2.1 相关理论借鉴
        3.2.2 古城复兴理论特质
        3.3 古城复兴时空结构理论构建
        3.3.1 古城复兴理论基本框架
        3.3.2 古城复兴理论基础
        3.3.3 古城复兴域
        3.3.4 古城复兴两组维度
        3.3.5 古城复兴静态结构理论:文化三维空间投影共时性(耦合)理论
        3.3.6 古城复兴动态结构理论:螺旋星形网络历时性(耦合)理论
        3.4 时空结构理论在本文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古城复兴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1 古城复兴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1.1 古城文化资源初步梳理
        4.1.2 古城文化基因价值甄别
        4.1.3 古城文化基因评价筛选
        4.1.4 古城文化基因梳理方法
        4.2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模式
        4.2.1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概念
        4.2.2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借鉴
        4.2.3 古城复兴规划模式组成
        4.3 本章小结
    5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体系
        5.1 古城复兴规划的角色与定义
        5.1.1 古城复兴规划作用
        5.1.2 古城复兴规划定位
        5.1.3 古城复兴规划路径
        5.1.4 古城复兴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5.2 古城复兴规划目标
        5.2.1 古城复兴规划目标体系的构成
        5.2.2 古城复兴规划战略
        5.2.3 古城复兴规划策略
        5.3 古城复兴规划流程
        5.4 古城复兴规划基本方法
        5.5 古城复兴空间规划及体系
        5.6 古城复兴规划的支撑体系
        5.7 本章小结
下篇:西安古城复兴规划实践
    6 西安古城复兴的现状与问题
        6.1 西安城市概况
        6.1.1 历史沿革
        6.1.2 地形地貌
        6.1.3 社会经济发展
        6.2 研究范围界定
        6.3 西安古城复兴经验
        6.4 西安古城复兴存在的问题
        6.5 西安城市发展机遇
        6.6 西安古城复兴问题的规划应对
        6.7 本章小结
    7 西安古城文化基因梳理及空间表征
        7.1 西安城市文化资源梳理
        7.1.1 西安文化资源概述
        7.1.2 西安文化资源分类梳理
        7.1.3 西安文化资源分布特征
        7.1.4 西安文化资源演变特征
        7.2 西安城市文化基因
        7.2.1 生态文化:山水塬城禀赋
        7.2.2 历史文化:东方营城理念
        7.2.3 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积淀
        7.3 西安城市文化基因表征
        7.3.1 宏观:空间格局与产业体系
        7.3.2 中观:脉络
        7.3.3 微观:符号
        7.4 本章小结
    8 西安古城复兴的规划实践
        8.1 西安古城复兴目标与策略
        8.1.1 西安古城复兴目标
        8.1.2 发展战略:文化优先、资源整合、品牌引领、传承复兴
        8.1.3 发展策略
        8.2 宏观文化格局引导
        8.2.1 大都市文化格局规划
        8.2.2 市域文化体系规划
        8.2.3 中心城区文化脉络规划
        8.3 中观文化结构控制
        8.3.1 主城区文化结构规划
        8.3.2 老城区文化极核规划
        8.3.3 外围城区文化演绎规划
        8.3.4 文化廊道规划
        8.4 微观文化场景塑造
        8.4.1 文化遗址公园
        8.4.2 特色文化街区
        8.4.3 古镇名村
        8.4.4 城墙景区
        8.4.5 工业遗产
        8.4.6 城乡空间风貌管控
        8.4.7 古树名木
        8.4.8 非物质遗产
        8.5 本章小结
    9 西安古城复兴规划的实施管控
        9.1 古城复兴导向下的西安市城乡规划管控体系
        9.2 古城复兴导向下西安市城乡规划管控体系应用
        9.3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基本结论
        10.2 期待做出的有价值工作
        10.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读期间参与的城市文化特色方面的项目
附录1 本文研究的古城释义
附录2 老城区文化极核复兴规划
附录3 外围城区文化演绎区复兴规划
附录4 文化遗址公园复兴规划
附录5 特色文化街区复兴规划
附录6 古镇名村复兴规划
附录7 城乡空间风貌分区管控

(5)唐代文人禅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不足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文人禅诗概述
    第一节 唐代禅宗发展概况
        一、禅宗的起源
        二、唐代禅宗兴盛的原因
        三、唐代禅宗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 唐代文人禅诗界定
        一、唐代的文人
        二、禅诗的界定
第二章 唐代文人禅诗的分类
    第一节 禅理诗
        一、直陈禅理
        二、见接言理
    第二节 禅言诗
        一、色空
        二、寂灭
        三、佛乘
        四、无生
    第三节 禅意诗
        一、日常生活显禅意
        二、山水自然显禅意
第三章 唐代文人禅诗的典型意象
    第一节 心猿化禅境——论唐代文人禅诗中的猿
        一、心灵的显化
        二、禅境的外化
        三、佛禅的意蕴
    第二节 禅莲悟禅思——论唐代文人禅诗中的莲
        一、清洁无染之本性
        二、诗意栖居乐土的建构
        三、诗境的构成
    第三节 琴乐映禅心——论唐代文人禅诗中的琴
        一、文学中的琴到佛禅中的琴
        二、琴与禅的共通性
        三、唐代文人禅诗中的琴蕴
第四章 唐代文人禅诗的意境
    第一节 “意境”梳理
    第二节 唐代文人禅诗的意境
        一、冲淡自然
        二、空灵闲静
        三、含蓄蕴藉
第五章 唐代文人禅诗的美感特质
    第一节 悟性思维
        一、悟性思维简论
        二、悟性思维的本质
        三、悟性思维与唐代文人禅诗
    第二节 直觉观照
