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12张吉他专辑

2003年的12张吉他专辑

一、2003年12张吉他专辑(论文文献综述)

吴卓[1](2021)在《从诗到歌:海子诗歌的音乐化考察》文中指出

董德[2](2020)在《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书写的新民谣音乐是现代流行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传统民歌及流传在民间的歌谣,这种区别既体现在乐理学概念上,又彰显于生产、传播机制中。新民谣音乐起源于西方并历经现代化蜕变,具有工业化生产、媒介化推广、商品化流通、全球化共享的特征。西方传统民谣(ballad)以抒情性与叙事性的传统深刻影响了美国乡村音乐与现代民谣的发展,并为其镌刻上人文性与批判性的印记。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多元、繁荣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现代民谣音乐(folk)的流行,促使其完成精神内核的嬗变,最终成为西方现代知识分子表达思想情感、介入社会世务、开展社会文化批判的媒介与武器,传承并发扬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受西方民谣音乐形式与台湾现代民歌音乐文化内涵影响所产生,它是以木吉他、口琴为伴奏乐器,以自然质朴的方式歌唱,反映宗教、生活、工作、战争等内容的音乐类型。新民谣音乐具有较强的吟唱感,丰富的文化内涵,深邃的精神空间。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不同于校园民谣的风花雪月,正是这种深入大众生活,从边缘涌向主流的小众音乐,以它历久弥新的人文传统、批判精神、审美特征使其极具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在文化视域内研究新民谣音乐,论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民谣音乐是流行音乐众多分支中唯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关注的音乐类型,具有悠远的历史传统、人文属性、审美特征,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承担着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关照思想情感、塑造精神家园的使命。新民谣音乐的本质与功能为论文研究奠定合理基础,建立科学前提。如何引导其扎根于中国大地,葆有其本质的同时发挥其功能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文献资料出发,以史为鉴、以史为脉,找准源头,全面彻底梳理新民谣音乐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发展的历程,精准把握其与中国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更要深入音乐系统内部,回归其本质与功能。第一章,新民谣音乐概念梳理及文化研究视阈。整体由外到内追寻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的起源和衍变,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之后,英国的新教伦理传统也随之被美国的消费主义浪潮取代。后现代主义消费浪潮对世界的影响甚至主导并不局限于经济结构形式,而是深入文化内在肌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引发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焦虑,导致亚文化现象异军突起。第二章,新民谣音乐的时空流脉。鲍勃?迪伦赋予现代民谣音乐的意义,不仅影响着美国民谣的发展也对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西方现代民谣经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以及校园民谣影响后,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形成校园民谣,为21世纪新民谣音乐的复兴奠定了音乐与文化基础。第三章,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本文将新民谣音乐划分为五大类别,每一种类的背后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新民谣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化的制约,在审美的独立与救赎中砥砺前行。其精英文化立场的批判思考突破了大众性的商业桎梏,并在当下启迪着有文化自觉的大众的心灵。新民谣独树一帜的歌唱美学:唯美与粗粝。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色彩形成了演唱中的文化性。第四章,新民谣音乐创作群文化身份分析。在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大陆现代化时代背景下,新民谣唱作人依然固守民谣音乐的人文传统,坚持开展诗性批判,这些人以鲜明的文化身份占领中国大陆分众音乐市场。除此之外,新民谣音乐积极开掘本土民歌资源,将少数民族音乐与地方民歌等音乐元素融入到作品创作中,与社会现代化的合流是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乃至民间音乐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第五章,新民谣音乐接受群文化心理解读。亨利?詹金斯提出的参与文化概念有助于理解以新民谣音乐为代表的粉丝社群意义生产的狂热现象。尽管这种文化是非正式指导关系,但其培养和训练公众的文化判断力与审美能力却是极为出色的。值得注意的是,新民谣音乐的接受群相较于流行音乐其他风格类型更显现出一种精英意识:即通过传播新民谣歌曲介入社会批判,通过解读新民谣歌曲获得自我价值的动力。第六章,新民谣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影响。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突破了民谣音乐以往的惯性与水准,契合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现代性,利用媒介技术与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影响范围及其受众群体,坚持艺术自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新民谣唱作人以美育人,向受众展示出自身独有的文化立场、批判精神和人生意味。在艺术的自律中重建多元音乐文化,激活了流行音乐创作的边缘活力。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在自律与他律之间的挣扎中与流行音乐合谋共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解放了中国民歌和文学。其早已超越了音乐的形态,成为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象征和意义符号。只有正确看待、理解和处理人文传统、审美特性与社会现代化,尤其是市场化、商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避免新民谣音乐沦为消费和娱乐的工具,充分发挥其记录时代、审美育人的文化功能。

