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试管苗理化诱变及抗寒突变体筛选

茉莉试管苗理化诱变及抗寒突变体筛选

一、绿玉树试管苗物理化学诱变及其抗寒突变体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刘凤霞[1](2018)在《新疆库尔勒香梨多倍体诱导和抗寒突变体筛选》文中指出新疆库尔勒香梨(Pyrus sinkiangensis Yü)果皮薄、肉质细嫩、香味浓郁,是我国名特优梨品种。但库尔勒香梨果个较小,另外,近年冬季常遇低温冻害,造成了树体大面积死亡。因此,生产上急需在保证库尔勒香梨原有优良品质的前提下提高其抗寒性和果实大小。本研究以库尔勒香梨为材料,建立库尔勒香梨多倍体诱导体系和EMS诱变筛选库尔勒香梨抗寒突变体的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库尔勒香梨茎段增殖和多倍体诱导以库尔勒香梨茎段为材料,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浓度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对茎段增殖的影响。库尔勒香梨茎段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0.3 mg·L-11 IBA+1.4 mg·L-11 6-BA+30g·L-1蔗糖+7 g·L-1琼脂(pH=5.8),增殖系数为2.48。另外,以库尔勒香梨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和二甲基亚砜(DMSO)对库尔勒香梨多倍体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二甲基亚砜的方法,可以提高多倍体诱导率,0.2%秋水仙素+2%DMSO组合处理的多倍体诱导效率最高,诱导率为20.00%。2.适宜提取梨细胞核的解离液筛选和库尔勒香梨多倍体的鉴定以二倍体库尔勒香梨叶片为材料,用剪切法提取细胞核,综合分析General Purpose Buffer(GPB)、Woody Plant Buffer(WPB)、Otto’s Buffer(OTTO)、Galbraith’s Buffer(Galbraith’s)和改良猕猴桃解离液(HEPES)五种解离液制备的悬浮液细胞核形态特征、DNA相对含量和细胞核提取效率。结果表明,GPB和OTTO提取的细胞核悬浮液有较多碎片和杂质,以至于影响流式图峰值的形成,WPB、Galbraith’s和HEPES这三种解离液提取的细胞核悬浮液虽然在G0/G1期形成了呈正态分布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的DNA相对含量直方图,但是这三种解离液中只有WPB和Galbraith’s同时在G2/M期也形成了DNA峰;另外,从提取细胞核的效率上来看,Galbraith’s解离液提取细胞核的效率高于WPB解离液。本实验筛选Galbraith’s解离液为提取梨细胞核的适宜缓冲液。对筛选出的多倍体株系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多倍体的荧光吸收通道值(16000)是二倍体荧光吸收通道值(8000)的两倍,表明获得了四倍体库尔勒香梨。以二倍体和四倍体库尔勒香梨为材料,观察分析了形态特征等差异,相比二倍体库尔勒香梨,四倍体库尔勒香梨茎杆粗壮,节间较短。另外,细胞学分析显示,四倍体气孔比二倍体气孔更宽更长。同时也发现,四倍体的气孔密度(155个细胞·mm-2)是二倍体气孔密度(77.85个细胞·mm-2)的两倍。四倍体库尔勒香梨的叶片较厚于二倍体库尔勒香梨叶片。3.库尔勒香梨抗寒突变体诱导以库尔勒香梨茎段为材料,研究了EMS浓度与处理时间组合对茎段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诱变剂浓度的增加,茎段成活率均表现为下降趋势,经过半致死和临界致死浓度/时间的筛选,诱变剂处理茎段的最佳组合为0.72%-0.8%EMS处理3.0-3.8 h,或者0.48%-0.62%处理5 h。另外,用不同低温(4℃、0℃和-4℃)和EMS半致死浓度同时处理茎段后发现,-4℃处理的茎段均被冻死,而4℃和0℃低温处理的茎段均有新芽萌发。4.低温胁迫处理对再生植株抗寒指标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四倍体库尔勒香梨、抗寒突变体株系与二倍体库尔勒香梨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多倍体和抗寒株系的SOD、POD活性和Pro含量均高于二倍体。对照POD活性为0.27 U·g-1FW,多倍体poly-5株系的POD活性最高,是对照POD活性的4倍。另外,多倍体和抗寒突变体的MDA均显着低于对照。二倍体库尔勒香梨脯氨酸含量为16.14μg·g-1FW。多倍体poly-1株系的脯氨酸含量最高,是对照的7.6倍,poly-1株系的脯氨酸含量是122.56μg·g-1FW。

张红梅[2](2013)在《绿玉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提出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 L.)系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金虎尾目大戟科大戟属(光棍树属)植物,起源于东非热带国家。绿玉树在医药、园林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其乳汁富含萜类、甾醇类及碳氢化合物,是重要的能源植物。但绿玉树关于栽培、生理及遗传等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国内外只有少数几篇文章报道。本研究对采集于不同地点的46份绿玉树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和分子标记鉴定,合并相同种质,在此基础上对于鉴定出属于不同种质的材料,利用ISSR和SRAP两种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进行株型、生长速度、生根力、抗寒力和乳汁干物质含量及乳汁成分分析,最后对各种质进行综合评价,选择适于湛江种植的材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结合田间植株形态鉴定和393个位点的分子标记,对采集于不同地点的46份绿玉树材料进行种质资源鉴定,合并所有位点完全重复的材料,最终得到11个不同的绿玉树种质材料。2、绿玉树不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SRAP分析筛选出的20个ISSR引物和42对SRAP引物组合,分别研究不同绿玉树种质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绿玉树种质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其中ISSR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47~0.992,平均相对系数为0.698,遗传相似系数最低的是GDHZ-2和YN;SRAP标记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25~0.985,平均相对系数为0.735,亲缘关系最远的是GDHZ-1和YN;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两种标记在相似系数0.65附近均可以将11份材料分成3个类群,其聚类结果大体相同。3、不同绿玉树种质株型、生长速度、生根能力和抗寒能力差异绿玉树种质间的株型差异较明显,有紧凑型的,疏散型的,有藤条状的,还有簇生的;不同绿玉树种质间生长速度以GDHZ-1最快,20天侧芽生长长度为5.1cm,最慢的是GDHZ-2,仅为0.28cm。绿玉树种质间的扦插生根能力差异较大,生根率最高的为GDMS,达到100%;最低的为Zimbabwe-3,只有6.90%;GDHZ-1生根能力最强,平均根数达到6.6根,总根长最大,为28.96cm;生根能力最弱的是Zimbabwe-3,总根长仅为1.00cm。不同绿玉树种质的抗寒力,以GDMS最强,0℃处理84h后仍有73%枝条存活;抗寒能力最弱的是Zimbabwe-5和Zimbabwe-7,0℃处理84h后两种种质均不能成活。4、绿玉树种质间的乳汁干物质含量及成分差异GDMS不含白色乳汁,其乳汁干物质含量为0;出汁率和乳汁干物质含量最低的是GDHZ-1,分别为33.14%和2.47%;HN-1的乳汁干物质含量最高,达到4.36%。不同种质间乳汁的成分,除了GDHZ-1和GDHZ-2外,其余种质主要成分均为甾醇类物质9,19-Cyclolanost-24-en-3β-ol,(3.beta.)-,相对含量均高达50%,部分种质还含有超过10%的Lanosta-8,24-dien-3b-ol;GDHZ-1和GDHZ-2的乳汁主要成分则是三萜类化合物Urs-12-en-24-oic acid,3-oxo-, methyl ester和12-Oleanen-3-ylacetate,(3.alpha.)-,两者总相对含量超过75%。

刘凯[3](2012)在《拟南芥CBF1基因转化香蕉及其抗寒性研究》文中提出香蕉(Musa SPP.)是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也是世界上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我国华南地区,种植香蕉已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热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蕉对低温非常敏感,周期性的寒害给我国香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培育抗寒品种是解决香蕉寒害的重要途径。香蕉的主栽品种大多为三倍体,难以通过传统育种方式培育抗寒品种,而转基因技术为培育抗寒品种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拟南芥CBF1是COR(cold regulated)冷应答基因的转录激活因子,其发现为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该类转录因子能与下游COR基因启动子上的核心元件CRT/DRE特异结合,促进下游一系列基因的表达,激活植物体内的多种耐逆性机制,从而提高转基因植株耐低温、干早和高盐等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很多学者进行了拟南芥CBF1(AtCBF1)基因转化各种植物的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抗寒效果。