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格:新世纪的新人类

赛博格:新世纪的新人类

一、电子人:新世纪新人类(论文文献综述)

史鸣威[1](2021)在《论新世纪科幻小说的人工智能书写及其社会启蒙价值——以刘慈欣和韩松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科幻小说书写人工智能具有社会启蒙价值:一是以刘慈欣和韩松为代表的新世纪科幻小说呈现了"后人类"的多重景观,推动了技术和人文的认知启蒙;二是新世纪科幻小说涉及工具性问题、人工智能可控性问题、"后人类"伦理问题,诸多问题的提出都使得人们思考人工智能与人类命运,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理性启蒙;三是韩松小说《驱魔》书写"福柯场域"之"愚人船""全景敞视建筑"来反抗技术乌托邦,不但呼应了当代作家王小波和格非各自的福柯场域书写,还呼应了新文学之人性启蒙传统。

马莹,王芳,陈学军,艾兴[2](2021)在《科技时代教育如何守护“内空间”——威廉·派纳课程思想解读》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对于人和教育到底意味着什么?威廉·派纳(William Pinar)警示我们,带来各种便利的科技不仅是我们利用的手段,也定义着我们的目的和人性。他指出,"内空间"是人的主体独特性所在,也是主体间对话性遇见的前提。但在科技时代,展示文化与自恋大行其道,"电子人"(cyborg identities)角色正不断侵蚀着人独特且连贯的"内空间"。而本来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教育,也在科技时代被放逐。科技模糊了信息与知识的边界,误导了学习的性质,使教育遗忘了真正应该关心的问题。派纳强调,课程要通过"激活历史、体验当下、鼓励对话"等积极变革,守护人的"内空间",以应对科技给人和教育带来的冲击。

荣敏敏[3](2021)在《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鸣奋[4](2021)在《科幻电影视野下的中国》文中指出从创意的角度看,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不仅需要了解国外电影所塑造的中国形象,而且需要洞悉本土电影所呈现的中国形象。就此而言,国产科幻电影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助于把握科幻语境下的中国之人、中国之物、中国之事,进而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国产科幻电影对中国之人的描绘具体化为非人智能与中国居民的多样化、科技研究与中国黎民的异能化、宇宙航行与中国移民的太空化,对中国之物的描绘具体化为中国物华天宝的科技幻想、中国伦理意识的科技关怀、中国心理逻辑的科幻寓言,对中国之事的描绘具体化为科技智慧与中国哲理的叙事化、科技视野与中国方略的艺术化、科技潜能与中国历史的拟议化,值得深入研究。

刘慧娟[5](2021)在《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插画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语素、语境与插画的语素、语境输出同源,将插画艺术作为一种图像方式,通过研究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插画作品,分析插画艺术在新型冠状病毒图像中的运用实践过程,论证新型冠状病毒插画艺术创作是可量化的过程。结合国内外现状,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图像在客观上把技术当成了手段,主观上把艺术倾斜于实用艺术,试图以科学的客观发展规律弱化艺术的个性思维延伸,缺乏关于跨学科领域的边界偏向研究。根据新型冠状病毒图像和插画艺术的语素、语境中的元素构成,把新型冠状病毒的插画作品作按语素和语境的概念界定,界定类型的初步量化过程逐渐过渡到创作过程中视觉感知上的量化行为。将量化实现和总结性的科学回归运用在插画艺术创作中进行理论性的实践验证,是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信息可视化、图像艺术化拓宽了视觉实现路径和增加图像方式选择的可能性。以插画艺术作为图像方式,在实现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可视化和图像艺术化的视觉表现中,给面临跨学科领域的分野问题带来诸多影响和启发。本文从绪论结合客观现状引发的图像本质的问题思考,根据资料分析、经验总结和实践运用,从理论分析了本文所指的新型冠状病毒图像和插画艺术以及基础概念、特征。根据上文理论将语素和语境作概念界定且作为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的分类依据,初步展开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艺术中的语境和语素的量化问题,论证插画艺术在新型冠状病毒图像中的运用是可量化和科学回归的整合过程。