        一、直觉观照与禅宗
        二、禅宗直觉观照对唐代文人观物方式的影响
        三、禅宗直觉观照与唐代文人禅诗
    第三节 圆融禅境
        一、圆融与佛教
        二、圆融与禅宗
        三、唐代文人禅诗的圆融禅境
第六章 禅宗哲学视域下的唐代文人禅诗
    第一节 禅宗“空”视域下的唐代文人禅诗
        一、禅宗“空”的特质
        二、禅宗“空”在唐代文人禅诗中的表现及蕴含
    第二节 禅宗心性论与唐代文人禅诗
        一、禅宗心性论要旨
        二、禅宗心性论在唐代文人禅诗中的表现
        三、禅宗心性论与唐代文人禅诗的互动
第七章 唐代文人禅诗对禅宗主要典籍的接受
    第一节 唐代文人禅诗对《金刚经》的接受
        一、《金刚经》概况
        二、禅宗与《金刚经》
        三、唐代文人禅诗对《金刚经》的接受
        四、唐代文人禅诗对《金刚经》的升华
    第二节 唐代文人禅诗对《法华经》的接受
        一、《法华经》概况
        二、禅宗与《法华经》
        三、唐代文人禅诗对《法华经》的接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6)宣威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背景
        1.1.2.1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1.1.2.2 市民社会生活方式的需要
        1.1.3 研究的意义
        1.1.4 研究的范围
        1.1.5 研究的目的
        1.1.6 研究的方法
        1.1.6.1 文献研究法
        1.1.6.2 问卷调查法
        1.1.6.3 实地调研法
        1.1.7 研究框架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1.2.2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现状
        1.3.2 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现状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公共空间及其活力的相关研究和理论
    2.1 环境行为学
        2.1.1 环境行为学定义
        2.1.2 人的行为与环境的互动
        2.1.2.1 城市公共空间中人的活动类型
        2.1.2.2 不同年龄使用者的行为特征
    2.2 环境心理学
        2.2.1 环境心理学的定义
        2.2.2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安全性意识
    2.3 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内容
        2.3.1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
        2.3.2 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
    2.4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研究的内容
        2.4.1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内在构成
        2.4.1.1 人的需求
        2.4.1.2 场所因素
        2.4.2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的重要性
    2.5 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
        2.5.1 使用后评价的概念
        2.5.2 使用后评价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宣威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活力调查
    3.1 宣威市基本概况及发展状况分析
        3.1.1 宣威简介
        3.1.2 历史沿革
        3.1.3 城市规划编制历程
        3.1.4 城市性质变化
        3.1.5 宣威特色
    3.2 宣威市中心城区现状特征
        3.2.1 中心城区现状概况
        3.2.1.1 空间结构
        3.2.1.2 公共中心
        3.2.1.3 交通组织
        3.2.1.4 居住用地
        3.2.1.5 绿地布局
        3.2.1.6 人口现状及预测
    3.3 宣威市中心城区现状公共空间特征和案例研究
        3.3.1 现状公共空间发展历程
        3.3.2 研究案例的选择
        3.3.3 研究的时间
        3.3.4 具体案例调查研究
        3.3.4.1 美奂山公园
        3.3.4.2 工人文化宫
        3.3.4.3 西河小游园
        3.3.4.4 工人文化宫
        3.3.4.5 总体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宣威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现状公共空间特点总结
        4.1.1 高商业性
        4.1.2 高影响力
        4.1.3 独特之处
    4.2 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4.2.1 服务半径
        4.2.2 现状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4.2.2.1 数量少、分布不均匀、功能单一
        4.2.2.2 安全性问题
        4.2.2.3 配套设施不完善
        4.2.2.4 老城区市民缺乏有效的交流空间
        4.2.3 影响现状公共空间活力的因素分析
        4.2.3.1 生活的科技化
        4.2.3.2 气候因素和环境质量
        4.2.3.3 交通可达性
        4.2.3.4 业态变化和使用者变化
        4.2.3.5 城市旧区的更新
        4.2.3.6 城市性质的改变
        4.2.3.7 使用者素质水平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共空间活力的营造原则探讨及建议
    5.1 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适度发展原则
        5.1.3 实用性原则
        5.1.4 人性化原则
    5.2 现状公共空间改善建议和策略
        5.2.1 相关政策的制定,合理规划,改进管理方式
        5.2.2 提高公众参与性
        5.2.3 考虑安全因素
        5.2.4 融合历史文化元素
        5.2.5 注重规模的适度性
        5.2.6 针对性设计
        5.2.7 做好后期维护工作
    5.3 案例分析----宣威市宛水公园园区改造方案探讨
        5.3.1 项目概况
        5.3.2 失落的根源