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由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启动的AtCBF1基因到东莞大蕉(Musa spp.ABB group)和夫人指蕉(Musa spp.AA group)的胚性悬浮细胞(ECS)中,经体细胞再生途径,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并对转基因植株的抗寒性进行了检测。构建了转基因大蕉的SSH-cDNA文库,以筛选与抗寒性相关的内源基因。这些研究结果对香蕉的抗寒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AtCBFl基因cDNA全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从野生型拟南芥中扩增出目的基因的全序列,经比对与CBF1基因(NM118681)的同源性为100%。利用质粒PBI121及pCAMBIA1301构建其植物表达载体p1301-CBF1并转化农杆菌菌株EHA105,制备工程菌以转化香蕉。2.以大蕉(Musa spp.ABB group)和夫人指蕉(Musa spp.AA group)的未成熟雄花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对胚性愈伤组织进行液体培养成功地诱导出了这两个品种的ECSs。然后,建立了ECSs途径的再生体系。3.利用农杆菌EHA105介导大蕉(Musa spp.ABB group)和夫人指蕉(Musa spp.AA group)的ECSs,侵染和共培养之后,在含有5mg/L潮霉素(Hyg)和400mg/L头孢菌素(Cef)的MS培养基中进行体胚筛选和萌发。萌发的抗性胚生根后,获得的抗性植株。4.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扩增检测,获得了大蕉6个转基因株系,共53株,10个株系的转基因夫人指蕉,共102株,证明了AtCBF1基因已整合至香蕉的基因组内。形态学观察发现,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植株均表现出矮化、叶片增厚及叶色深绿等表型。5.利用RT-PCR和qRT-PCR对外源基因AtCBF1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验证了AtCBF1基因在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中均获得了表达,同时qRT-PCR的结果表明,AtCBF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各转基因株系中存在差异。6.在7℃低温下处理5天,对2个转基因大蕉株系(T1和T3)和2个转基因夫人指蕉株系(L1和L4)进行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的离子渗漏率、丙二醛(MDA)含量均要低于对照植株;而转基因大蕉的SOD活性高于对照植株,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在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中均高于对照植株。7.各20株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置于4℃低温分别处理5天和3天后,观察其冷害症状。转基因大蕉没有出现冷害症状,而对照已出现了萎焉脱水症状,但均没有发现冷害致死现象。转基因夫人指蕉低温处理后叶片稍微卷曲,但没有表现出冷害症状,而对照植株出现严重脱水,25℃恢复生长3天后,高达90%对照植株死亡,而转基因植株无死亡的现象。这些结果直观显示,过量表达AtCBF1基因的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的抗寒性均获得了提高。8.本研究构建了转基因大蕉的SSH-cDNA文库,从文库中筛选到了Clp基因和乌头酸水合酶基因,这两个基因均与抗逆性有关。利用qRT-PCR对Clp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发现,Clp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内表现上调。因此推测,AtCBF1蛋白可能调控了内源基因Clp和乌头酸水合酶基因等的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植株的抗寒性,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罗雷[4](2011)在《化学诱导番茄耐低温突变体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低温种子发芽指数和苗期冷害指数筛选番茄耐低温材料,建立高效、高频、省时的再生体系,确定化学诱变剂处理番茄愈伤组织的半致死剂量,最后通过低温胁迫,获得了再生植株。为利用化学诱变剂离体诱导番茄耐低温突变体奠定了方法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番茄耐低温材料的鉴定和筛选番茄种子萌发期和苗期的低温鉴定指标分别是15℃条件种子发芽指数和低温处理后的抗冷指数。以79份番茄材料做15℃条件种子发芽指数,最高的是2.9,最低的为0,根据发芽指数筛选出耐低温能力差异性较大的番茄材料9个,然后进行低温(2士2℃)处理48h后测定番茄苗期抗冷指数,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其抗冷指数存在极显着差异,其中抗冷指数指数最大为2.66,最小的是1.54。根据苗期的抗冷指数,筛选出耐低温能力强的番茄品种FTI1115A。2.番茄耐低温材料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以筛选出的耐低温番茄FTI1115A为材料,以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通过6-BA、IAA 9个不同激素组合处理,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设定了4个浓度水平诱导不定根的形成,建立其高效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和不定芽的分化有极显着差异性,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3.0mgL-1 6-BA+0.2 mgL-1IAA,诱导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2.0mgL-16-BA +0.1mgL-1IAA,最适宜生根培养基为MS+IAA0.2mgL-1。3.番茄耐低温材料化学诱变剂半致死浓度的确定以番茄品种(FTI1115A)的愈伤组织为材料,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甲基磺酸乙酯(EMS)和叠氮化钠(NaN3)处理不同时间,一共有44个处理组合,根据愈伤组织存活率,确定这两种化学诱变剂处理番茄愈伤组织的半致死浓度和适宜的处理时间,为化学诱变剂诱导番茄突变体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在相同化学诱变剂浓度处理下,愈伤组织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存活的比率降低;在同一处理时间下,愈伤组织随着化学诱变剂浓度增加存活的比率降低。EMS处理番茄品种(FTI1115A)愈伤组织的半致死浓度为0.2%,处理时间为20-40min;NaN3处理的半致死浓度为3.0mmol/L,处理时间为40-60min。4、番茄耐低温材料的化学诱变采用以上筛选出的诱变剂处理浓度和时间,对番茄愈伤组织进行浸泡处理,诱变处理后的愈伤组织转到继代固体培养基(MS+3.0 mg·L-16-BA +0.2 mg·L-1 IAA)上,低温(10℃)培养48h,移到常温下挑选存活下来的愈伤组织进行分化培养并诱导植株的再生。其中芽分化培养基为MS+2.0 mg L-1 6-BA +0.1 mg·L-1IAA,生根培养基为MS+0.1mg·L-1IAA。对愈伤组织、分化的不定芽数等进行统计和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化学诱变剂使芽分化时间和不定根的分化时间变长,再生频率降低,再生植株的形态也有变化,具体表现为叶皱缩,变细,黄化,分枝增多,生长缓慢或停滞等。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低温处理后获得诱变再生植株3棵,通过叠氮化钠(NaN3)低温处理后获得诱变再生植株8棵。

刘召亮[5](2011)在《能源植物绿玉树快速繁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玉树是一种多用途的植物,也是潜力巨大的能源植物之一,具有非常大的开发价值。而种苗快速繁殖,是绿玉树开发的前提。本试验研究了绿玉树组织培养繁殖和扦插繁殖两种繁殖方式,得到了以下结论:1.组织培养繁殖:采外植体的最佳时间为11月份的晴天的午后14:00-15:00;最佳部位为当年生茎段腋芽;最佳消毒处理为用无菌水稀释200倍的消佳净溶液冲洗1 min,再用75%酒精处理30s后,用0.1%的HgC12处理10 min,加一滴吐温-80。这时,污染率和死亡率较低,存活率为86.67% ,外植体损伤小,萌发较快。诱导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为MS+NAA 0.1+6-6-BA 0.4+2,4D 0.1。萌芽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 0.02+6-BA 1,24d后萌芽率可达89.7%;增殖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 0.02+6-BA 0.6+AD 3,这时,试管苗生长较快,有效芽多,增殖倍数平均可高达5.7;生根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 0.4+IBA 0.4 ,这时,试管苗主根多而长,且须根较多,移栽成活率达80%。2.扦插繁殖:以长约20cm的绿玉树枝条为试验材料,采用正交试验L9 (34)研究扦插密度、复合肥用量、复合激素浓度三因素对株高增长率、主茎直径增长率、主茎表面积增长率、主茎体积增长率等形态指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单株重增长率、总鲜重(含根系)、地上部分鲜重、分枝鲜重等进行比较,筛选出繁殖速度较快的处理组合(A3B2C1),即扦插密度250000株/ha,复合肥用量300 kg/ha,复合激素浓度1.5 mg/L。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肥用量300 kg/ha和复合激素1.5 mg/L已分别是两因素各水平的顶点。但扦插密度在250000株/ha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繁殖速度。3.嫩枝生根诱导:分别用250 mg/L、500 mg/L的NAA和IBA浸泡短嫩枝(4-5 cm)和长嫩枝(6-7 cm)的形态学末端5 min,扦插后覆盖薄膜,30 d后计数生根率。实验结果表明:6-7 cm长的枝条经浓度为500 mg/L的IBA浸泡5 min,生根效果最好,生长较快。4-5 cm的短的枝条更依赖于生长激素诱导,在500 mg/L的IBA浸泡5 min,诱导生根率最高可达90%;同样条件下,500 mg/L的NAA浸泡5 min,生根率较低。4.绿玉树专用肥促进生长的效果:施用绿玉树专用肥和绿玉树专用液体肥,可明显促进绿玉树生长,效果优于单施复合肥、尿素、钙镁磷肥、氯化钾等,且减小分枝与主茎夹角13.4°-15.5°,株型紧凑,可适当增加扦插密度,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提高生物产量。5.目前条件下,绿玉树的组织培养繁殖技术仍不太成熟,虽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生产再生苗,并移栽成功。但绿玉树试管苗生长缓慢,繁殖周期太长,且直接移栽试管苗成活率不高,工厂化生产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扦插繁殖技术较成熟,因扦插材料较大,生长起点高,生长快,加之施用我们自行开发的绿玉树专用肥及专用液体肥,不仅可明显促进株高生长和顶芽分化,还能减小分枝与主茎间夹角,使株型紧凑,可增加扦插密度,提高生物产量和繁殖速度,也为进一步优化扦插繁殖方案打下基础。

