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半岛花园(二期)规划设计

海珠半岛花园(二期)规划设计

一、海珠半岛花园(第二期)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梁颖诗[1](2020)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发展伴随着市民健康需求上升,体育产业发展转型以及全民健身政策进程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筑从2002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得以与城市长期共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结合城市与市民的实际需求,深入基层服务社区。基于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共性现状(项目普及度高;区位及规模定位不当;基层融入度低;运营服务专业度低;配置并未健全等),本文以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三个层面的理论、大量国内外建成案例及自身项目实践,提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前期策划思路和设计策略,希望此一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建筑的建设能更加贴近城市与生活,为国内场馆的改造和设计提供思路。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五大章节: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内容为第一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背景,就大众体育、全民健身、社区体育设施、体育综合体等与本文相关的研究范围和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就研究对象和内容结合特征进行限定和释义,并阐明研究目的与意义,梳理出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内容为第二章基础概述和第三章同城三馆的实地调研。首先对国外社区体育、国内全民健身以及研究对象自身进行综述,挖掘相关理论作为设计策略的依据,然后结合深入的实地调研作纵向和横向分析,从社会、城市、建筑三个层面上总结广州市内符合调研要求的场馆的第一手资料,得出同城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在选址、运营、设计等方面的优劣,为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作铺垫。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内容为第四章前期策划和第五章设计策略的提出。实地调研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认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国内外建成案例和自身设计实践,分场馆类型讨论,首先提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前期策划,旨在设计前期的决策更科学合理地贴近城市生活,然后进一步提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设计策略,对应第二部分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实地场馆分析的要点来体现结合城市和建筑的思路,从选址、总图、功能、空间、技术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

季缘[2](2020)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水鸟,是指栖息或经常栖息于湿地的鸟类。珠三角地区处在国际重要的候鸟迁飞路线上,目前,广东省林业局已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兼具垛基果林农业景观与水鸟栖息地双重身份,公园二期的未来发展模式和改造方向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运用生态调研和研究手法理解湿地环境、解读水鸟栖息地,如何在果林景观基底中实现水鸟栖息地空间要素特征,如何平衡市民活动与水鸟栖息的双重需求,都值得在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建设进程中被不断深入探讨。本研究通过深入地探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的水鸟栖息地现状研究方法和改造设计策略,对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进行交叉与融合研究,从而推广到其他粤港澳大湾区及其他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水鸟栖息地营造。首先,通过梳理鸟类栖息地营建的一般步骤和修复方法,整理出海珠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步骤;通过对伦敦湿地公园、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香港湿地公园和东京港野鸟公园四个案例进行文献资料整理,总结湿地公园在定位与园区规划、生境设计与观鸟设施和湿地科普三个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其次,对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廊道建设规划与湿地公园建设规划背景进行总结,对区域内湿地分布与候鸟迁飞情况进行梳理,对海珠湿地公园整体功能及水鸟栖息地建设现状分别进行总结和实地调研,明确公园在水鸟保护与公众教育方面的定位,以及湿地二期的功能和作用。第三,对湿地二期的水文、植被、基底、人为干扰等情况,以及水鸟的种类、分布、生境选择等情况进行调研与统计,总结场地现状生境类型和水鸟生境使用情况。整理海珠湿地的水鸟物种组成,根据生态类群总结其生境需求,明确改造目标。将现状与目标进行对比,确定目标鸟种,并进行空缺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改造策略。第四,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从定位与园区规划、生境设计与观鸟设施和湿地科普三个方面,为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提出具体方案。最后,将本次实践研究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的一般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改造,总结为“区域定位-场地调研-营建目标-理想模型-空缺分析-设计方案-后期监测”七个步骤。

董旭[3](2020)在《广州现代骑楼街道的运用研究 ——以兴盛路为例》文中提出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的象征之一,近代骑楼记载着广州商埠的繁华历史,传统骑楼而今依然服务于广州市民的生活,人们关注更多是骑楼的“保护”。广州商业街延续段的现代建筑中,或是不少高层住区中,现代骑楼以更简洁、宽敞的模式出现,延续以往概念上骑楼的使用价值,如遮阳避雨、商业延伸等,也定义出时代背景下的新意义。西眺珠江新城的兴盛路骑楼街道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与中海璟晖华庭、博雅御轩、保利心语、尚东君御、汇峰苑、隽峰苑等六个住区和谐共融,骑楼密布成体系,良好兼顾了城市与社区的服务。为了解广州现代骑楼街道在运用中的模式和经验等,文章通过文献研究、现场普查调研和及问卷调研,选定天河区兴盛路这一独具特色的骑楼街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其特色优势的部分,文章从街道层面和单体建筑层面对案例进行整体到局部的剖析:街道层面分析骑楼街道空间形态、布局连通性以及业态分布特征等;建筑层面分析骑楼在空间尺度、空间复合使用和细节布置处理等方面的特点。研究体现,兴盛路骑楼街道在和住区布局关系,维持步行体系连续性、环通性,提供商业业态布局多样性、增加空间复合化使用、创造适宜的空间尺度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针对骑楼街道不足的地方,提出优化改进建议;对于优势特色地方,提取出设计经验策略,并指导案例优化改造,为我们重新审视当代骑楼的价值提供良好借鉴。本文期望在总结兴盛路骑楼设计经验策略的同时,为现代骑楼建设和城市步行友好体系的建立提供一些思考和启发。

楚晗[4](2020)在《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研究》文中提出后工业化时代,西方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采取了很多环境清理与环境美化行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这缓解了很多地方因快速工业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带动及加速了地方的升级与发展;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因此发生了低社会阶层人口被高社会阶层人口更替的现象,这被国外学者称为“环境绅士化”。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及人类生态足迹的快速扩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渐突出。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城乡规划领域,也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如“海绵城市”、“城市双修”、“增绿护蓝”和“美丽乡村”等,这些举措为我国甚至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投资,山体、湿地、森林和农田等资源的开发以及绿道、公园、海滨和河岸等要素的改造建设越来越普遍;此外,随着城市产业升级及对城市存量空间发展需求的增加,很多工厂、垃圾站、废旧机场或小块的废弃用地也成为资本再投资的对象。我国已经出现了较多以环境改善项目为主体的城市更新项目。并且,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高收入阶层在选择住所时,除了考虑交通、教育、商业配套等因素,生态环境要素也成为其迁居的重要原因,公园绿地和河湖周边成为了热门的居住地。那么,环境绅士化是否在我国发生?这一现象的空间分布特点、形成机制以及效应影响如何?