李明达[3](2020)在《城市民谣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谣是一种在民间流行,富含民族特色的歌曲形式。民谣大多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所以,民谣能记录出不同时期的环境变化,民谣的主题丰富,其中有表达亲情的、思乡的、友情的、爱情的等等。因此,民谣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民谣在其发展的长河中,也有了很多的变化,从最开始民间传唱的童谣,调调,到20世纪民谣复兴活动中发展出来的独特唱法,民谣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喜爱,成为了众多音乐形态里的一种独特的音乐体裁。民谣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域,都有着独立的民谣分类,本文所述城市民谣是20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在吸收了台湾校园民谣与本土刚刚发展起来的大陆校园民谣的作曲风格上,再加上城市民谣的独特表达形式从而诞生出的新的民谣类型,广义上指的就是在现今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运用最为简单的乐器,创作出纯净心灵的音乐体裁。这种民谣体裁承载了理想与思念,回归了浪漫、纯粹、忧伤。城市民谣主要指的是在当今社会与现代主流音乐有一定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一种音乐体裁,主要是由欧美,日本等国家的本土民谣与大陆校园民谣精髓相结合,再加上城市民谣自身独特的地域性所产生的,是一种能够表达出创作者中的情感,在城市范围内传播并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民谣音乐体裁。文本将从城市民谣的概念,形成背景进行了梳理,从所处环境、文化、经济、传播媒介、受众群体的多方面分析了城市民谣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通过城市民谣歌曲的主题特征、曲式结构、演唱技巧形式等众多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再加入城市民谣的不同时期经典歌曲的对比分析,总结个性及共性得出结论:城市民谣音乐在不同时期的风格相同点是音乐风格及旋律依然呈现的还是清新、自然、淳朴的格调。歌曲的内容主要还是以写景叙事为主题。不同点是所描写地点、表达情感、情绪的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同时期城市民谣所处的文化背景,科技文化发展等方面的不同差异,使当下城市民谣所呈现出的不同及多元的表达。

陈思尧[4](2020)在《都市“游牧” ——图瓦当代音乐组合“恒哈图”乐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恒哈图乐队是一支来自图瓦共和国的乐队,图瓦传统的民歌、演唱方式和乐器都是其音乐的核心元素。恒哈图也是一支“游牧”的乐队,不断在城市中巡演的他们,用音乐开拓了自己的“游牧”世界。恒哈图乐队还是一支多元化的乐队,音乐样式、音乐传播方式、音乐活动等方面的多元化使其活跃至今。图瓦共和国处于亚洲的中心,周围群山环绕,形成较为封闭又物种丰富的自然环境。因此,其传统文化得到较为完整保存的同时,又拥有多样的声音素材,也孕育了图瓦人独特的声音世界、歌唱方式和传统乐器,这些都成为恒哈图乐队的源泉。恒哈图乐队演出和教学也使其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图瓦人逐水草而居,“游牧”是他们不可割舍的部分,恒哈图乐队也透过巡演方式、音响效果等方面表现着“游牧”元素。恒哈图乐队自1992年成立,便带着图瓦民族音乐元素开启了世界之旅,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游牧”世界,推动图瓦音乐走向世界。时至今日,其足迹已遍布世界34个国家,200多个地区,且拥有着广泛的知名度。恒哈图乐队在满足观众对图瓦音乐的聆听需求的同时,还大大拓宽了听众群体范围,使图瓦音乐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活跃于城市间的恒哈图乐队,随着社会潮流和受众审美变化的影响,多年来一直在坚守中变化,在继承中创新,为图瓦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力。20多年间,乐队经历了诸多变化,组成人员先后4次变动,音乐样式、音乐传播方式、音乐活动等方面也逐步多元化发展。如今的恒哈图乐队呈现出以图瓦民族音乐为根,多种音乐元素相融合的独特音乐风格。除常规巡演外,乐队还参与电影配乐,开展音乐交流会、大师班等活动,力图通过多层面推广图瓦音乐文化。恒哈图乐队的音乐风格与运营模式为图瓦音乐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民间音乐文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使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在当今的语境下依然蓬勃。本文以相关文献及田野考察资料为基础,以民族音乐学的方法为指导。通过对恒哈图乐队的起源经历、音乐活动、演出场所以及音乐风格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从音乐多元化的视角,描述当代城市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恒哈图乐队,窥探民间音乐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新的发展方向。

魏秀娜[5](2020)在《蒙古族长调民歌舞台化演唱研究 ——以宝音德力格尔、阿拉坦其其格、其其格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越来越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音乐文化。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蒙古族传统音乐的标志性组成部分,拥有舒展悠扬的旋律、自由的节奏,这正是我们辽阔的草原独有的音乐;同时蒙古族长调民歌将自我情怀与自然界的描绘赞美相结合,达到了情景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本文以历史时间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舞台化历程进行梳理,正文第一章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分别是长调民歌舞台化的里程碑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长调民歌舞台化探索与断裂阶段(“文革”期)、长调民歌舞台化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长调民歌舞台化非遗化阶段(“非遗”时期)四个阶段。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为三个个案,分别为:以宝音德力格尔艺术人生为切入点,她是将蒙古族长调民歌带到世界舞台上的第一人,从其多年的长调艺术实践中来分析宝音德力格尔独有的歌唱风格和舞台化道路,进而来看舞台的空间转换给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后人的影响;阿拉坦其其格是长调民歌“声乐化”发展的成功案例,接下来对阿拉坦其其格她独特的演唱风格、演唱技法、所处的时代以及对长调民歌的专业化舞台实践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从新一代长调民歌代表人物其其格玛从艺之路入手,作为安达组合中的一员,其其格玛与长调演唱进行多元融合、多元并存、多元互动,通过她现代化的舞台表演,将蒙古族长调带向国际舞台,来对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进行分析。