崔广荣,张子学,张从宇,胡能兵,隋益虎,李杰勤[6](2011)在《文心兰EMS离体诱变及再生苗RAPD检测》文中指出采用3种浓度的EMS对离体培养的文心兰类原球茎薄切片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研究。发现EMS使部分薄切片褐化死亡,再生类原球茎的生长受到抑制,再生苗数量减少;EMS的伤害作用随诱变剂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但对试管苗的生长影响并不大。采用10条RAPD引物进行的PCR检测结果表明,经EMS处理的再生苗DNA序列发生变异,表现出RAPD图谱带型的多态性。不过,EMS浓度提高到0.4%后,多态率的升高不明显,EMS合适的诱变剂量为0.4%浓度,处理时间为2~4 d。

何丽斯[7](2010)在《茉莉(Jasminum sambac L.)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离体快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用单、双瓣茉莉2年生扦插苗为材料进行低温处理,探讨茉莉在模拟降温和自然降温过程中多个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规律,旨在探讨茉莉对低温胁迫的抗性机制;应用外源物质对茉莉叶片进行预处理,研究水杨酸(SA)和脱落酸(ABA)对茉莉耐寒性的调控效果及机制;克隆与脯氨酸合成相关的△-1-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基因(P5CS),并通过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在低温胁迫条件下该基因的表达、脯氨酸含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以带芽茎段为材料,优化茉莉的离体快繁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2年生单、双瓣茉莉扦插苗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的方法,初步研究不同温度梯度和低温处理时间对茉莉植株多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低温对单、双瓣茉莉的影响逐渐加剧;3℃低温胁迫8d后,茉莉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最大。随着温度的降低,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活性逐渐升高;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则逐渐下降;其他指标则在不同处理时间后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单瓣茉莉叶片SOD活性在各温度处理2d和8d的情况下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而双瓣SOD活性则持续增加,且比单瓣的SOD活性强。双瓣茉莉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在各温度处理2d和4d时随温度降低并无显着变化,而在各温度处理8d的情况下则呈显着增加的趋势。综合分析发现,双瓣茉莉的耐寒能力强于单瓣茉莉。2.以单、双瓣茉莉2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分析其在2009年南京地区秋冬自然降温过程中多个抗寒生理指标的特性,并比较单、双瓣茉莉间抗寒能力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降温条件下,单、双瓣茉莉的相对电导率、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均显着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不同抗氧化酶活性表现出的趋势并不一致,根系活力呈下降趋势。综合多个生理指标分析得出:在本实验多次降温过程中双瓣茉莉的耐寒能力略强于单瓣茉莉,其中双瓣茉莉抗氧化酶活性表现最为突出。3.用50、100、175、250mg·L-1的SA水溶液预处理单、双瓣茉莉幼苗,并经6℃低温胁迫处理3d后,综合比较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SOD酶活性等多项指标可以得出,喷施50mg·L-1的SA对单、双瓣茉莉缓解低温胁迫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用0.5、5、10、20mg·L-1的ABA水溶液预处理单、双瓣茉莉叶片,并经6℃低温胁迫处理3d后,综合比较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OD酶活性等多项指标可以得出,喷施5mg·L-1的ABA对单、双瓣茉莉缓解低温胁迫均起到较好的效果。4.利用同源克隆的方法,从双瓣茉莉叶片中克隆得了脯氨酸合成路径中的关键酶基因(P5CS)片段。该基因片段大小为1205bp,编码401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片段与蜡烛果、猕猴桃、烟草、番茄P5CS基因片段同源性达到75%以上。运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该基因在低温胁迫不同时间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3℃低温胁迫下,P5CS基因的表达量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高峰期是胁迫第4d,而脯氨酸含量的高峰期则为低温胁迫第6d,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同时,P5CS基因的转录水平到达高峰期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与脯氨酸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这表明脯氨酸含量的增加可能与P5CS基因表达的增加存在正相关,但是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明确。5.以8年生双瓣茉莉为材料,系统研究茉莉茎段快繁体系中多个影响因素,包括消毒处理和基本培养基对外植体启动培养的影响、腋芽增殖培养的最佳配方、最佳丛生芽诱导配方以及生根诱导配方等。主要结果如下:(1)外植体采摘最佳时间为4-9月份(避开梅雨季节)。以当年生半木质化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最佳消毒处理方法是先75%酒精60s,再用0.1%HgCl2消毒52min,无菌水冲洗3次。腋芽萌发的最佳基本培养基为WPM基本培养基。(2)在WPM基本培养基中,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进行单因素或多因素综合试验,发现腋芽最佳伸长生长配方:WPM+2mg·L-1IBA+0.5mg·L-16-BA+0.7mg·L-1GA3。在WPM培养基中添加1mg·L-1ZT和0.5mg·L-1IBA能有效诱导丛生芽,最多可达每茎段诱导11个丛生芽。(3)在组培苗生根方面,本试验发现在无菌条件下,通过将芽苗浸泡在已过滤灭菌的450mg·L-1NAA溶液里10min,然后接种到1/2WPM培养基中进行生根诱导效果最好,生根率可达86.4%,且根系健壮,通过炼苗移栽组培苗成活率78%。

崔广荣,张子学,张从宇,胡能兵,隋益虎,李杰勤[8](2010)在《蝴蝶兰EMS离体化学诱变及再生植株RAPD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EMS对离体培养的蝴蝶兰类原球茎薄切片进行化学诱变,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时间诱变处理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类原球茎再生及再生苗生长的影响,并对再生苗DNA进行了RAPD检测。结果表明,诱变剂EMS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产生重要影响,部分薄切片褐化死亡,再生类原球茎生长受到抑制,再生苗数量减少,表现出明显的伤害作用,这种伤害作用随诱变剂浓度的加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诱变剂EMS使部分再生苗畸变,叶片皱缩、变厚。并产生2株叶形、叶色突变体。部分再生苗表现出RAPD图谱带型的多态性,暗示DNA序列发生了一定的变异。EMS适合诱变剂量为浓度0.4%处理2 d~4 d。

崔广荣,张子学,张从宇,胡能兵,隋益虎,李杰勤[9](2010)在《蝴蝶兰NaN3离体化学诱变及再生植株RAPD检测》文中研究指明采用NaN3对离体培养的蝴蝶兰类原球茎薄切片进行诱变处理,研究不同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的影响,并对再生苗DNA进行了RAPD检测。结果表明,NaN3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产生重要影响,部分薄切片白化或褐化死亡,再生类原球茎生长受到抑制,再生苗数量减少,部分再生苗畸变,叶片皱缩、变厚。10条RAPD引物的PCR检测发现,再生苗DNA序列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产生RAPD图谱带型多态性。根据以上结果认为,本体系合适的NaN3诱变剂量为6mmol/L,处理2d。