本文运用定量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环境正义、地方理论等相关知识,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尺度,探索广州市环境要素及环境要素改善与城市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首先,在宏观层面通过公园绿地对社会空间的影响验证了环境要素对社会空间(住房价值与居住阶层)的影响并确定了影响范围;其次,基于宏观研究所确定的影响范围在中观层面通过DID分析识别出产生住房增值效应或阶层升级作用的新建公园,基于其住房增值及阶层升级作用,对比不同区位特征、不同大小以及不同新旧程度的公园所产生的不同影响,绘制2010年的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空间格局;然后,基于“初始案例地-拓展案例地”的访谈与调研,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思路在微观层面对不同环境要素及周边居住主体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其发生机制,总结得出我国环境绅士化的效应;最后,对国内外环境绅士化背景及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对比讨论,对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再思考,并从政府、市场及开发商与专家学者三方角度提出我国相关问题的应对建议。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越靠近公园的小区房价越高;越靠近公园的街道高学历人口比例及非农人口比例越高。(2)“公园——住房增值”方面:越靠近市中心的公园越具有房价增值作用;综合公园相对于社区公园更具有房价增值作用;而公园的新旧程度对房价的增值作用影响不大。(3)“公园——阶层升级”方面:越靠近市中心的公园越具有增加高学历水平人口比例作用,越远离市中心的公园越具有增加非农业人口比例作用;此外,高学历水平比例增加与房价增值的耦合性较弱,而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加与房价增值的耦合性较强。(4)在环境绅士化的“人地关系”互动机制中:环境要素自身的优缺点较大程度影响了居住群体的居住体验;家庭的迁居/购房需求对环境绅士化过程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和企业政策对环境绅士化过程起辅助作用;市场、开发商通过物质空间生产与文化生产引导着社会空间的形成;失所对原住民产生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环境绅士化对自然与社会两方面的效应,需要基于我国国情对环境政治和生态哲学等问题进行更深度的研究与思考。(5)在环境绅士化过程中,中西方在宏观政治社会背景与微观个体文化选择两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我国需要高度重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各方面发展不平等与不充分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兼顾生态(自然环境)与文明(人类社会),还需要在兼顾效率与均衡的前提下发展。

方兴[5](2019)在《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东因为其灵山秀异和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成为岭南地区佛学、道学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广东传统寺观园林是最能体现岭南玄学和思想文化特征的宝贵遗产。以人工要素为构景主体和以自然山水为构景主体是中国古典寺观园林的两大造园体系,而在多民系共荣和海洋文化的孕育下,广东寺观在两大体系基础上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理念和手法,其中寺观对自然地貌的运用和空间布局的大胆创新堪称一种典范。广东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且其中以零散的文章和建筑学科角度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方法,涵盖掇山理水、植物造景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可谓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虽然缺乏统一认识,但大致对广东地区其它各类型园林的总体风格特征作过一些总结,例如私家园林的“随意性”“兼容性”“地方性”、州府园林的“民间性”“简朴性”“谪意性”等,但未见广东寺观园林特征的论及。因此,系统地研究广东寺观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如传统寺观园林的选址、环境地貌利用、建筑和园林空间布局和造景手法等,是填补广东园林学科上述研究空缺的重要任务。本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地图解读、横向对比等方法对广东传统寺观的园林化历史发展和空间营造等问题进行研究。追溯汉朝到清朝这一历史时间段广东禅宗佛学思想和南方道学文化的发展历史,探析两种思想文化的广东寺观园林化的影响,建立起广东传统寺观环境利用和空间营造研究的背景平台。阐述广东寺观园林造园理念的形成、演变历程的和发展环境,横向对比了广东自身佛寺和道观之间的异同、还有与广东寺观渊源颇深的北方皇家寺庙园林、江南及日本禅宗园林、西南及闽南宫观三者在思想、布点和格局方面与广东寺观园林的对比。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发展分期并归纳其发展特点,进而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重点研究了广东寺观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围绕寺观的选址,对六种地貌的总体造园特征做了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空间类型、空间组合形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园林造园案例提出广东寺观造园的手法借鉴,包括寺观名山全局控制的宏观环境控制手法、寺观建筑构图比例处理手法、庭院空间的世俗化理景手法、以及通过咏吟题景来提升园林意境和文化韵味的艺术手法等。相信,本论文对广东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现代园林的设计均具有一定的借鉴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刘晶[6](2019)在《基于热环境的广州住区静态水景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城市下垫面在城市建设进程中不断发生改变,造成了日益显着的城市热岛现象,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室外日常活动和生命健康,水体作为一种比热容大、蒸发潜热大、反射率小的自然景观要素,在改善城市微气候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以城市住区水景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以下研究:首先,对广州的自然概况和水系分布进行了归纳总结,广州丰富的水系资源孕育了独特的岭南水乡文化,广州传统村落的布局中体现了对水景热环境效应的应用。建国至今,广州现代住区水景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发展和成熟的四个阶段,本文选取了兴建于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的55个现代水景住区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广州住区水景主要以静态水体为主,其主要设计因素包括布局、尺度、形状、驳岸四个方面;住区水景布局方式主要有核心式布局、线性式布局、环绕式布局和分散式布局四种。广州住区水景的布局形式以核心式布局为主;水景尺度大都控制在占住区用地面积5%的范围内;水景的形状主要以自由曲线异形为主;常用的驳岸材质有花岗岩、木材、水泥砖等八种。然后,运用ENVI-met软件对静态水体进行模拟,探究了水体及其设计因子的改变对滨水空间的热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水体在风的作用下主要对下风向区域产生影响,其次是侧风向,对上风向区域影响较小;核心式布局及平行于风向的线性式布局的降温增湿效果最好;水体的尺度越大,其降温增湿效果越显着;水体的形状越紧凑,越有利于降低水体上方区域平均气温,增加水体区域上方的平均相对湿度,增大低温区域的影响面积;木质驳岸有利于增强水体对滨水空间的降温增湿效果。其次,笔者对广州市一住区进行优化模拟,研究表明:水体对住区室外热环境有显着的降温增湿作用,而硬质铺装增大了小区的平均地表温度;增大水体的面积是增大其降温增湿效应最有效的措施;将水体驳岸材质改为木质材料可以显着改善滨水空间的热环境;改变水体的形状,使之更为紧凑可以改善水体区域上方的热环境,但对滨水空间的影响较小。最后,综合调研、模拟及实例优化的结果提出了基于住区热环境的水景设计策略。

刘明欣[7](2019)在《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的高密度集聚建设往往导致环境污染、公共健康和社会分异等多重矛盾的叠加,寻找密集建成环境空间品质优化的应对之策成为关键。城市绿色空间作为环境品质、公众健康、景观美化等战略性空间资源已获得广泛认可,在密集建成环境中城市绿色空间的品质提升和效能供应是学界持续的关注热点。一般认为,在建成区内出于对土地利用经济性的考虑所形成的绿色空间面积相对有限,若非依存大型山体或水域难以形成超规模的绿色空间;然而,从欧美大城市实践经验可知,以结构化的超规模绿色空间为特征的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往往成为城市环境品质保障的重要对策之一。在密集的建成环境中,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具有显着的异质性优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多元作用。在中国目前若干城市已拥有或在建超大型的城市绿色空间,受到时代背景、价值观、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多方因素影响和制约,在产生大量积极效益的同时,呈现割裂、低效、侧重特定目标而漠视广泛需求等矛盾。而当前涉及这一空间类型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应对则具有显着的局限性,现行的城市绿地规划制度和技术工具也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据此,本研究尝试弥补此空白,透过密集建成环境内形成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现象和表征探索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构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类型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作为应对高聚集建设的结构性空间类型,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对策,以期作为对我国现行城市绿地系统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补充。