张美晴[6](2021)在《“人类”何以想象未来 ——影视作品中的赛博格形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赛博格是二十世纪西方世界新兴的控制论与信息论科学的产物,它描述了技术假想中生物体本体与外部扩展组织结合形成的综合稳态系统。冷战至今不断更新的人文科学赋予了赛博格更广泛的涵义,打破人与机器界限的赛博格被改造成对意识形态和制度性权力的批判工具。在数字革命技术不断推进的当下,信息化与数码转型介入并加速了“人类”主体的重构,新的“后人类”主体迫切需要各种突破旧有观念局限的思想资源来想象和言说自身;而赛博格本身的混杂性与开放特征又为这一想象造成了意义表述上的困难。无独有偶,视听语言是另一种持续流动且“拒绝阐释”的文本,形象本身既处于含混多义的意义之中,因此本文选择了影视作品中的赛博格形象进行分析。本文针对影视作品中的赛博格形象所做的具体研究如下:首先从赛博格概念在技术科学与人文研究中的确立与流变出发,定义本文中使用的赛博格概念,即出于某种目的将人类身体的有机组织与高科技电子装置产生控制论连接,可以在复合身体中进行信息传递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生物形象;其次探讨视听语言将其表征具体形象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接下来立足于电影与电视文本,探讨了以人类经验为中心且受到大众普遍认可的经典形象、在技术工具对人类经验构成挑战下以控制论身体为基本构型的机甲赛博格形象、与人类进入“后人类”境况后数字媒介中对赛博格形象的想象。具体内容概括如下:《硬核亨利》中第一人称视角运动创造出不可见但存在于连续时空中的“主体”,这一没有确切身份的主体超越了媒介形式与后冷战秩序的边界;《机械战警》系列揭示出“守护者神话”的虚伪,技术合理在发达工业社会的需求下演变为制度的工具;《攻壳机动队》与《阿丽塔:战斗天使》中的“女性赛博格形象”作为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下女性的镜像产物,揭示出男性主导的性别-权力结构的存在;《环太平洋》等机甲电影中的机甲同时作为“义肢”和“媒介”重塑了人类认知的经验并通过影响“人”的构成,并冲击着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EVA》中的生物机械混合体通过母神原型神话重述了赛博格的“政见”;《黑客帝国》中的赛博格形象在信息化浪潮的影响下从“形象”转为生成过程中的“形式”,与受到数码转型冲击的电影本身一同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中重建着自身的领域。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对不同话语开放,具有极大包容性的多重“主体”,赛博格形象背后隐藏着不同历史文化下的权力与话语网络,而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即是发现这些被故事表象所掩盖、同时表征于文本深层的具体历史文化环境中的意识形态,并从中发掘人类在迈向“后人类”的趋势中可以获得的从种种限制中解放自身的资源。在面临数码转型的当下,被过量图像所裹挟的消费主义社会中,通过影视作品中的具体形象重拾赛博格这一理念,对人类自身展开的想象与言说格外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晓媚[7](2021)在《批判与超越: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介的变革,全球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丹·希勒所谓的数字资本主义阶段。人类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全球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转向数字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建立数字化主导的新秩序,进入数据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呈现出社会样态改变和社会矛盾不变的辩证统一特征。数字资本主义批判以及资本主义走向何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课题。马克思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成就与问题进行辩证性解读。数字资本主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依然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现实性、社会性三个维度出发,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理论内核,进行全面的批判性反思和超越性扬弃。数字资本主义是数据、技术和资本的联合,在继承产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呈现出数据商品化、剥削隐蔽化、社会加速化等新特征。数据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材料,信息技术为数据的生产计算和资本的积累增殖提供关键支撑,数字资本获取剩余价值是数据交换和技术变革的根本目的。生产要素的数字化重组影响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重构了以数据为核心、以数字资本为导向的数字资本主义生产逻辑。数字平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载体,数字劳动过程中的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形式。数字化变革逻辑不仅体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还体现在人的生存方式中。人类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信息技术的加速化带来的是劳动异化,技术悖论,数字鸿沟,人的主体性、理性缺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虚无的生存焦虑。资本主义本身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它的每一次变革既在自我革新,缓解社会矛盾;也在自掘坟墓,酝酿新的社会危机。数字资本主义以数据思维构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改变了社会的存在样态,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本质依然没变。数字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人类解放提供了新的桎梏和契机。数字异化是新的更加普遍化的异化形式,其根源是数字的资本主义应用。因此,数字异化的扬弃要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出发,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架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是从现实的历史出发思考社会形态嬗变与人的解放过程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数字资本主义的进阶不仅是技术性突破和生产力的提升,还是社会形态的嬗变,更是人类在追求自我超越和彻底解放的道路上的努力。