崔广荣[10](2009)在《蝴蝶兰、文心兰离体培养及其化学诱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建立蝴蝶兰、文心兰离体化学诱变技术体系为目的,着重探索了适合于蝴蝶兰、文心兰化学诱变的离体培养条件,建立和优化了蝴蝶兰、文心兰类原球茎液体增殖培养、类原球茎薄切片培养及蝴蝶兰叶片胚状体高效发生技术体系,并以离体培养技术体系为基础,分别建立了2种兰花秋水仙素、叠氮化钠、甲基磺酸乙酯离体化学诱变技术体系,获得了大量的蝴蝶兰、文心兰多倍体植株及EMS诱变产生的少量形态变易植株,并对多倍体植株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鉴定,对叠氮化钠、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再生植株进行了RAPD鉴定。1.蝴蝶兰、文心兰离体培养细胞分裂素6-BA对胚状体的诱导效果较Ad好,NAA与二者配合使用可提高胚状体的发生率,其最佳浓度组合为6-BA4.0mg/L+Ad2.0~4.0mg/L+NAA1.0~2.0mg/L。蔗糖20~40g/L+椰汁100~200ml/L有利于提高胚状体的发生频率。胚状体起源于叶片气孔附近的上表皮细胞或上表皮下方的叶肉组织细胞,为单细胞起源,其发育过程与一般植物胚状体发生发育特征相似,最终发育成为类原球茎。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及其配比对蝴蝶兰类原球茎增殖和生长影响较大6-BA2.0mg/L+Ad1.0mg/L+NAA0.5mg/L的激素浓度组合比较适合蝴蝶兰类原球茎增殖,蔗糖浓度对蝴蝶兰类原球茎增殖和生长影响较大,适合蝴蝶兰PLBs增殖的蔗糖浓度为20g/L,添加10-40%的新鲜椰汁对蝴蝶兰类原球茎增殖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类原球茎液体增殖培养的时间不宜超过4周,5周内连续培养增殖曲线呈倒“V”字形;液体增殖培养的类原球茎分化成苗的时间相对较晚。特定浓度的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组合使用是PLBs高频发生的关键;培养基中添加椰汁能有效提高PLBs的诱导频率,培养基中高浓度蔗糖降低文心兰PLBs发生频率,但对蝴蝶兰影响不大;各处理诱导的PLBs在生长状况上差异不明显。适合两种兰花类原球茎薄切片高频诱导PLBs的固体培养基是1/2MS+4.0mg/L6-BA+2.0mg/L Ad+1.0mg/L NAA+100~200ml/L椰汁+10-20g/L蔗糖+4.0g/L琼脂粉。不同浓度的外源激素及其配比对文心兰PLBs增殖生长影响较大6-BA0.5mg/L+Ad0.05mg/L+NAA0.05mg/L的激素组合比较适合文心兰PLBs增殖;蔗糖浓度对文心兰PLBs增殖的影响也较大,适合文心兰PLB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增殖的蔗糖浓度为7.5g/l;添加5%新鲜椰汁不仅对文心兰PLBs增殖有促进作用,而且能改善PLBs的质量;适合文心兰PLBs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0.5mg/L+Ad0.05mg/L+NAA0.05mg/L+5%椰汁+7.5g/L蔗糖。文心兰PLBs在5周内的增殖生长曲线呈倒“V”字形,第3周的增殖速度达最高峰,而固体培养基PLBs增殖速度较慢,生长曲线几乎成直线。液体增殖的PLBs分化成苗较固体培养增殖的PLBs差。2.蝴蝶兰离体化学诱变及其鉴定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蝴蝶兰类原球茎的生长状况均产生一定影响,类原球茎相对膨大,表面粗糙,呈暗绿色,浓度越大、处理时间越长,影响越明显;不同浓度秋水仙素诱变时间长短与类原球茎内部细胞结构发生变化的程度关系密切;秋水仙素处理后的类原球茎分化苗周期增长,成苗率降低;不同处理多倍体诱导频率不同,最高诱变率可达40.0%;多倍体在形态、细胞组织学上与二倍体差异明显,细胞核变大,染色体数目加倍。诱变剂NaN3、EMS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均产生重要影响,部分薄切片及其再生类原球茎白化或褐化死亡,再生类原球茎生长受到抑制,再生苗数量减少,表现出明显的伤害作用,这种伤害作用随诱变剂浓度的加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诱变剂NaN3和EMS均能使部分再生苗畸变,叶片皱缩、变厚。10条RAPD引物PCR检测表明,再生苗DNA序列发生了一定的变异,表现出RAPD图谱带型的多态性。NaN3适合诱变剂量为浓度3-6mmol/L处理2d,EMS合适的诱变剂量为浓度0.4%处理2-4d。3.文心兰离体化学诱变及其鉴定秋水仙素对文心兰离体薄切片类原球茎的形成及其再生苗产生较大影响,较高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较长时间时,形成类原球茎的薄切片比率及再生苗数减少明显,但多倍体形成的比率相对较高;多倍体苗叶片厚实、紧凑、植株较矮;叶片下表皮组织细胞、气孔结构与二倍体存在一定差异,细胞核明显较大,染色体加倍成功。诱变剂NaN3、EMS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均产生重要影响,部分薄切片褐化死亡,再生类原球茎生长受到抑制,再生苗数量减少,表现出明显的伤害作用,这种伤害作用随诱变剂浓度的加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NaN3抑制再生苗生长,试管苗普遍矮小,但EMS对试管苗的生长影响不大。10条RAPD引物PCR检测表明,再生苗DNA序列发生了一定的变异,表现出RAPD图谱带型的多态性,随着诱变剂浓度的加大和处理时间延长,多态性比例升高,但EMS在浓度达0.4%时,多态率升高不明显。NaN3适合诱变剂量为浓度6mmol/L处理2~4d,EMS合适的诱变剂量为浓度0.4%处理2~4d。

二、绿玉树试管苗物理化学诱变及其抗寒突变体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玉树试管苗物理化学诱变及其抗寒突变体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库尔勒香梨多倍体诱导和抗寒突变体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1.1 多倍体诱导
        1.1.2 多倍体鉴定
    1.2 抗寒突变体研究进展
        1.2.1 植物抗寒的机理研究
        1.2.2 抗寒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1.3 诱变剂在育种上的应用
        1.3.1 诱变育种的由来
        1.3.2 诱变剂在植物育种上的使用
    1.4 植物诱变效果检测
        1.4.1 形态学鉴定
        1.4.2 生理生化鉴定
        1.4.3 分子标记鉴定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库尔勒香梨外植体建立
        2.2.2 库尔勒香梨多倍体诱导试验
        2.2.3 库尔勒香梨抗寒突变体诱导试验
        2.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库尔勒香梨多倍体诱导实验
        3.1.1 不同浓度细胞分裂和生长素对茎段增殖的影响
        3.1.2 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库尔勒香梨多倍体诱导的影响
        3.1.3 形态学观察
        3.1.4 气孔观察
        3.1.5 叶片观察
        3.1.6 适合流式细胞仪分析的梨叶片细胞核提取缓冲液筛选
        3.1.7 流式细胞仪检测植株倍性
    3.2 库尔勒香梨抗寒突变体诱导试验
        3.2.1 不同浓度诱变剂对茎段成活率的影响
        3.2.2 处理时间对茎段成活率的影响
        3.2.3 不同低温处理对茎段成活率的影响
        3.2.4 不同株系膜脂过氧化的比较
        3.2.5 不同株系保护酶活性的比较
        3.2.6 不同株系脯氨酸含量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浓度细胞分裂和生长素对茎段增殖的影响
    4.2 适合流式细胞仪分析的梨叶片细胞核提取缓冲液筛选
    4.3 库尔勒香梨多倍体诱导
        4.3.1 库尔勒香梨多倍体诱导
        4.3.2 气孔和叶片形态学观察
        4.3.3 流式细胞仪检测植株倍性
    4.4 库尔勒香梨抗寒突变体生理指标分析
        4.4.1 诱变剂浓度和处理时间对茎段成活率的影响
        4.4.2 EMS诱变处理材料对不同温度的响应
        4.4.3 库尔勒香梨诱变植株生理指标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
致谢
作者简介

(2)绿玉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生物质能源研究现状
    1.2 绿玉树的研究进展
        1.2.1 绿玉树生物学性状及其分布
        1.2.2 绿玉树乳汁化学成分及其药用、能源价值
        1.2.3 绿玉树其它广泛用途
        1.2.4 绿玉树育种繁殖的研究现状
        1.2.5 国内绿玉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分子标记
        1.3.1 ISSR 分子标记
        1.3.2 SRAP 分子标记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收集
    2.2 方法
        2.2.1 形态鉴定
        2.2.2 分子标记鉴定
        2.2.3 ISSR 和 SRAP 遗传遗传多样性分析
        2.2.4 不同绿玉树种质的生长速度、株型调查
        2.2.5 不同绿玉树种质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6 扦插枝条生根力差异比较
        2.2.7 不同绿玉树材料的抗寒性比较
        2.2.8 不同绿玉树种质的乳汁含量及气相色谱-质谱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鉴定结果
    3.2 分子标记鉴定结果
    3.3 绿玉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 ISSR 和 SRAP 分析结果