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包括绪论和第二章。从综述前人相关研究基础和对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现象观察入手,辨析城市绿色空间和城市绿地定义,并提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基本概念,探讨其“规模”界定值以厘清研究对象;进而在辨析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特殊性的基础上,结合绿色空间基础理论、认知模型和比较研究构成的理论基础,搭建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实证比较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为案例研究、实证调查与综合比较,包括第三、第四和第五章。基于“形成、定位、特征和价值”的实证分析框架,对不同形成时期不同地域的13个国内外案例加以剖析,其中广州海珠湿地案例作深入调查;继而从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形成、定位、特征、价值”四个方面阐释国内外案例的共性和差异,从中发现在密集建成环境中供应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价值和必要性,归纳其形成、定位、特征及价值之间存在的内在规律性和影响机制,并从认知、制度和技术三个维度探究其深层原因。第三部分为规划对策研究,即第六章。基于对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这一空间类型的理论认识,提出了由捕获契机、定位目标、明确要素、设定原则和实施规划5项组成的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对策。

李玥[8](2018)在《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持续发展,城市化程度将不断加深,高密度将是全球城市的发展模式之一。高密度城市人口、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高度集中,导致城市生态不断恶化,人居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如何实现高密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解决高密度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和居民对高质量人居环境需求的矛盾,成为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花园城市”和“花园化建设”为研究切入点,参考“国际花园城市”竞赛评选要素,以城市自然化理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理论归纳-实地调研-论证分析”的研究思路,探讨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规划方法与策略。其建设要素包括:(1)土地开发强度与利用、(2)城市绿地建设、(3)景观遗产保护、(4)环境保护、(5)公众参与、(6)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并通过参考相关技术规范、理论和实践成果,拟定适应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的控制指标,包括(1)土地开发强度、(2)花园住区容积率、(3)空间绿量指数(城市绿地率+平均绿视率)、(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5)人均社区绿道长度。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述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为文献综述,解读选题内涵,论述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的基本定义以及相关理论基础,并归纳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成果。第三章归纳分析部分国内外优秀城市的有益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第四章研究了适应高密度城市条件的花园化建设规划策略。第五章为实证研究部分,将第四章的规划理论应用于澳门半岛,在分析半岛花园化建设现状成果和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尝试将规划指标和规划策略用于指导其花园化建设规划实践中,以进一步提高城区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生态环境,实现创建“花园城市”的目标。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和讨论,总结全文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不足,如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要素选取和控制指标的局限性以及对“大数据”等统计方法的运用等。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高密度城市为研究对象,探索适应高密度城市条件的花园化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划策略,并以澳门半岛为实证研究对象,提出其花园化建设途径,说明本文提出的规划策略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为其他高密度城市进行花园化建设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俞快[9](2018)在《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之一在中大型城市占据重要地位,为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相较地铁轨道交通,轻轨交通多以高架形式敷设于城市中,形成介于城市交通空间与开敞空间之间的城市轻轨空间。高密度城市的建筑、基础设施、人口聚集度很高,通过对轻轨空间景观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解决高密度城市用地稀缺与城市住民对城市公共景观功能需求之间的矛盾。本文选取国内外典型高密度城市(城区)轻轨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并以澳门轻轨氹仔线为实证对象进行场地规划设计。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理论分析—设计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现阶段城市轻轨交通的公共空间组成,划分轻轨空间研究区域及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空间景观营造方式,提出适用于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景观设计策略,进而结合实证研究提出适合澳门轻轨氹仔线景观设计策略。论文内容共有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高密度城市、轻轨(轨道)交通建设相关研究背景,本研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为文献综述,梳理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等概念的基本定义、研究范围、发展动态等理论概念,为本文的理论研框架打基础。第三章梳理了典型高密度城市(城区)的轻轨空间实例,分析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在城市分布、功能、动静态景观特征以及轻轨线性、节点和边界空间的景观营造方式。第四章是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规划设计理论框架部分,结合一般的城市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及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的共性特征,提出适用于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重点阐述场地分析与概念规划设计部分。第五章为实证研究,详细介绍了澳门轻轨氹仔线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步骤,并对澳门轻轨空间景观内容设计。第六章为论文的研究结论与讨论,在总结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普适性、桥上空间景观设计方法研究等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定义城市轻轨空间研究范围,梳理了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特征及景观营造方式,探索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规划策略,并以澳门轻轨氹仔线作为实证对象对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肖希[10](2017)在《澳门半岛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与规划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城市面积在全球陆地面积中仅占3%左右,却居住着世界总人口的半数以上。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已达57.35%,从诺瑟姆城市发展的曲线上看依然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导致了许多城市向高密度化发展。高密度城市的建筑、基础设施和人口的集聚度高,可用于绿化建设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如何实现高密度城市的绿地系统与生态空间可持续发展,解决高密度城市用地稀缺和居民对绿地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代城市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选取澳门半岛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论证分析-规划实证”相结合的融贯研究方法,贯彻“实践与理论结合、创新与实效并重”的原则,探讨了适于以澳门半岛为例的高密度城市(区)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与规划布局模式。