王灏博[6](2020)在《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宏观、个体与历史的视野》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下高速发展、且已具有相当行业规模与消费市场规模的中国流行音乐产业中,流行音乐编曲创作者及其创作行为的重要性愈加受到产业内与社会各界群体的肯定,其艺术价值也愈发受到关注。但与日益增长的关注度与重要性不相匹配的是,我国流行音乐编曲却在当下面临着来自宏观行业层面、微观个体层面,以及历史遗留三个层面中种种对其职业发展带来阻滞性影响,进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营销环境分析与史学分析的研究视野,力图系统地论述、分析我国流行音乐编曲在宏观行业层面、微观个体层面与历史遗留层面中面临的阻碍其职业发展的问题,并对其进行SWOT分析,以此为基础,尝试针对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职业发展问题提出宏观层面的发展建议与个体层面的问题解决对策。全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论述流行音乐编曲的价值内涵,界定其准确概念,并论述其两种主要艺术特征。第二章以历史研究为视点,论述我国流行音乐编曲三十年发展历程的具体过程、特征,以及其间遗留的历史问题。第三章以营销环境分析作为研究视点,分别就中国流行音乐编曲在宏观行业层面与微观个体层面所面临的问题表现、特征、成因与影响进行梳理、分析。第四章就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状况的个体优势、劣势以及宏观行业的机会与威胁进行SWOT分析。第五章以SWOT分析的结果为依据,针对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问题提出宏观层面的建议与个体层面的具体发展对策。

李睿[7](2019)在《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一世纪以来,周杰伦成为华语流行乐坛的标志性人物,他和方文山开辟了“中国风”流行歌曲新领域,独领风骚近20年,“周氏说唱”传播广泛,甚而成为华语说唱音乐的最高水平。近20年来,周杰伦流行歌曲影响着90后、00后青少年,成为一种独特的流行文化现象。本文以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为研究议题,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浏览网上周杰伦流行歌曲的音视频、采访周杰伦的视频、粉丝留言等。根据周杰伦流行音乐风格、内容,将其归纳为五类,并就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探索当代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产生影响的内在规律。正文分为七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文献综述、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一章概述周杰伦的影响力及其音乐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包括周杰伦的音乐成就,周杰伦流行歌曲的影响力,以及周杰伦流行歌曲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第二章分析周杰伦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风”歌曲的特点,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三章概述“周氏说唱”的特点,及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第四章概述周杰伦的励志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五章概述周杰伦的情歌中蕴含的爱情观,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六章概述周杰伦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歌曲和异域风情的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第七章阐述周杰伦流行歌曲中受争议的内容,及其偶像形象对青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通过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对其流行歌曲的正面因素给予肯定,并探索流行文化何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广为流行的原因及规律。对周杰伦个人形象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的内容进行客观分析,以期全面、客观的看待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

雷作安[8](2019)在《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的概念及审美文化内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民谣音乐开始浮出水面,并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成为当代音乐的一种重要类型。但为什么称为“民谣”音乐?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算“民谣音乐”?以及当代民谣音乐相较于其他音乐类型的区别性特征是什么?这些仍是我们在面对“民谣音乐”时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进行较为详尽地梳理和较为深入的阐释,有利于我们明确民谣音乐的概念,并进一步揭示和把握其所具有的审美文化内涵。“民谣”在我国是一个古已有之的传统概念,作为词根的“谣”在文献记载中常常与“歌”相混淆,这就使我们对“民歌”、“民谣”,传统民俗学意义上的“民谣”与民谣音乐中的“民谣”这几个概念产生了认识上的困惑。实际上,“歌”与“谣”在古代的所指不尽相同,民谣音乐中的“民谣”,是指内在的具有“谣”的民间性、人文性、时代性、地域性等属性的一些现代歌曲。而西方传统民谣“ballad”作为一种“抒情的叙事短歌的专称”,其所代表的欧陆民间音乐传统,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乡村音乐和美国民谣的发展,使“民谣音乐”这一在文化工业催生下的现代流行音乐类型,始终与普通民众及其情感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承载着其它音乐类型所不具有或匮乏的人文精神和批判性内容。我们现在所说的当代民谣音乐,主要是指植根于我国民间歌谣传统,受欧美民谣、乡村音乐、台湾民歌音乐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影响,最初在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产生,曲调简单、自然,以叙述性口吻和吉他弹唱为主要演唱形式,旋律兼容了传统和现代的声学乐器和声效,注重民间歌谣资源的利用、歌曲的人文内涵和歌词的文学性,拒绝过度商业化,带有鲜明的平民文化色彩和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以独立厂牌和新媒介为主要运作、传播和推广的平台,而不断发展、丰富至今的一种流行音乐类型。当代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当代民谣音乐在“自我”的焦虑中,对民间或民族身份的认同。这不仅表现为当代民谣音乐创作者的“草根”身份,讲述普通人情感、生活体验的歌词内容;更集中地表现为处于普遍的时代焦虑之中,当代民谣音乐人对自我身份的表达和存在价值的确认,以及其对民族艺术、文化身份的建构和认同。二是当代民谣音乐通过精神家园的建构和诗意空间的营造,所体现出的对自由的向往。这一方面体现为当代民谣音乐在多元主题中,对美好理想的寄托;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当代民谣音乐通过“诗化”的音乐文本,创设了某种情感的想象空间,给听众以充分的自由,打破了他们自身情感的牢笼,使其情感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三是以“真实”为核心,当代民谣音乐对现实生活的记录、反思和批判的表述。这不仅体现为当代民谣音乐人通过个体经验的表述,对自我真实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的记录和反思;也表现为他们怀着浓郁的人文关怀,介入现实,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揭露和批判。总之,尽管当代民谣音乐内部,无论音乐形态还是审美风格都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但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文化内涵却是当代民谣音乐内在的精神理路和同质的品格。正是这种被大家所共同认定、接受,并一以贯之的文化品质,使当代民谣音乐的创作者、歌者聚集在“民谣音乐”的大旗下,用方兴未艾的民谣音乐在确认自身身份、价值的同时,深深走入了广大听众的内心世界。