        3.3.1 ISSR 多态性引物分析
        3.3.2 不同种质绿玉树材料的 ISSR 亲缘关系分析
        3.3.3 SRAP 多态性引物分析
        3.3.4 不同种质绿玉树材料的 SRAP 亲缘关系分析
    3.4 不同绿玉树种质侧芽生长速度、分枝夹角和分枝密度
    3.5 不同绿玉树种质叶绿素的含量差异
    3.6 不同绿玉树种质的生根差异
    3.7 不同绿玉树种质的抗寒力
    3.8 不同绿玉树种质乳汁的含量及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
        3.8.1 乳汁含量分析
        3.8.2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4 讨论
    4.1 形态和分子标记鉴定
    4.2 绿玉树遗传多样性的 ISSR 和 SRAP 研究
    4.3 绿玉树种质间的生长速度及其生根差异研究
    4.4 绿玉树种质间的抗寒性研究
    4.5 绿玉树种质间的乳汁含量及成分差异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拟南芥CBF1基因转化香蕉及其抗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的抗寒研究进展
        1.1 植物低温伤害的机制
        1.1.1 植物低温伤害的类型
        1.1.2 低温引起植物损伤的主要原因
        1.2 植物的抗寒生理生化研究
        1.2.1 低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2.2 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1.2.3 对原生质流动性的影响
        1.2.4 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2.5 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1.3 植物抗寒分子机理研究
        1.3.1 低温感应器
        1.3.2 植物的冷信号传导器
        1.3.3 转录的级联反应
        1.3.4 低温信号在抗寒和冷敏植物中的比较
        1.3.5 低温胁迫与其他非生物胁迫的交叉
        1.4 植物抗寒育种研究
        1.4.1 杂交育种
        1.4.2 诱变育种
        1.4.3 分子育种
    2 香蕉的转基因研究进展
        2.1 受体材料的选择
        2.2 转基因方法
        2.2.1 粒子轰击法
        2.2.2 农杆菌介导法
        2.2.3 电击法
        2.2.4 其他改进的方法
        2.3 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3 拟南芥CBF家族与植物抗冷冻性
        3.1 拟南芥CBF基因家族
        3.1.1 CBF基因的克隆
        3.1.2 CBF基因的结构特征
        3.1.3 CBF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特性
        3.1.4 CBF基因抗逆作用机制
        3.2 CBF转基因研究
        3.2.1 粮食作物
        3.2.2 经济作物和林木
        3.2.3 园艺植物
        3.2.4 草类植物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夫人指蕉和大蕉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及其植株再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1.2.2 愈伤组织的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选择和继代培养
        1.2.3 胚性悬浮诱导
        1.2.4 体细胞胚的诱导和成熟
        1.2.5 胚的萌发及生根
        1.2.6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胚性悬浮细胞的获得
        2.2 胚性悬浮细胞途径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拟南芥CBF1基因对香蕉的转化
    第一节 拟南芥CBF1基因对大蕉的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培养基配方
        1.3 ATCBF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1.3.1 ATCBF1基因的克隆
        1.3.2 植物表达载体P1301-CBF1的构建
        1.3.3 P1301-CBF1质粒转化农杆菌
        1.4 ATCBF1基因对大蕉的转化
        1.4.1 侵染和共培养
        1.4.2 抗性胚的筛选
        1.4.3 抗性胚萌发与植株再生
        1.5 转基因植株的验证
        1.5.1 GUS染色鉴定
        1.5.2 PCR鉴定
        1.5.3 RT-PCR鉴定
        1.5.4 QRT-PCR鉴定
        1.6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特征观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A7CBF1基因的克隆
        2.2 ATCBF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转ATCBF1基因大蕉植株的获得及GUS染色鉴定
        2.5 外源基因ATCBF1的表达分析
        2.5.1 RT-PCR的检测结果
        2.5.2 QRT-PCR的检测结果
        2.6 转基因大蕉的形态观测
        3 讨论
    第二节 拟南芥CBF1基因对夫人指蕉的转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ATCBF1基因的克隆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2.2 转基因植株的转化、筛选、再生和GUS染色
        2.3 PCR检测
        2.4 ATCBF1基因的表达分析
        2.4.1 RT-PCR检测
        2.4.2 定量RT-PCR检测
        2.5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观测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转ATCBF1基因香蕉的抗寒性检测
    第一节 转基因大蕉的抗寒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低温处理方法
        1.3 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1.3.1 离子渗漏率的测定
        1.3.2 丙二醛(MDA)的测定
        1.3.3 SOD酶活性测定
        1.3.4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1.3.5 可溶性糖的测定
        1.3.6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离子渗漏率的测定
        2.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总活性测定
        2.4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2.5 可容性多糖测定
        2.6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2.7 转基因大蕉植株的抗冷性检测
        3 讨论
    第二节 转基因夫人指蕉的抗寒性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低温处理方法
        1.3 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离子渗漏率的测定
        2.2 MDA的测定
        2.3 游离脯氨酸的测定
        2.4 可溶性糖的测定
        2.5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2.6 转基因夫人指蕉的抗冷性检测
        3 小结
第五章 转ATCBF1基因大蕉抗寒基因的克隆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总RNA抽提
        1.3 抑制性差减杂交
        1.3.1 第一链cDNA的合成
        1.3.2 双链cDNA(DS cDNA)的合成
        1.3.3 Ds cDNA RSAⅠ酶消化
        1.3.4 RASⅠ酶切产物的纯化
        1.3.5 接头连接
        1.3.6 消减杂交
        1.3.7 PCR扩增
        1.3.8 PCR产物纯化
        1.3.9 克隆转化
        1.3.10 阳性克隆测序
        1.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1.3.12 基因的表达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的提取
        2.2 Ds DNA的纯化
        2.3 Ds cDNA合成及其RSAⅠ酶切消化
        2.4 抑制性PCR扩增结果
        2.5 阳性克隆的检测
        2.6 序列对比结果
        2.7 CLP基因的表达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
下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化学诱导番茄耐低温突变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番茄耐低温研究进展
    1.3 番茄诱变育种进展