本文内容共分为六章。第一、二章主要为文献综述,对高密度城市的基本定义、门槛标准、环境特征、发展动态等进行基础理论研究,旨在厘清相关研究概念,为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打好基础。第三章进一步分析了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基本状况、世界城市高密度发展的趋势、高密度城区对于绿地的需求以及现有绿地系统规划方法用于高密度城区的制约;阐述了高密度城市绿化建设用地的需求与结构。研究发现,国内一般高密度城市绿化建设用地的占比较澳门半岛偏低;高密度城市的建设用地内绿地率较一般城市而言更低;且建设用地内绿地率和人均绿地面积随人口密度增高而下降。同时,在高密度城市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不能确切反映居民生态游憩的质量情况,应该将人均游憩绿地面积视为主要考量对象。第四章主要论证在高密度城市中构建绿地系统评价体系的目标和原则。基于高密度城市空间的特殊性,更应注重的是从三维空间的角度进行绿量衡量、充分考虑居民的使用感受、微绿空间构建以及绿地综合效益指标衡量等方面。针对高密度城区路网密集、街区尺度小的情况,提出“测量精准化”和“尺度缩小化”的调研工作原则。通过对澳门半岛城区绿地系统的实证研究,论证了城市空间绿视率、城区绿斑密度、绿地价值评估和城市公园服务水平等对高密度城市绿化建设意义重大的指标,并在澳门半岛做了实际应用。第五章分析了国内外的绿地布局基本形式和布局实例,提出适用于高密度城市的纤维网状绿地系统规划布局模式和“绿纤联通、小地大用、求精求巧、人地密接”的规划要点,用柔性的方式对散布于高密街区中的小微绿地空间进行整合和规划。本章梳理提出了高密度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适用指标,包括(1)空间绿量指数(绿地率+绿视率),(2)休憩绿地占比,(3)人均休憩绿地,(4)公园服务盖度,并结合现有应用指标构建高密度城市绿地系统评价体系。同时,参考相关技术规范数据与学术成果进行规划指标赋值研究,尝试将这些规划指标应用于指导澳门半岛绿地系统规划实践。具体方法为:按照从城区到堂区的方式,对澳门半岛的绿地构成、分布和绿量进行评价,并按照设定的指标要求提出规划措施,通过纤维绿地网络结构进行整体串联,进一步提高城区空间绿量、优化公园盖度和绿地的居民可达性,使澳门半岛城区的绿地系统布局更趋合理,质量更高。第六章为主要研究结论和相关问题讨论,在总结全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澳门半岛城区绿地系统建设经验的普适性、高密度城市(区)绿地系统规划适用指标的拓展等问题。

二、海珠半岛花园(第二期)的规划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珠半岛花园(第二期)的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与转型
        1.1.2 全民健身进程的推进
        1.1.3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优劣共性现状
    1.2 相关基本概念界定
        1.2.1 “大众体育”与“全民健身”
        1.2.2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
        1.2.3 社区体育设施
        1.2.4 体育综合体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概述
    2.1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基础概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基础分析研究
        2.1.4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与体育馆的特征区别简析
    2.2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距离衰减理论
        2.2.3 复合体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调研与分析
    3.1 广州市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总体调研情况概述
        3.1.1 调研对象概述
        3.1.2 调研内容及分析方法
    3.2 广州市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调研分析与研究
        3.2.1 区位选址与总图规划分析
        3.2.2 建筑功能空间配置分析
        3.2.3 建筑自然通风手段分析
        3.2.4 开放标准与公益程度统计
    3.3 广州市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调研结果分析与汇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前期策划
    4.1 建设必要性分析与矛盾取舍
    4.2 总体定位
    4.3 功能策划
    4.4 区位选址
        4.4.1 覆盖范围的限定
        4.4.2 范围内资源的取舍
        4.4.3 多级别覆盖范围分析思路总结
    4.5 建设方式
    4.6 规模选择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设计策略
    5.1 基于环境整体协调的总图规划设计策略
        5.1.1 协调城市空间
        5.1.2 整合场地要素
    5.2 基于功能灵活适应的建筑空间设计策略
        5.2.1 空间组织的高效性
        5.2.2 共享空间的交流性
        5.2.3 运动空间的可变性
        5.2.4 功能空间的布置与尺寸控制
    5.3 基于自然通风采光的节能技术应用策略
        5.3.1 庭院与架空层的设置
        5.3.2 开窗方式的合理选型及组合
        5.3.3 主动式节能技术的结合运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决议书

(2)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释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相关概念释义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水鸟栖息地选择研究
        1.4.2 基于水鸟栖息地的湿地公园规划与空间营造方法研究
        1.4.3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现状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修复与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水鸟栖息地修复的方法与实践研究
        2.1.1 生态本底调查
        2.1.2 确定生境恢复目标
        2.1.3 研制修复措施与实践
        2.1.4 监测与评价
    2.2 以水鸟栖息地为基础的湿地公园案例研究
        2.2.1 公园定位与园区规划
        2.2.2 生境分区、设计与管理
        2.2.3 湿地科普与游赏设施设计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湿地公园中海珠湿地的定位与作用
    3.1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整体建设情况
        3.1.1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及广东省湿地公园建设概况
        3.1.2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地理与水域分布情况
        3.1.3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分布情况
        3.1.4 规划空间结构解读
        3.1.5 基于水鸟栖息地的大湾区湿地公园分类
    3.2 海珠湿地的功能与定位
        3.2.1 海珠湿地概况及其作为水鸟栖息地的功能
        3.2.2 海珠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
        3.2.3 海珠湿地公园的文化功能
        3.2.4 海珠湿地公园的教育功能
    3.3 海珠湿地景区规划与水鸟栖息地具体建设情况
        3.3.1 公园总体规划分区
        3.3.2 海珠湖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
        3.3.3 湿地一期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
        3.3.4 湿地二期建设情况与水鸟栖息地
        3.3.5 海珠湿地水鸟栖息地建设情况对比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海珠湿地二期生境现状与改造策略
    4.1 湿地二期生境现状
        4.1.1 现状水文与竖向情况
        4.1.2 现状植被情况
        4.1.3 现状基质情况
        4.1.4 现状人为干扰情况
        4.1.5 现状生境类型与分布
    4.2 海珠湿地水鸟生态类群及其栖息地需求
        4.2.1 海珠湿地水鸟物种组成
        4.2.2 生态类群划分及其习性
        4.2.3 水鸟行为与湿地的关系
        4.2.4 水鸟栖息地特征总结
    4.3 湿地二期水鸟分布与生境选择情况
        4.3.1 调查方法与设备
        4.3.2 物种调查分析
        4.3.3 水鸟生境选择情况
    4.4 湿地二期水鸟栖息地GAP分析与改造策略
        4.4.1 水鸟生境空缺分析
        4.4.2 现状生境问题总结
        4.4.3 生境改造策略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海珠湿地二期园区规划与水鸟栖息地改造实践
    5.1 园区定位与设计原则
        5.1.1 园区定位
        5.1.2 设计原则
    5.2 园区规划
        5.2.1 功能分区
        5.2.2 游线规划
    5.3 生境设计与优化
        5.3.1 生境分区
        5.3.2 水文与竖向设计
        5.3.3 植被设计
        5.3.4 生境详细设计与管理
    5.4 观鸟设施设计与优化