王馨梓[9](2019)在《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摇滚乐队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其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170余支摇滚乐队,创作超过200首音乐作品,是山西青年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音乐前沿发展在山西地区的现实存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却未得到专业音乐研究领域的重视。故笔者在论文引言中先将“摇滚乐”及“摇滚乐队”进行界定,以求明晰论文所涉及的山西摇滚乐队范畴。正文部分笔者着眼于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以中国摇滚乐发展为时代背景梳理其发展脉络,并从审美角度出发对其部分音乐作品进行音乐本体研究,最后针对其发展现状提出笔者的一些思考。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山西摇滚乐队概述。主要从山西摇滚乐队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对其发展历程及地域分布进行阐述。并将山西摇滚乐队依据社会属性划分为校园乐队和社会乐队,依据音乐属性划分为金属风格、朋克风格和摇滚风格乐队。第二章为山西摇滚乐队的音乐语言。主要从摇滚乐这一音乐形式区别于严肃音乐的特殊性出发,结合传统音乐本体分析,使用从音色渲染、歌词渲染以及现场氛围的营造的方法对其音乐语言进行研究。第三章为笔者结合山西摇滚乐队现状对其发展的一些思考。笔者认为山西摇滚乐队在外部形势与内部形势两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并据此提出笔者对山西摇滚乐队今后发展方向的思考。本文的结论为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历程与中国摇滚乐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并且笔者认为如今山西摇滚乐队的音乐作品在音色渲染、歌词渲染及现场氛围的营造上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仍有很大上升空间。

冯玲[10](2019)在《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音乐在传播中的视觉呈现为研究对象,采用跨学科的研究视野,通过外部背景和内部文本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透视视觉文化语境中音乐传播的审美表征及权力运作,并就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本论文的主旨,是在视觉文化的语境中,从影像传播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当下的音乐艺术,也以各媒介中的音乐视觉化传播现象为着眼点进行图像和影像文本研究。本论文的基本观点是:音乐的视觉化研究是双向的,研究者既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研究当代音乐传播,也可从当代音乐的角度来研究视觉艺术,并在二者的互动中求得对视觉文化和当代音乐传播的深度阐释。在这个双向过程中,批评实践是二者互动的关键。本论文的结构依主题而设置。第一章“艺术与技术:音乐传播中的视听互动演变及形态”阐述视觉文化背景及相关概念的一般理论,注重“视”和“听”在音乐艺术发展中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第二章“文本与想象:基于静态图像与符号设计的音乐视觉传达”将从符号学的视角观察唱片封面设计和音乐表演中歌手的形象意蕴,梳理视觉化在静态音乐传达中的意义;第三章“观看与聆听:动态影像艺术中的音乐表达及视听特征”,将以动态的音乐视觉文本进行个案剖析,主要探讨MV中的影像和音乐的视听结合特征以及多媒体技术中现场音乐表演中的视觉呈现价值。第四章“合谋与斗争:音乐视觉传播中‘看’的表征及权力运作”,从音乐影像“快感”传播的角度切入,旨在剖析音乐视觉传播中“看”的权力运作,透视音乐快感传播的内在权力机制。第四章“批评与探究: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对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进行批评,对审美中视听生态的良性循环进行探究。