    1.4 诱变技术和离体培养相结合的应用
        1.4.1 离体培养技术与物理诱变结合
        1.4.2 离体培养技术与化学诱变相结合
        1.4.3 离体培养技术与理化诱变相结合
        1.4.4 生物诱变在耐低温突变体上的应用
    1.5 诱变材料和诱变浓度的选择
    1.6 番茄耐低温性鉴定
    1.7 耐低温突变体的鉴定与筛选
        1.7.1 形态学和细胞学方法
        1.7.2 生理生化方法
        1.7.3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1.8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番茄耐低温材料的鉴定和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番茄耐低温材料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激素组合对番茄下胚轴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
        3.2.2 不同激素组合对番茄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组合对番茄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3.2.4 再生植株培养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番茄耐低温材料化学诱变剂半致死浓度的确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浓度EMS 处理组合对番茄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NaN3 处理组合对番茄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番茄耐低温材料的化学诱变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番茄再生体系
附录2:化学诱变剂处理番茄再生的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能源植物绿玉树快速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绿玉树的研究进展
        1.1.1 能源现状及能源植物
        1.1.2 能源植物绿玉树
        1.1.3 绿玉树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
        1.1.4 绿玉树乳汁的化学成分及作用
        1.1.5 绿玉树的广泛用途
        1.1.6 绿玉树抗寒育种的研究现状
        1.1.7 绿玉树多倍体的研究进展
        1.1.8 绿玉树组织培养技术
        1.1.9 绿玉树扦插繁殖研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技术路线
2 绿玉树组织培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设备与试剂
        2.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1.4 外植体无菌材料的建立
        2.1.5 采样时间对污染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2.1.6 不同年龄外植体对萌芽率的影响
        2.1.7 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2.1.8 愈伤组织不定芽诱导
        2.1.9 继代增殖培养
        2.1.10 生根培养及移栽
        2.1.11 计算公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
        2.2.2 采样时间对污染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2.2.3 外植体年龄对萌芽率的影响
        2.2.4 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2.2.5 愈伤组织不定芽诱导
        2.2.6 初代培养
        2.2.7 继代增殖培养
        2.2.8 生根培养及移栽
        2.2.9 炼苗和移栽
    2.3 小结
        2.3.1 外植体无菌材料的建立
        2.3.2 外植体的选择
        2.3.3 培养基的选择
        2.3.4 生长调节剂在离体培养中的作用
        2.3.5 生长调节剂在诱导愈伤中的作用
        2.3.6 褐变及防止
        2.3.7 玻璃化及防止
        2.3.8 试管苗的移栽
3 扦插繁殖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苗圃扦插繁殖
        3.1.2 计算公式
        3.1.3 嫩枝扦插苗生根诱导
        3.1.4 绿玉树专用液体肥试验
        3.1.5 绿玉树专用肥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扦插密度、复合肥用量和复合激素浓度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3.2.3 扦插密度、复合肥用量和复合激素浓度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3.2.4 扦插密度、复合肥用量和复合激素浓度对产量的影响
        3.2.5 不同浓度的 NAA 与 IBA 对嫩枝生根的影响
        3.2.6 专用液体肥对绿玉树生长的影响
        3.2.7 绿玉树专用肥对绿玉树生长的影响
    3.3 小结
        3.3.1 扦插密度、复合肥用量和复合激素浓度对绿玉树生长速度的影响
        3.3.2 嫩枝扦插苗生根诱导
        3.3.3 专用液体肥
        3.3.4 专用肥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文心兰EMS离体诱变及再生苗RAPD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外植体和培养基
        1.1.2 化学试剂
        1.1.3 RAPD引物
        1.1.4 PCR反应试剂
    1.2 方法
        1.2.1 外植体处理和接种培养
        1.2.2 诱变剂配制
        1.2.3 诱变处理
        1.2.4 总DNA提取与电泳检测
        1.2.3诱变植株基因组RAPD筛选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EMS对类原球茎TCLs生长、PLBs形成和再生苗生长的影响
    2.2 EMS不同处理再生植株RAPD检测及分析
        2.2.1 文心兰RAPD引物筛选
        2.2.2 EMS不同处理再生植株DNA RAPD检测及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2 结论

(7)茉莉(Jasminum sambac L.)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离体快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抗寒机理研究进展
        1.1 植物抗寒性与细胞膜系统的关系
        1.2 植物抗寒性与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关系
        1.3 植物抗寒性与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变化的关系
        1.4 植物抗寒性与Ca~(2+)信号的关系
    2 植物抗寒基因研究进展
        2.1 抗寒功能基因
        2.2 抗寒调控基因
    3 提高植物抗寒能力的方法
        3.1 外源物质调控
        3.2 抗寒品种选育
    4 木本植物离体培养快繁体系的研究进展
        4.1 基因型对木本植物离体快繁的影响
        4.2 外植体对木本植物离体快繁的影响
        4.3 基本培养基对木本植物离体快繁的影响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木本植物离体快繁的影响
        4.5 光照条件对木本植物离体快繁的影响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模拟降温对茉莉生理指标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低温处理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4 抗寒性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胁迫对膜系统的影响
        2.2 低温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3 低温胁迫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4 低温胁迫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2.5 低温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6 抗寒性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自然降温对茉莉生理指标的影响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及培养方法
        1.2 气温变化情况
        1.3 生理指标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自然降温对膜系统的影响