        5.4.1 观鸟中心设计
        5.4.2 观鸟屋设计
        5.4.3 观鸟栈道遮蔽设计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粤港澳大湾区湿地公园水鸟栖息地营造与恢复的分析方法
    6.2 研究的创新
    6.3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广州现代骑楼街道的运用研究 ——以兴盛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范围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3.3 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广州骑楼街道历史沿革
    2.1 广州传统骑楼街道历史沿革与现状
        2.1.1 广州传统骑楼街道发展阶段及特征
        2.1.2 广州传统骑楼街道的分布
        2.1.3 广州传统骑楼街道空间基本情况
    2.2 广州现代骑楼运用的基本情况
        2.2.1 现代骑楼的发展
        2.2.2 运用于高层住区中
        2.2.3 运用于传统骑楼商业街延续段
        2.2.4 运用于其他
    2.3 广州现代骑楼的作用与意义
        2.3.1 广州现代骑楼的作用
        2.3.2 广州现代骑楼的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兴盛路骑楼街道的基本情况
    3.1 兴盛路骑楼街道背景
        3.1.1 兴盛路骑楼高层住区概况
        3.1.2 骑楼街道相关规划信息
    3.2 兴盛路骑楼高层住区的使用评价
        3.2.1 住区以外使用者对骑楼的评价
        3.2.2 高层住户对骑楼的评价
    3.3 兴盛路骑楼与广州其他区域的对比
        3.3.1 骑楼的形态布局对比
        3.3.2 骑楼街道的空间概况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兴盛路骑楼街道布局和形态分析
    4.1 骑楼街道与所在住区的整体布局
        4.1.1 骑楼街道与住区的关系
        4.1.2 骑楼与相邻住宅交通核的联系
        4.1.3 骑楼和上层主体塔楼的关系
    4.2 骑楼街道的连通性分析
        4.2.1 骑楼街道与各类功能出入口的联系
        4.2.2 骑楼街道与公交站点组织与路径
        4.2.3 骑楼街道与景观节点的连通易达性
    4.3 骑楼街道的业态布局与使用
        4.3.1 骑楼街道的业态分布与规模
        4.3.2 城市服务及社区服务业态对比
        4.3.3 骑楼街道与商圈停车
        4.3.4 兴盛路骑楼商圈特点
        4.3.5 使用者体验与反馈
    4.4 骑楼街道的形态分析
        4.4.1 街廓尺寸与骑楼街道长度
        4.4.2 骑楼街道的剖面构成
        4.4.3 骑楼街道的剖面尺度及高宽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兴盛路骑楼建筑空间尺度及使用分析
    5.1 兴盛路骑楼空间的分类及尺度
        5.1.1 骑楼空间的分类
        5.1.2 骑楼段空间尺度
        5.1.3 二层交通延续段骑楼空间尺度
    5.2 兴盛路骑楼空间复合使用分析
        5.2.1 一层骑楼的复合情况
        5.2.2 二层骑楼的复合情况
        5.2.3 连廊与天桥的复合情况
        5.2.4 骑楼-道路缓冲空间的使用情况
    5.3 骑楼空间的细节设计
        5.3.1 空间装饰和设施设备布置
        5.3.2 骑楼空间的逗留措施
        5.3.3 骑楼与缓冲空间的地面一体化
    5.4 兴盛路骑楼的特色与不足
        5.4.1 兴盛路骑楼街道的显性优势与特点
        5.4.2 兴盛路骑楼街道的不足
        5.4.3 文章聚焦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兴盛路骑楼街道设计经验总结与优化策略
    6.1 兴盛路骑楼街道的设计与实施经验
        6.1.1 规划设计与管理实施经验
        6.1.2 街道布局层面经验
        6.1.3 建筑空间与细节层面经验
    6.2 兴盛路骑楼不足之处思考及优化建议
        6.2.1 不足之处的反思
        6.2.2 不足之处的优化建议
    6.3 优化策略研究——以陶然庭苑和芳满庭园为例
        6.3.1 陶然庭苑骑楼街道概况
        6.3.2 问题总结
        6.3.3 设计策略
        6.3.4 优化前后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与展望
    7.1 结语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广州带有骑楼的高层住区汇总表
附录B 兴盛路骑楼问卷调查表
附录C 兴盛路骑楼街道平面图
附录D 陶然庭苑骑楼街道平面图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绅士化(Gentrification)
        1.2.2 环境绅士化(Environmental Gentrification)
        1.2.3 失所(Displacement)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述评
    2.1 国外研究进展与不足
        2.1.1 环境绅士化的提出
        2.1.2 环境绅士化的前提与起因
        2.1.3 环境绅士化的识别与影响
        2.1.4 环境绅士化的内在机制
        2.1.5 环境绅士化问题的解决路径
    2.2 国内研究进展与不足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思路与章节内容
        3.1.1 研究思路
        3.1.2 章节内容
    3.2 研究区域及空间数据处理
    3.3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3.3.1 研究数据及数据预处理
        3.3.2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第四章 广州市环境要素与社会空间的相关性
    4.1 验证公园绿地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影响
        4.1.1 验证工具
        4.1.2 验证过程
        4.1.3 验证结果
    4.2 公园绿地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影响特征
        4.2.1 分析过程
        4.2.2 分析结果
    4.3 公园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影响范围
    4.4 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特点与空间格局
    5.1 公园-住房增值影响特点(2000-2020年)
        5.1.1 公园-住房增值影响识别
        5.1.2 公园-住房增值作用分布及特点
    5.2 公园-阶层升级影响特点(2000-2010年)
        5.2.1 公园-阶层升级影响识别
        5.2.2 公园-阶层升级作用分布及特点
    5.3 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空间格局
        5.3.1 分析过程
        5.3.2 结果绘制
    5.4 小结
第六章 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的机制及效应研究
    6.1 微观案例地及研究实施
        6.1.1 微观案例地调研过程
        6.1.2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说明
        6.1.3 扎根理论编码过程
    6.2 广州环境绅士化机制分析
        6.2.1 环境要素分类介绍
        6.2.2 居住主体
        6.2.3 基于“人地关系”的环境绅士化机制构建
    6.3 环境绅士化的效应与思考
        6.3.1 环境绅士化的自然效应与思考
        6.3.2 环境绅士化的社会效应与思考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建议
    7.1 讨论
        7.1.1 宏观的政治社会背景差异
        7.1.2 微观的个体文化选择差异
        7.1.3 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关系再思考
    7.2 建议
        7.2.1 对政府的建议
        7.2.2 对市场及开发商的建议
        7.2.3 对专家学者的建议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1 公园绿地详细列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5)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我国寺观园林的古代研究
        1.2.2 我国寺观园林的近现代研究
        1.2.3 广东寺观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学科意义:填补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学术研究的不足
        1.4.2 理论意义:对广东传统寺观园林进行较深入研究,系统性地提出园林造景的理论脉络
        1.4.3 现实意义:提出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思路,指导园林研究和创作实践
    1.5 研究对象
        1.5.1 地域范围
        1.5.2 核心概念界定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广东传统寺观造园的思想根源与评析
    2.1 根源性思想文化
        2.1.1 禅宗佛学——梵我合一、物我为一
        2.1.2 南方道学——自然无为、动合无形
    2.2 佛、道思想文化对寺观造园艺术的熏染
        2.2.1 禅宗“顿悟”下的佛寺造园艺术追求
        2.2.2 道学“无为”下的道观造园艺术追求
        2.2.3 佛、道思想对广东寺观园林的影响评述
    2.3 其他思想文化
        2.3.1 多民系文化——广府、客家、潮汕的寺观文化景观
        2.3.2 中西合璧文化——开放兼容的寺观营建思想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演进