二、2003年12张吉他专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12张吉他专辑(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新民谣音乐概念梳理及文化研究视阈
    第一节 民谣概念的中西历史钩沉
        一、英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二、汉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的概念辨析
        一、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现象概述
        二、新民谣音乐的界定
        三、新民谣音乐的破旧立“新”
        四、新民谣音乐与流行音乐
        五、新民谣音乐与摇滚乐
    第三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研究视阈
        一、文化中的新民谣音乐
        二、公共领域中的审美现代性
        三、大众文化的赋魅与桎梏
        四、消费社会中的新实用主义美学
        五、繁盛时代中声音的政治经济学
        六、文本盗猎者与粉丝批评家
第二章 新民谣音乐的时空流脉
    第一节 鸿蒙初辟: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
        一、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启蒙
        二、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创作
        三、鲍勃·迪伦民谣音乐中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落地生根:台湾现代民歌运动
        一、唱自己的歌:启蒙与寻根
        二、罗大佑:用音乐介入社会
    第三节 穿越海峡:大陆校园民谣
        一、白衣胜雪中的伤感调性
        二、衰落与边缘化的艰难前行
第三章 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
    第一节 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
        一、文化批判类
        二、审美救赎类
        三、大地寻根类
        四、城市游吟类
        五、身体迷恋类
        六、纯乐翻唱类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一:文化批判力
        一、以精英文化立场介入社会生活
        二、在民间叙事中审视人性的善恶
    第三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二:审美的独立与救赎
        一、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规范
        二、以生命之气对抗现代性的迷失
    第四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三:演唱中的文化性
        一、唯美:自由与自在中的自我疗愈
        二、粗粝:挣扎与抵抗中的生命质感
第四章 新民谣音乐创作群文化身份分析
    第一节 文化批判实践中的社会观察员
        一、周云蓬:悲鸣中的抗议者
        二、万晓利:人性寓言故事的讽喻者
        三、刘东明:无能与无奈下沉重的叹息者
    第二节 撞击与转型中的民间音乐重构者
        一、杨一:中国的伍迪?格思里
        二、洪启:新疆当代的传歌人
        三、五条人乐队:方言民谣的集大成者
    第三节 民谣声音符号的生产者
        一、小河:文学脱冕的音乐抽象化实现者
        二、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空我的避世者
第五章 新民谣音乐接受群文化心理解读
    第一节 电子传播中的“参与文化”
        一、参与和抗拒的意义生产
        二、“网愈云”与“网抑云”的人格重塑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中的审美幻境
        一、爱情空壳化的新伦理焦虑
        二、性别凝视中的窥淫欲
    第三节 价值失范下的文化自觉
        一、理想主义的激情剩余
        二、傻乐主义的自觉抵制
        三、唯美主义的政治美学
第六章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传媒景观中的文化浸染
        一、综艺炮制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
        二、《经典咏流传》与诗性复归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建构文化的护城河
        一、反商业化:从娱乐上升到审美
        二、平衡艺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三、以精英文化匡正大众文化的方向
    第三节 在文化的撞击中攫取自我认同
        一、激活流行音乐创作的边缘活力
        二、新民谣歌唱美学:去声乐化的破坏力
        三、消费中心论语境下的文化再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对话民谣音乐人周云蓬
附录二 :新民谣唱作人专辑年表(仅限本文)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城市民谣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目的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
        (一)文化背景文献
        (二)音乐本体文献
        二丶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民谣概述
    第一节 民谣的界定
    第二节 中国民谣的产生
    第三节 中国民谣的分类
        一、校园民谣的发展
        (一)发展初期
        (二)发展巅峰期
        (三)发展衰落期
        二、城市民谣的产生与发展
        (一)城市民谣的开端
        (二)城市民谣的兴起
第二章 中国城市民谣
    第一节 发展初期(1992--2000)
    第二节 发展瓶颈(2000--2010)
    第三节 发展鼎盛(2010--2019)
第三章 不同时期城市民谣代表作品分析
    第一节 《一封家书》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背景
        三、谱例分析
        四、演唱分析
    第二节 《北京的冬天》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背景
        三、谱例分析
        四、演唱分析
    第三节 《成都》
        一、作者介绍
        二、创作背景
        三、谱例分析
        四、演唱分析
第四章 三首作品的对比与研究
    一、歌词对比分析
    二、曲式结构与旋律对比
    三、演唱风格对比
    四、器乐对比
    五、不同时期审美要求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都市“游牧” ——图瓦当代音乐组合“恒哈图”乐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恒哈图之源
    第一节 自然之源
        一、地理环境
        二、族源历史
    第二节 文化之源
        一、多信仰体系
        二、多方式生活
    第三节 音乐之源
        一、图瓦的音色认知
        二、图瓦的声音模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邂逅恒哈图
    第一节 恒哈图成长之路
        一、前身与起源
        二、成员变化及个人经历
    第二节 恒哈图之乐器
        一、图瓦传统乐器
        二、西方弹拨乐器
    第三节 恒哈图之呼麦
        一、起源之争
        二、风格与分类
        三、学习与技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恒哈图的“游牧”世界
    第一节 “游牧”之迹
        一、从美国到世界
        二、从小酒馆到大剧院
    第二节 “游牧”之音
        一、声音名片
        二、演出曲目之变
    第三节 “游牧”之根
        一、歌词中的韵律
        二、歌曲中的“世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音乐多元化背景下的恒哈图乐队
    第一节 音乐样式多元化
        一、多种音乐样式相融
        二、单一音乐样式的加入
    第二节 音乐传播方式多元化
        一、自然传播
        二、技术传播
    第三节 音乐活动多元化
        一、音乐交流会
        二、大师班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蒙古族长调民歌舞台化演唱研究 ——以宝音德力格尔、阿拉坦其其格、其其格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
    (二)研究概况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舞台化演唱历史溯源
    (一)前三十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文革期”
        1.长调民歌舞台化的里程碑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
        2.长调民歌舞台化探索与断裂阶段(“文革”期)
    (二)后四十年:前二十年改革开放初期+后二十年“非遗”时期
        1.长调民歌舞台化的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
        2.长调民歌舞台化非遗化阶段(“非遗”时期)
    本章小结
二、长调民歌舞台化的缔造者:宝音德力格尔
    (一)宝音德力格尔的学艺经历
    (二)宝音德力格尔的动人故事
    (三)宝音德力格尔的长调民歌舞台化之路
    (四)长调弟子朋友们口中的宝音德力格尔及长调民歌
    本章小结
三、长调民歌舞台化的实践者:阿拉坦其其格
    (一)阿拉坦其其格的学艺经历
    (二)阿拉坦其其格长调“声乐化”之路
    (三)阿拉坦其其格长调教学与培训
    本章小结
四、长调民歌国际化舞台化传播者:其其格玛
    (一)其其格玛的学艺经历
    (二)其其格玛的舞台实践与教学实践—以两场音乐会为例
        1.“安达组合”高校巡演之内蒙古师范大学专场音乐会
        2.内蒙古艺术学院2016 级呼伦贝尔民歌传承班班级音乐会
    (三)其其格玛心目中的长调国际化舞台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采访图片
    附录2 唱片及节目单
    附录3 内蒙古现当代歌唱家人物编年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学术论文目录