        5.3.3 改造启示
        5.3.4 改造优势
        5.3.5 改造定位
        5.3.6 改造方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未来的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现状公共空间的特征
        6.1.2 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应遵循的原则
        6.1.3 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6.1.3.1 寻找共通点
        6.1.3.2 需求和情感的重视
        6.1.3.3 基于平民化的规划思维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对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调查问卷

(7)认知·体验·实践:迷宫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关于迷宫景观的选题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确立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对象确立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迷宫景观的认知
    第一节 迷宫景观的概念
        一、迷宫
        二、迷宫景观
    第二节 迷宫景观的源流
        一、起源
        二、流变
    第三节 迷宫景观的类型
        一、草坪迷宫
        二、花床迷宫
        三、绿篱迷宫
    第四节 迷宫景观的意义
        一、自然意义
        二、艺术意义
        三、文化意义
    第五节 1677法国凡尔赛宫“迷宫园”认知
        一、迷宫园的源流
        二、迷宫园的类型
        三、迷宫园的意义
    小结
第二章 迷宫景观的体验
    第一节 迷宫景观体验的含义
        一、体验
        二、迷宫景观体验
    第二节 迷宫景观的构成
        一、边界
        二、出入口
        三、路径
        四、中心
    第三节 迷宫景观的形制
        一、形状
        二、大小
        三、材料
        四、工艺
    第四节 迷宫景观的体验
        一、行为
        二、视觉感知
        三、心理感受
    第五节 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迷宫园”体验
        一、迷宫园的构成
        二、迷宫园的形制
        三、迷宫园的视觉感知
        四、迷宫园的心理感受
    小结
第三章 迷宫景观的实践
    第一节 迷宫景观实践的含义
        一、实践
        二、迷宫景观实践
    第二节 迷宫景观实践的课题、主题与策略
        一、课题 南艺设计学院广场“迷宫园”
        二、主题 Thinking cross
        三、策略 以问题为导向
    第三节 迷宫景观实践的设计操作
        一、场地分析
        二、设计元素
        三、组织原则
        四、形体整合
    第四节 迷宫景观实践的建造过程
        一、材料选用
        二、结构配置
        三、构造方式
        四、细部处理
    第五节 迷宫景观实践的成果表达
        一、图示表达
        二、图解表达
        三、语言表达
    小结
结论
    第一节 迷宫景观设计的意义
    第二节 迷宫景观设计的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现代性视野下的20世纪武侠小说 ——以梁羽生、金庸、古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现代性进程中的20世纪武侠小说
    1.2 20世纪武侠小说研究现状
    1.3 选题价值、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
2 百年武侠:文化与商业的纠葛
    2.1 立足传统文化的嬗变:20世纪武侠小说现代性的三种模式
    2.2 武侠小说:都市大众欲望的虚幻舞台
3 侠义主旨:中外文化的融合
    3.1 梁羽生小说:传统文化与左翼话语的对接
    3.2 金庸小说:传统文化与启蒙话语的融合
    3.3 古龙小说: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话语的纠缠
    3.4 20世纪武侠小说的政治文化主题
4 侠客形象:情感与理性的激荡
    4.1 从“神”到“人”:20世纪武侠小说侠客形象的变迁
    4.2 复杂的人性:情理两极的互动
    4.3 江湖儿女:从男性中心到男女平等
5 武侠叙事:时代嬗变下的审美构建
    5.1 想象虚拟的超验世界
    5.2 良暴二元模式的传承与突破
    5.3 武技的浪漫化、精神化和狂欢性
6 结语
    6.1 “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小说
    6.2 武侠小说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全球创造和享受新世界花宫园(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风景”:影像与文化(1974-2018)[D]. 初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2]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名盘[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3]消费与设计:近代上海消费文化的创建(1917-1937)[D]. 吕国财.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4]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模式研究[D]. 田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2)
  • [5]唐代文人禅诗研究[D]. 张锦辉.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6]宣威市中心城区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研究[D]. 龙娟.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7]认知·体验·实践:迷宫景观设计研究[D]. 江昕璇. 南京艺术学院, 2013(05)
  • [8]现代性视野下的20世纪武侠小说 ——以梁羽生、金庸、古龙为中心[D]. 陈中亮. 浙江大学, 2012(05)
  • [9]一九一一[J]. 王树增. 当代, 2011(04)
  • [10]地产年度风云榜 N大魅力看点 再启品牌大典[J]. 赵琨. 安家, 2011(01)

标签:;  ;  ;  ;  ;  

在世界各地创造和享受新世界花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