        2.2 自然降温对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2.3 自然降温对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2.4 自然降温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外源物质对低温胁迫下茉莉生理代谢的调节作用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S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茉莉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ABA处理对低温胁迫下茉莉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2.3 两种外源物质对茉莉抗寒性影响的综合评价
    3 讨论
第五章 茉莉Δ~1-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P5CS)基因片段的克隆与低温表达分析
    摘要
    1 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菌株及质粒
        1.3 常用试剂
        1.4 试剂盒
    2 方法
        2.1 植物材料处理
        2.2 总RNA提取
        2.3 单链cDNA的合成
        2.4 P5CS基因片段的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2.5 半定量RT-PCR分析
        2.6 低温胁迫不同时间下叶片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2.7 引物设计及序列分析软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茉莉总RNA的提取
        3.2 目标片段的获取及分析
        3.3 半定量PCR反应条件优化
        3.4 低温胁迫不同时间对茉莉P5CS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低温胁迫不同时间后茉莉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第六章 茉莉离体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无菌材料的建立及启动培养
        1.3 增殖培养
        1.4 生根培养
        1.5 炼苗与移栽管理
        1.6 培养条件及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消毒处理和基本培养基对外植体启动培养的影响
        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对腋芽增殖培养的影响
        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浓度和处理对幼苗生根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图版Ⅰ
全文结论与讨论
    1. 茉莉对低温胁迫的响应过程
    2. 低温对茉莉生理指标的影响
    3. SA和ABA对茉莉耐寒性的调节作用
    4. Δ~1-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基因片段克隆与低温表达
    5. 茉莉离体快繁体系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蝴蝶兰NaN3离体化学诱变及再生植株RAPD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及培养基
    1.3 方法
        1.3.1 PLB诱变处理
        1.3.2 总DNA提取及电泳检测
        1.3.3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
        1.3.4 诱变植株基因组RAPD筛选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N3对类原球茎TCLs生长、PLBs形成和再生苗生长的影响
    2.2 NaN3不同处理再生苗DNA RAPD检测及分析
        2.2.1 3 mmol/L NaN3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2 6 mmol/L NaN3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3 12 mmol/L NaN3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10)蝴蝶兰、文心兰离体培养及其化学诱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蝴蝶兰、文心兰离体培养及其相关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
        1 蝴蝶兰离体培养及其相关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1.1 蝴蝶兰离体培养研究主要进展
        1.1.1 外植体选择
        1.1.1.1 成体植株外植体的选择
        1.1.1.2 试管苗外植体的选择
        1.1.2 体细胞胚胎发生和类原球茎诱导
        1.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1.4 培养方式与生物反应器研究
        1.2 蝴蝶兰组织培养褐化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褐变成分、生理因素与褐变的关系
        1.2.2 影响外植体褐变的主要因素
        1.2.3 褐变控制
        1.3 展望
        2 文心兰组织培养及相关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2.1 文心兰组培快繁研究主要进展
        2.1.1 类原球茎或丛芽诱导
        2.1.1.1 外植体
        2.1.1.2 基本培养基及其添加物
        2.1.1.3 植物生长调节剂
        2.1.1.4 培养方式
        2.1.1.5 其他
        2.1.2 试管苗增殖、试管苗生根与移栽
        2.2 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主要进展
        2.2.1 离体叶片体细胞胚胎直接发生
        2.2.2 愈伤组织体细胞胚胎发生
        3 蝴蝶兰、文心兰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3.1 观赏植物化学诱变育种的主要特点
        3.2 蝴蝶兰、文心兰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3.2.1 物理诱变
        3.2.2 化学诱变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二章 蝴蝶兰离体叶片体细胞胚胎发生及组织学观察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椰子
        1.1.3 主要试剂
        1.1.4 基本培养基
        1.2 方法
        1.2.1 椰子汁提取
        1.2.2 培养基配制
        1.2.3 外植体处理与接种培养
        1.2.4 石蜡切片制作及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2.1.1 6-BA和NAA及其组合的影响
        2.1.2 Ad和NAA其组合的影响
        2.1.3 6-BA、Ad和NAA组合的影响
        2.2 蔗糖浓度及椰汁对叶片胚状体诱导的影响
        2.3 胚状体发生发育的组织学观察
        2.4 类原球茎增殖及分化成苗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蝴蝶兰类原球茎液体增殖培养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主要试剂
        1.1.3 椰子汁
        1.1.4 基本培养基
        1.2 方法
        1.2.1 培养方式及基本培养基
        1.2.2 接种方法及称重
        1.2.3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浓度对蝴蝶兰PLB增殖及生长状况的影响
        2.2 蔗糖对蝴蝶兰PLB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2.3 椰汁浓度对蝴蝶兰PLB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2.4 蝴蝶兰PLB增殖生长曲线及分化苗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蝴蝶兰、文心兰类原球茎薄切片高频诱导PLBS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植物材料
        1.1.2 基本培养基
        1.1.3 主要药品
        1.2 方法
        1.2.1 类原球茎切片与接种
        1.2.2 培养条件
        1.2.3 观察与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两种兰花薄切片形成PLBs的影响
        2.1.1 6-BA和NAA及其组合的影响
        2.1.2 Ad和NAA及其组合的影响
        2.1.3 6-BA、Ad和NAA组合的影响
        2.2 蔗糖浓度及添加椰汁对两种兰花薄切片形成PLBs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文心兰类原球茎液体增殖培养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材料
        1.1.2 椰子汁
        1.1.3 主要试剂
        1.2 方法
        1.2.1 培养方式及基本培养基
        1.2.2 接种方法及称重
        1.2.3 培养条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文心兰PLB增殖的影响
        2.2 蔗糖浓度对文心兰PLB增殖的影响
        2.3 椰汁浓度对PLB增殖的影响
        2.4 文心兰PLB增殖生长曲线