    3.1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历史分期
        3.1.1 宗教建筑文化传入及起步时期(汉晋——北朝)
        3.1.2 佛盛道缓时期(隋唐——宋元)
        3.1.3 寺观鼎盛共举时期(明——清)
        3.1.4 寺观园林历史轨迹与分期评述
    3.2 寺观园林演进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3.2.1 寺观园林文化形成的基础自然因素——灵山秀异、物产奇瑰
        3.2.2 寺观园林发展推动的核心人文因素——安定包容、进取创新
    3.3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发展演变剖析
        3.3.1 寺观造园——世俗化的产物
        3.3.2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园艺术的演变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东传统寺观的风景地貌特征与环境利用
    4.1 寺观选址的依据和风景地貌作用
        4.1.1 依仗风景地貌的寺观选址
        4.1.2 地貌特征下的广东寺观构景特色
    4.2 单形态地貌寺观特征与环境利用
        4.2.1 山间寺观
        4.2.2 崖壁洞窟寺观
        4.2.3 水畔寺观
        4.2.4 小山岗寺观
        4.2.5 平原平地寺观
    4.3 复合型地貌寺观特征与利用
        4.3.1 善用地貌特征,巧构功能景区
        4.3.2 突出景观中心,控制整体构图
        4.3.3 注重道路规划,强调竖向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造景的空间格局
    5.1 广东寺观园林空间——园林化的景观空间
        5.1.1 空间类型及特征
        5.1.2 各空间的衔接组合方式
    5.2 前导空间
        5.2.1 景观功能与宗教功能兼具
        5.2.2 广东传统寺观前导空间的处理手法
    5.3 建筑空间
        5.3.1 崇拜空间的建筑形制特点
        5.3.2 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特点
        5.3.3 岭南气候下建筑组群园林化的成因和特点
    5.4 园林空间
        5.4.1 以小见大的园林空间意涵
        5.4.2 园林空间布局特点
        5.4.3 乡土植物对园林空间的影响
    5.5 空间格局对比
        5.5.1 广东佛寺与广东道观对比
        5.5.2 广东寺观园林与北方皇家寺庙园林对比
        5.5.3 广东寺观园林与江南、日本禅宗寺院园林对比
        5.5.4 广东寺观园林与西南、闽南宫庙园林对比
        5.5.5 四种寺观园林格局对比评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
    6.1 “小寺征大观”的宏观环境处理
        6.1.1 分层布置,抢占名山风景关键点
        6.1.2 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布局
    6.2 “人工和天韵合一”的建筑构图比例控制
        6.2.1 稳定和谐的建筑单体构图
        6.2.2 人工斧凿配合地形环境壮大重点建筑形象
    6.3 “雅致精巧”的世俗化庭院空间理景
        6.3.1 以池水补景,扩大庭院空间感
        6.3.2 以寺塔镇景,凸出庭院空间主从与重点
        6.3.3 以绿化点景,达“亦寺亦园”效果
    6.4 “辞中寄情,象外生景”的空间文化性提升
        6.4.1 用诗境说禅境
        6.4.2 额联刻石弘教题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东传统园林保护、传承与创新
    7.1 对传统园林遗产的保护
        7.1.1 传统园林保护的意义
        7.1.2 喜忧参半的广东传统园林保护现状
        7.1.3 保护策略思考
    7.2 对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
        7.2.1 多元开放文化特征的传承
        7.2.2 世俗性文化特征的传承
    7.3 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
        7.3.1 高品位的园林艺术风格
        7.3.2 多功能的园林发展方向
        7.3.3 强化城市园林生态建设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热环境的广州住区静态水景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住区
        1.2.2 水景及城市住区水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水体与大气热质交换的理论研究
        1.3.2 水体对城市或住区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1.3.3 水体设计因素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1.3.4 室外热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1.3.5 人体热舒适的评价指标
        1.3.6 小结
    1.4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州住区水景设计现状和要素分析
    2.1 广州市水资源概况
        2.1.1 广州市自然概况及气候特点
        2.1.2 广州市河湖资源及水系分布
    2.2 广州传统村落对水景微气候效应的应用
    2.3 广州现代住区水景形成与发展
    2.4 广州住区水景调查
        2.4.1 广州住区水景样本概况
        2.4.2 广州住区水景设计要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景观水体对室外热环境的影响模拟研究
    3.1 软件模拟与实测结果验证
        3.1.1 ENVI-met软件介绍
        3.1.2 模型信息
        3.1.3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3.1.4 小结
    3.2 模拟参数设置
    3.3 水体对滨水空间热环境的影响
        3.3.1 物理模型建立及测点设置
        3.3.2 水体对滨水空间温度的影响
        3.3.3 水体对滨水空间湿度的影响
        3.3.4 水体对滨水空间热舒适度的影响
    3.4 水体不同布局对住区热环境的影响
        3.4.1 物理模型建立
        3.4.2 水体不同布局方式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3.4.3 水体不同布局方式对相对湿度的影响
        3.4.4 水体不同布局方式对热舒适度的影响
    3.5 水体不同尺度对住区热环境的影响
        3.5.1 物理模型建立
        3.5.2 水体不同尺度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3.5.3 水体不同尺度对相对湿度的影响
        3.5.4 水体不同尺度对热舒适的影响
    3.6 水体不同形状对住区热环境的影响
        3.6.1 物理模型建立
        3.6.2 水体不同形状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3.6.3 水体不同形状对相对湿度的影响
        3.6.4 水体不同形状对热舒适度的影响
    3.7 水体不同驳岸材质对住区热环境的影响
        3.7.1 物理模型建立
        3.7.2 水体不同驳岸材质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3.7.3 水体不同驳岸材质对相对湿度的影响
        3.7.4 水体不同驳岸材质对热舒适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住区水景实例优化分析
    4.1 场地简介
    4.2 设计优化过程
        4.2.1 边界条件设定
    4.3 现状工况分析
        4.3.1 地表温度
        4.3.2 空气温度
        4.3.3 相对湿度
        4.3.4 小结
    4.4 优化工况对比分析
        4.4.1 地表温度
        4.4.2 空气温度
        4.4.3 相对湿度
        4.4.4 经验热舒适指标TSV_(model)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1955-1990年广州市建成和在建住宅小区、村分布
附录2 广州住区水景设计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城市绿色空间作为战略性空间资源
        1.1.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价值凸显
        1.1.3 传统城市绿地规划控制存在不足
        1.1.4 小结
    1.2 研究综述
        1.2.1 城市绿色空间的研究趋势和需求
        1.2.2 应对高聚集建设的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对策
        1.2.3 国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研究综述
        1.2.4 国内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研究综述
        1.2.5 小结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建立与实证比较
    2.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和类型
        2.1.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概念
        2.1.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分类
    2.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特殊性
        2.2.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一般特征
        2.2.2 四种大规模城市绿色空间的比较