(6)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宏观、个体与历史的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第一章 流行音乐编曲的概念界定与艺术特征
    第一节 流行音乐编曲的概念界定
        一、国内对流行音乐编曲的认知误区
        二、流行音乐编曲概念的来源
        三、流行音乐编曲的价值内涵
        (一)早期作为流行音乐“加工工序”的流行音乐编曲
        (二)当下作为艺术创作步骤的流行音乐编曲
        四、流行音乐编曲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流行音乐编曲的艺术特征
        一、流行音乐编曲是具备创造性与独创性的创作行为
        二、流行音乐编曲是极具复杂性的创作步骤
第二章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初步探索(1978-1985)
        一、从搁浅到复苏的中国流行音乐
        二、“分工创作”的开始
        三、“变质”的配器
    第二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发展阶段(1985-2000)
        一、平行的“轨道”:广州流行音乐与“扒带”
        二、流行音乐逐步得到认可趋势下的编曲
        三、市场化浪潮掀起,编曲成为行业惯例
第三章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职业发展问题
    第一节 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宏观行业问题
        一、行业宏观环境中的问题
        (一)编曲相关的法律制度尚待建设
        (二)编曲市场制度尚不完善,资源配置失衡
        (三)编曲人才与技能培训良莠不齐
        (四)编曲的社会感知度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行业微观环境中的问题
        (一)营销中介、集中交易平台的缺位
        (二)行业性组织、协会数量与影响力有限
        (三)来自人工智能作曲编曲的威胁
    第二节 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微观个体问题
        一、收入的问题
        (一)群体内收入结构失衡,收入差距较大
        (二)不稳定的收入周期
        (三)投入回报比的失衡
        (四)收入渠道的单一
        二、创作的问题
        (一)编曲创作能力不足,同质化编曲成趋势
        (二)硬件与软件购买成本居高不下
        (三)顾客、受众与艺术表达的“三重夹击”
        三、职业素养的问题
第四章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状况的SWOT分析
    第一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个体自身优势(S)
        一、创作能力的优势
        二、音乐素养的优势
    第二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个体自身劣势(W)
        一、同质化与套路化的僵化创作理念
        二、个人力量难以对抗巨大工作压力与激烈市场竞争
        三、职业身份认知、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意识的不足
    第三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宏观行业机会(O)
        一、宏观行业的政治机会
        二、宏观行业的经济机会
        三、宏观行业的社会文化机会
        四、宏观行业的技术机会
    第四节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的宏观行业威胁(T)
        一、宏观行业的政治、法律制度威胁
        二、宏观行业的经济威胁
        三、宏观行业的社会文化及教育的威胁
        四、宏观行业的技术威胁
第五章 我国流行音乐编曲职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流行音乐编曲宏观行业层面的建议
        一、完善并推进流行音乐编曲相关法律、政策的建设与制定
        二、推进流行音乐编曲市场制度、规范与要素的完善
        三、提升编曲人才与技能培训的整体水平
    第二节 流行音乐编曲个体自身层面的职业发展对策
        一、以团队作业的模式替代“单打独斗”
        二、夯实核心优势,认清“创作者”的身份
        三、积极借助互联网与新音乐类型的机会突围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致谢