        2.5 两类培养方式增殖的PLB分化成苗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蝴蝶兰多倍体离体诱导及其鉴定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外植体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接种培养
        1.2.1.1 类原球茎液体增殖培养
        1.2.1.2 试管苗叶片接种培养
        1.2.1.3 类原球茎薄切片接种培养
        1.2.2 秋水仙素处理
        1.2.2.1 类原球茎液体增殖培养过程中处理
        1.2.2.2 叶片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处理
        1.2.2.3 类原球茎薄切片再生PLBs过程中处理
        1.2.3 细胞学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类原球茎液体增殖过程中秋水仙素化学诱变
        2.1.1 水仙素对液体增殖培养类原球茎生长、形态特征及分化成苗的影响
        2.1.2 秋水仙素引起原球茎内部细胞结构特征的变化
        2.1.3 不同处理再生试管苗根尖染色体倍性鉴定及诱变率
        2.2 蝴蝶兰离体叶片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秋水仙素化学诱变
        2.2.1 秋水仙素处理对叶片类原球茎形成及其成苗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再生试管苗根尖染色体倍性鉴定及诱变率
        2.3 类原球茎薄切片再生PLBs过程中秋水仙素化学诱变
        2.3.1 秋水仙素处理对类原球茎薄切片生长及苗形成的影响
        2.3.2 不同处理再生试管苗根尖染色体倍性鉴定及诱变率
        2.4 多倍体试管苗形态特征及叶片下表皮气孔组织学特征
        2.5 蝴蝶兰三种多倍体离体诱导方法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蝴蝶兰NAN_3、EMS离体化学诱变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外植体和培养基
        1.1.2 诱变剂
        1.1.3 RAPD引物
        1.1.4 PCR反应试剂
        1.1.5 其他化学试剂
        1.2 方法
        1.2.1 外植体处理和接种培养
        1.2.2 诱变剂配制
        1.2.3 诱变处理
        1.2.4 总DNA提取与电泳检测
        1.2.4.1 总DNA提取
        1.2.4.2 电泳检测
        1.2.5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
        1.2.6 诱变植株基因组RAPD筛选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N_3、EMS对类原球茎TCLs生长、PLBs形成和再生苗生长的影响
        2.1.1 NaN_3对类原球茎TCLs生长和再生苗生长的影响
        2.1.2 EMS对类原球茎TCLs生长及再生苗生长的影响
        2.2 NaN_3、EMS不同处理样品DNA RAPD检测及分析
        2.2.1 蝴蝶兰RAPD反应体系优化及RAPD引物筛选
        2.2.2 NaN_3不同处理样品DNA RAPD检测及分析
        2.2.2.1 3mmol/L NaN_3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2.2 6mmol/LNaN_3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2.3 12mmol/LNaN_3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3 EMS不同处理样品DNA RAPD检测及分析
        2.2.3.1 0.2%EMS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3.2 0.4%EMS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3.3 0.8%EMS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文心兰多倍体离体诱导及其鉴定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外植体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接种培养
        1.2.2 秋水仙素处理
        1.2.2.1 类原球茎薄切片再生PLBs过程中处理
        1.2.2.2 类原球茎液体增殖培养过程中处理
        1.2.3 细胞学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类原球茎薄切片再生PLBs过程中秋水仙素化学诱变
        2.1.1 秋水仙素处理对薄切片类原球茎及苗形成的影响
        2.1.2 不同处理再生试管苗根尖染色体倍性鉴定及诱变率
        2.2 类原球茎液体增殖过程中秋水仙素化学诱变
        2.2.1 秋水仙素对类原球茎形态特征、生长及分化成苗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再生试管苗根尖染色体倍性鉴定及诱变率
        2.3 突变体试管苗形态特征及叶片下表皮气孔组织学特征
        2.4 两种文心兰多倍体离体诱变处理方法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 文心兰NAN_3、EMS离体化学诱变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外植体和培养基
        1.1.2 诱变剂
        1.1.3 RAPD引物
        1.1.4 PCR反应试剂
        1.1.5 其他化学试剂
        1.2 方法
        1.2.1 外植体处理和接种培养
        1.2.2 诱变剂配制
        1.2.3 诱变处理
        1.2.4 总DNA提取与电泳检测
        1.2.4.1 总DNA提取
        1.2.4.2 电泳检测
        1.2.5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
        1.2.5.1 RAPD反应体系优化
        1.2.5.2 引物筛选
        1.2.6 诱变植株基因RAPD筛选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NaN_3、EMS对类原球茎TCLs生长、PLBs形成和再生苗生长的影响
        2.1.1 NaN_3对类原球茎TCLs生长、PLBs形成和再生苗生长的影响
        2.1.2 EMS对类原球茎TCLs生长、PLBs形成及再生苗生长的影响
        2.2 NaN_3、EMS不同处理样品DNA RAPD检测及分析
        2.2.1 文心兰RAPD反应体系优化及RAPD引物筛选
        2.2.1.1 文心兰RAPD反应体系优化
        2.2.1.2 文心兰RAPD引物筛选
        2.2.2 NaN_3不同处理样品DNA RAPD检测及分析
        2.2.2.1 3mmol/L NaN_3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2.2 6mmol/L NaN_3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2.3 12mmol/L NaN_3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3 EMS不同处理样品DNA RAPD检测及分析
        2.2.3.1 0.2%EMS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3.2 0.4%EMS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3.3 0.8%EMS不同时间处理植株RAPD检测结果
        2.2.4 形态变异植株DNA RAPD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之处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绿玉树试管苗物理化学诱变及其抗寒突变体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库尔勒香梨多倍体诱导和抗寒突变体筛选[D]. 刘凤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2)
  • [2]绿玉树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张红梅. 广东海洋大学, 2013(S1)
  • [3]拟南芥CBF1基因转化香蕉及其抗寒性研究[D]. 刘凯.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4]化学诱导番茄耐低温突变体的研究[D]. 罗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5]能源植物绿玉树快速繁殖研究[D]. 刘召亮. 广东海洋大学, 2011(06)
  • [6]文心兰EMS离体诱变及再生苗RAPD检测[J]. 崔广荣,张子学,张从宇,胡能兵,隋益虎,李杰勤. 热带作物学报, 2011(02)
  • [7]茉莉(Jasminum sambac L.)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离体快繁研究[D]. 何丽斯.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8]蝴蝶兰EMS离体化学诱变及再生植株RAPD检测[J]. 崔广荣,张子学,张从宇,胡能兵,隋益虎,李杰勤. 激光生物学报, 2010(05)
  • [9]蝴蝶兰NaN3离体化学诱变及再生植株RAPD检测[J]. 崔广荣,张子学,张从宇,胡能兵,隋益虎,李杰勤. 热带作物学报, 2010(04)
  • [10]蝴蝶兰、文心兰离体培养及其化学诱变研究[D]. 崔广荣.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茉莉试管苗理化诱变及抗寒突变体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