    2.3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的理论基础
        2.3.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相关理论
        2.3.2 认知模型What-Why-How
        2.3.3 比较研究
    2.4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框架的构建
        2.4.1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比较框架
        2.4.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分析的内容
        2.4.3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分析的素材来源
    2.5 小结
第三章 国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研究
    3.1 19世纪60年代以前
        3.1.1 伦敦内城皇家公园群
        3.1.2 柏林大蒂尔加滕公园
        3.1.3 巴黎圃龙林苑
        3.1.4 纽约中央公园
    3.2 20世纪
        3.2.1 荷兰阿姆斯特丹森林
    3.3 21世纪
        3.3.1 美国纽约清泉公园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实证调查
    4.1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类型及案例研究
        4.1.1 历史保护型:以北京天坛公园为例
        4.1.2 休憩供应型:以北京朝阳公园为例
        4.1.3 生态保育型: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
        4.1.4 重大节事型: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
        4.1.5 棕地再生型:以唐山南湖中央公园为例
        4.1.6 新区开发型:以重庆中央公园为例
    4.2 中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实证调查:以海珠湿地为例
        4.2.1 海珠湿地选例的典型性
        4.2.2 海珠湿地的形成
        4.2.3 海珠湿地的定位
        4.2.4 海珠湿地的特征
        4.2.5 海珠湿地的价值
    4.3 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综合比较
    5.1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比较与分析
        5.1.1 形成的共性与差异
        5.1.2 定位的共性与差异
        5.1.3 特征的共性与差异
        5.1.4 价值的共性和差异
    5.2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差异性的原因探究
        5.2.1 认知层面
        5.2.2 制度层面
        5.2.3 技术层面
    5.3 小结
第六章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对策
    6.1 规划对策一:捕获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契机
        6.1.1 国内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发展的现实制约
        6.1.2 识别与捕获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机遇
    6.2 规划对策二:定位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发展目标
    6.3 规划对策三:明确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
        6.3.1 城市绿色空间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6.3.2 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构成要素
    6.4 规划对策四:设定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的规划原则
        6.4.1 优先规划原则
        6.4.2 区域协同原则
        6.4.3 生态主导原则
        6.4.4 功能复合原则
        6.4.5 边缘激活原则
        6.4.6 连通辐射原则
    6.5 规划对策五:规划并实施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
        6.5.1 规划内容
        6.5.2 规划过程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与特色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1. 中文参考文献
        (1) 学术期刊文献
        (2) 学术着作
        (3) 学位论文
        (4) 技术标准
        (5) 报纸文章
        (6) 报告
        (7) 电子文献
        (8) 其他文献
    2. 外文参考文献
        (1) 学术期刊文献
        (2) 学术着作
        (3) 电子文献
        (4) 其他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1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基本信息表
附录2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案例资料集
附录3 国内外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景点与设施汇总表
附录4 海珠湿地公众认知与使用调查问卷与结果分析
附录5 海珠湿地案例调查访谈记录
附录6 海珠湿地鸟类名录2012年与2016年对比
附录7 海珠湿地各类图表汇编
附录8 广州海珠区“万亩果林”参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趋势
        1.1.2 花园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发展目标
        1.1.3 以澳门为例探讨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研究概念
        2.1.1 高密度城市(High-Density City)
        2.1.2 花园城市与花园化建设(Garden City&Gardening Construction)
        2.1.3 城市化与城市自然化(Urbanization&Urban Naturalization)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市自然化理论
        2.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2.2.3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内文献研究关注重点
        2.3.2 国外文献研究关注重点
3 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案例研究
    3.1 新加坡
        3.1.1 土地开发利用
        3.1.2 城市绿地建设
        3.1.3 景观遗产保护
        3.1.4 环境保护
        3.1.5 公众参与
        3.1.6 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营造
        3.1.7 小结
    3.2 日本东京
        3.2.1 城市绿地建设
        3.2.2 景观遗产保护
        3.2.3 公众参与
        3.2.4 小结
    3.3 厦门鼓浪屿
        3.3.1 城市绿地建设
        3.3.2 景观遗产保护
        3.3.3 环境保护
        3.3.4 公众参与
        3.3.5 小结
    3.4 深圳
        3.4.1 城市绿地建设
        3.4.2 景观遗产保护
4 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规划策略
    4.1 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现状问题
    4.2 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规划策略
        4.2.1 土地开发强度
        4.2.2 城市绿地建设
        4.2.3 景观遗产保护
        4.2.4 环境保护
        4.2.5 公众参与
        4.2.6 健康生活方式营造
    4.3 本章小结
5 澳门半岛花园化建设规划策略
    5.1 澳门半岛城市概况
    5.2 澳门半岛花园化建设现状分析
        5.2.1 土地开发强度及利用方式
        5.2.2 城市绿地建设
        5.2.3 景观遗产保护
        5.2.4 环境保护
        5.2.5 公众参与
        5.2.6 居民健康生活方式
    5.3 澳门半岛花园化建设规划策略
        5.3.1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5.3.2 城市绿地建设
        5.3.3 景观遗产保护
        5.3.4 环境保护
        5.3.5 公众参与
        5.3.6 居民健康生活方式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相关问题讨论
        6.2.1 关于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要素和控制指标
        6.2.2 关于互联网“大数据”统计方法的实践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澳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9)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城市发展的高密度趋势
        1.1.2 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经