(7)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周杰伦的影响力及其音乐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
    第一节 周杰伦的音乐成就
    第二节 周杰伦流行歌曲的影响力
        一、周杰伦在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地区的影响
        二、周杰伦在亚洲的影响
        三、周杰伦在欧美的影响
        四、周杰伦演唱会的市场号召力
    第三节 周杰伦流行歌曲中的青少年文化形象
        一、个性
        二、时尚
        三、阳光
        四、孝顺
第二章 周氏“中国风”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节 周杰伦、方文山开创的“中国风”歌曲
    第二节 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二、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
        三、周氏“中国风”歌曲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思维
    第三节 周氏“中国风”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
        二、文化自信
第三章 “周氏说唱”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节 “周氏说唱”概述
        一、“周氏说唱”
        二、“周氏说唱”的特点
        (一)独特的节奏规律
        (二)正面、积极的歌词内容
        (三)说唱与不同音乐元素的拼贴
        三、“周氏说唱”歌曲的多样化
        (一)中国化“说唱”
        (二)西方古典化“说唱”
        (三)乡村风“说唱”
        (四)个性化“说唱”
        (五)幽默化“说唱”
    第二节 “周氏说唱”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树立正面的说唱音乐形象
第四章 周氏励志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节 周杰伦的励志歌曲概述
        一、周氏励志歌曲
        二、周氏励志歌曲的特点
        (一)追逐梦想
        (二)解答人生困惑
    第二节 周氏励志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偶像影响
        二、精神激励
第五章 “周氏情歌”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节 “周氏情歌”概述
        一、“周氏情歌”
        二、“周氏情歌”的特点
        (一)单纯美好的校园恋情
        (二)理性的失恋观
    第二节 “周氏情歌”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珍惜爱情的美好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第六章 周杰伦其他流行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节 周杰伦反映社会现实的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题材多样的周氏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反战歌曲
        (二)环保歌曲
        (三)反家暴歌曲
        (四)反毒歌曲
        (五)揭示人性歌曲
        二、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第二节 异域风情的周氏歌曲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周杰伦世界音乐风格歌曲
        (一)美国西部的牛仔音乐文化
        (二)东欧音乐风情
        (三)古巴比伦文明
        (四)日本“忍者”文化
        (五)埃及文明
        二、尊重文化多样性,培养聆听世界音乐的耳朵
第七章 在争议中前行的周杰伦
    第一节 学界对周杰伦的批评
        一、字不正腔不圆,咬字不清——对专业演唱规范的挑战
        二、音乐个性鲜明,曲高和寡——对后学者的挑战
    第二节 周杰伦偶像形象对青少年造成的消极影响
        一、对青少年审美的消极影响
        二、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消极影响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的概念及审美文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本文思路
    第二节 研究现状回顾与分析
第一章 “民谣”概念辨析与音乐影响来源梳理
    第一节 中、西方传统“民谣”的概念
        一、中国古代“歌”、“谣”辨析
        二、英国传统民谣“Ballad”
    第二节 当代民谣音乐的主要影响源
        一、美国乡村音乐
        二、美国民谣音乐
        三、现代民歌运动
第二章 当代民谣音乐的命名源起及概念内涵
    第一节 当代民谣音乐命名的源起
    第二节 当代民谣音乐概念的内涵
第三章 当代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自我”的焦虑:民间或民族身份的认同
        一、草根身份与平民立场
        二、民族传统与文化认同
    第二节 对自由的向往:精神家园与诗意空间的建构
        一、多元主题:精神家园的建构
        二、民谣与诗:诗意空间的营造
    第三节 真实的诉求:记录、反思和批判的表述
        一、生活的记录:个体经验的表述
        二、批判的声音:时代关怀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摇滚乐的界定
    0.2 摇滚乐队的界定
    0.3 研究目的及意义
    0.4 国内外研究现状
    0.5 研究方法
    0.6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山西摇滚乐队综述
    1.1 山西摇滚乐队发展的时代背景
        1.1.1 中国摇滚乐的兴起(1986-1993)
        1.1.2 中国摇滚乐的繁盛与沉寂(1994-2004)
        1.1.3 中国摇滚乐的多元化发展(2005-至今)
    1.2 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形态
        1.2.1 山西摇滚乐队的地域形态