        1.1.3 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实证研究法
        1.5.4 定量与定性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1.1 高密度城市(High-Density Cities)
        2.1.2 轻轨空间(The Space along Light Rail Transit)
        2.1.3 城市消极空间(Urban Awkward Space)
        2.1.4 绿色廊道(Green corridors)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设计方法学
        2.2.2 环境心理学
        2.2.3 景观生态学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内研究概况
        2.3.2 国外研究概况
3 国内外城市相关案例分析
    3.1 上海地面轨道线
        3.1.1 上海轨道3号线
        3.1.2 上海轻轨5号线
    3.2 重庆轻轨2号线
        3.2.1 轻轨线路在城市中的分布
        3.2.2 轻轨空间功能构成
        3.2.3 轻轨空间动态景观分析
        3.2.4 轻轨空间景观营造方式
    3.3 广州海珠观光轻轨
        3.3.1 轻轨线路在城市中的分布
        3.3.2 轻轨空间功能构成
        3.3.3 轻轨空间动态景观分析
        3.3.4 轻轨空间景观营造方式
        3.3.5 小结
    3.4 亚特兰大BeltLine轻轨
    3.5 东京高架轨道空间建设
    3.6 小结
        3.6.1 轻轨线路在高密度城市中的分布
        3.6.2 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功能构成
        3.6.3 轻轨空间的动静态观赏视觉特征
        3.6.4 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景观营造方式
4 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景观设计流程
    4.1 场地调研与分析
        4.1.1 区域分析
        4.1.2 场地内部分析
    4.2 目标设定
    4.3 方案设计
    4.4 景观效果模拟
5 实证研究:澳门氹仔线轻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轻轨氹仔线敷设形式
        5.1.2 轻轨车站形式
        5.1.3 轻轨车辆概况
    5.2 场地调研分析
        5.2.1 区域分析
        5.2.2 场地内部分析
    5.3 澳门轻轨空间设计目标
    5.4 澳门轻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5.4.1 概念主题构思
        5.4.2 区域整体规划构想
        5.4.3 节点空间设计
        5.4.4 线性空间设计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相关问题讨论
        6.2.1 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景观设计方法的普适性
        6.2.2 高密度城市轻轨桥上空间绿化建设的可行性
致谢
参考文献

(10)澳门半岛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与规划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高密度化发展产生的问题
        1.1.2 绿地系统对高密度城市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主要研究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研究概念
        2.1.1 高密度城市
        2.1.2 城市绿地系统
        2.1.3 绿色基础设施(GI)
        2.1.4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城市生态学理论
        2.2.3 人居环境学理论
        2.2.4 “紧凑城市”学说
        2.2.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3.1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2.3.2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2.4 本章小结
3 高密度城区绿化建设用地分析
    3.1 高密度城市绿化建设用地需求
        3.1.1 世界城市高密度化发展趋势
        3.1.2 高密度城区绿化建设用地需求
        3.1.3 高密度城区适用的绿地系统规划
    3.2 高密度城区绿化建设用地结构
        3.2.1 一般城市用地中绿地占比关系
        3.2.2 高密度城区绿化建设的用地结构
    3.3 澳门高密度城区绿化用地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评价指标
    4.1 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评价指标概述
        4.1.1 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评价指标的设定
        4.1.2 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综述
    4.2 适于高密度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指标探索
        4.2.1 城区空间绿视率
        4.2.2 城市街区绿斑密度
        4.2.3 城市绿地价值评估
        4.2.4 城市公园服务水平
    4.3 澳门半岛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评价指标
        4.3.1 评价指标的甄选设定
        4.3.2 评价指标的计算方式
    4.4 本章小结
5 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5.1 一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形式综述
        5.1.1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的基本形式
        5.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实例
    5.2 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布局要点
        5.2.1 澳门半岛绿地空间布局调研技术路线
        5.2.2 澳门半岛 2010-2015 绿地变化和布局特征
        5.2.3 澳门半岛新增微绿空间分布特征及原因
        5.2.4 高密度城区绿地空间布局方法
    5.3 高密度城区纤维网状绿地系统模式
        5.3.1 纤维网状绿地系统基本定义
        5.3.2 高密街区纤维绿地适建空间
        5.3.3 纤维网状绿地系统规划要点
        5.3.4 纤维网状绿地系统规划措施
        5.3.5 纤维网状绿地系统应用前景
    5.4 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规划适用指标
        5.4.1 空间绿量指数
        5.4.2 休憩绿地占比
        5.4.3 人均休憩绿地
        5.4.4 公园服务盖度
        5.4.5 小结
    5.5 澳门半岛绿地系统规划实证研究
        5.5.1 绿化现状分析
        5.5.2 规划设计目标
        5.5.3 绿地规划布局
        5.5.4 绿地拓展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6.2 相关拓展问题讨论
        6.2.1 澳门半岛绿地系统建设经验的普适性探讨
        6.2.2 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规划适用指标的拓展
        6.2.3 规划过程公众参与及大数据统计方法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表A 澳门半岛城区绿视率调研数据
    附表B 澳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试行,2010 年)

四、海珠半岛花园(第二期)的规划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设计策略研究[D]. 梁颖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二期水鸟栖息地改造设计研究[D]. 季缘.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广州现代骑楼街道的运用研究 ——以兴盛路为例[D]. 董旭. 华侨大学, 2020(01)
  • [4]广州市环境绅士化研究[D]. 楚晗.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广东传统寺观园林空间营造研究[D]. 方兴.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基于热环境的广州住区静态水景设计策略研究[D]. 刘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城市超大型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刘明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高密度城市花园化建设规划策略研究[D]. 李玥.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高密度城市轻轨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俞快.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10]澳门半岛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与规划布局研究[D]. 肖希. 重庆大学, 2017(12)

标签:;  ;  ;  ;  

海珠半岛花园(二期)规划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