        1.2.2 山西摇滚乐队的历史形态
    1.3 山西摇滚乐队的分类形式
        1.3.1 校园乐队与社会乐队
        1.3.2 金属风格、朋克风格与摇滚风格
第二章 山西摇滚乐队的音乐语言
    2.1 音色渲染
        2.1.1 中国音乐元素渲染
        2.1.2 西方音乐元素渲染
    2.2 歌词渲染
        2.2.1 口号式的歌词渲染
        2.2.2 本土化的歌词渲染
    2.3 个性化音乐风格渲染
        2.3.1 朋克音乐风格的渲染
        2.3.2 金属音乐风格的渲染
        2.3.3 硬摇滚音乐风格的渲染
第三章 山西摇滚乐队的现状分析
    3.1 外部形势
        3.1.1 经济政治方面
        3.1.2 社会方面
    3.2 内部形势
        3.2.1 专业水平的不足
        3.2.2 本土特色的不足
        3.2.3 商业运作的不足
        3.2.4 开放力度的不足
        3.2.5 知名程度的不足
    3.3 现状思考
        3.3.1 提升专业音乐素养
        3.3.2 本土文化特色的优质结合
        3.3.3 商业化介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依据
        (一)关乎音乐本体属性的思考
        (二)对音乐传播学科外延的丰富
        (三)基于审美的动机和目的
    二、研究基础及背景
        (一)世界范围内视觉文化的兴起
        (二)音乐传播学科的发展
    三、文献综述及核心概念
        (一)研究现状陈述
        (二)研究对象的核心概念阐释
    四、研究框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及意义
第一章 艺术与技术:音乐传播中的视听互动演变及文本形态
    第一节 音乐在传播中的视听属性及承载媒介
        一、音乐的视听属性
        二、视听承载媒介形态变迁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科技推动下音乐和视觉艺术的互融演变
        一、音乐艺术和视觉艺术互融的理论基础
        二、听觉与视觉艺术互动融合的演变
        三、音乐视觉化传播呈现的形态
第二章 文本与想象:基于静态图像与符号设计的音乐视觉传达
    第一节 图像学及符号学在音乐平面视觉表现中的介入
        一、大象无形——音乐传播内蕴的图像学原理
        二、内有乾坤——从符号学的层面浅析音乐视觉传播问题
    第二节 “图”行天下:唱片专辑封面的图像意蕴解读
        一、“无声”胜“有声”:唱片封套设计的功能
        二、“看”得见的声音:唱片封面中视听创作的表现形式
        三、“异质同构”:唱片封面设计多层次价值体现
    第三节 “视”不可挡:歌手形象包装的视觉符号意义延伸
        一、符形之美——歌手形象包装的构成元素
        二、符音之义——歌手形象包装中的符号化手法运用
        三、符义之深——歌手形象的视觉符号意义延伸
第三章 观看与聆听:动态影像艺术中的音乐表达及视听特征
    第一节 动态影像艺术特征及发展阶段
        一、作为艺术的动态影像内涵
        二、动态影像艺术中音乐文本表现特征
    第二节 绘“声”绘“影”——MV录影艺术中的音乐创意形式呈现
        一、MV的三重身份属性
        二、MV的创意艺术特征
    第三节 “音”随“影”动——多媒体技术中现场音乐表演的视觉化呈现
        一、舞台音乐表演中多媒体技术的视觉化应用趋势
        二、多媒体“场域”中音乐的视觉化艺术体现及特征
        三、多媒体“场域”中音乐视觉表达的价值及意义
第四章 符号与快感:音乐视觉传播中的“看”的表征及权力运作
    第一节 凝视的快感:音乐与影像互动的“快感”传播探究
        一、快感”的内涵及研究发展
        二、音乐视听中“快感”的符号指意系统
        三、音乐视觉文本中“快感”传播的生产机制
    第二节 意义的阐释:视觉传播中音乐文本的快感表征
        一、身体阅读带来窥视的快感
        二、真人竞技带来的视觉狂欢
    第三节 隐性的力量:音乐视觉传播中的权力运作
        一、表演者、观众与舞台:全景敞式舞台中的权力三要素
        二、视觉权力运作中的音乐传播模式
        三、看待音乐视觉传播的两面性
第五章 批评与探究:音乐视觉化传播的审美价值偏移与生态建构
    第一节 影像的限度:视觉时代的音乐文化隐忧
        一、倾听的缺席:音乐鉴赏的退化及对想象力的侵占
        二、影像的霸权:空间对时间的征服
        三、商业的泡影:形象资本的经济掠夺
    第二节 价值重构:视觉背景下音乐传播的良性生态循环
        一、视觉文化中音乐传播的新维度
        二、语境转换中的审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2003年12张吉他专辑(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诗到歌:海子诗歌的音乐化考察[D]. 吴卓. 西南大学, 2021
  • [2]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D]. 董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城市民谣在中国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D]. 李明达.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都市“游牧” ——图瓦当代音乐组合“恒哈图”乐队研究[D]. 陈思尧.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5]蒙古族长调民歌舞台化演唱研究 ——以宝音德力格尔、阿拉坦其其格、其其格玛为例[D]. 魏秀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我国流行音乐编曲的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宏观、个体与历史的视野[D]. 王灏博. 上海音乐学院, 2020(01)
  • [7]周杰伦流行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D]. 李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的概念及审美文化内涵研究[D]. 雷作安. 山东大学, 2019(09)
  • [9]山西摇滚乐队的发展历程及现状[D]. 王馨梓. 山西大学, 2019(02)
  • [10]视觉文化时代的音乐“景观” ——流行音乐的视觉化传播与审美互动研究[D]. 冯玲.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2003年的12张吉他专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