缐会胜[8](2021)在《韩炳哲“数字人”美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论文立足于当下人的“数字化生存”的主体境遇与电子媒介向数字媒介的范式转换的社会现实,在前人对数字技术的批判性阐述的基础上,发掘韩炳哲“数字人”的美学思想。基于“数字人”这一核心概念,分别从自身、他人、自然以及社会四个角度出发,对韩炳哲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在内容上主要分为数字人的内涵、数字人与自身感官的调解、数字人与自然物性的丧失、数字人与社会权力的管控以及数字人的救赎等五个章节。数字人的内涵聚焦于对数字人这一理念与概念的生发与衍生。通过对数字人历时性发展谱系的考察,揭橥电子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型的背景下,从麦克卢汉所说的电子人向数字人转变的内在意义,标识数字人的独异性。其次,通过展布数字人生存的物质与非物质性环境,论述人在数字化在场、数码物与智能物与人共在以及数字权力的无限渗透等存在境遇,并为后四章从自身、自然、社会以及救赎四个方面的展开提供背景。在数字人与自身感官的调解的研究中,韩炳哲深描数字技术对主体感知的调解以及审美经验的范式转换。一方面,分析数字技术对主体感知模式、情感结构以及记忆的调解,在对主体审美经验从本雅明所说的灵晕、震惊感向平滑感的转变过程中,深描平滑感的感知特征;另一方面,在对数字技术导致的平滑感的批判中,超越平滑,走向否定性的他者美学,实现对本真美的追求。自然物性的丧失也是韩炳哲数字人思想中的重要一维,主要讨论数字技术塑造的拟象导致主体以及自然物性的丧失。从个人微观层面,分析数字技术吞噬身体灵晕,并使得他者呈现出虚拟化的表征。从宏观的层面,借鉴海德格尔与鲍德里亚等人的理论资源,韩炳哲主张在拟象与仿真时代,物或自然不再受到促逼与摆置,而是掩盖与抹除,自然物性完全丧失;并深度耕犁数字化带来的高速发展与数字感知模式致使个体自然生命的“失序”及其经验的颗粒化。数字人与社会权力的管控是对数字权力的批判。韩炳哲主张数字技术导致从福柯、阿甘本生物政治到精神政治的范式转换,同时数字精神权力的毛细管延伸到人的精神内部的运作过程,并分述游戏、情感、绩效等三种数字技术的精神管控机制。数字人的自我救赎旨在探讨数字人的精神救赎之路。直面麻木的、丧失物性灵晕与被权力压制的数字人,从主体内部的反思入手,主张重构整一经验、重塑自由与爱欲,直接在内在反思的基础上完成主体的自我救赎。并反思批判韩炳哲数字人思想的局限性与不足。

易曼[9](2021)在《论儿童科幻小说的“边界性”问题》文中指出儿童科幻文学关注儿童,关注科学的进步,为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和想象力提供了一方广阔的天地,曾诞生了如《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人马座》等一系列优秀小说,涌现出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萧建亨等优秀的作家。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科幻文学迅速成熟,在事实上脱离了儿童文学的范畴,而作为“为儿童的文学”,儿童科幻文学未能紧随其后,一方面失去了在题材和创作上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造的勇气,另一方面逐渐模糊了“科学幻想”的标准,开始走向神秘化和奇观化的倒退,在创作和批评的理论建构上也逐渐停滞不前。因此,儿童科幻文学需要树立起一种明确的“边界”意识,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本文选取张之路、杨鹏等新时期儿童科幻作家的作品作为主要材料,纵向对比“十七年”时期的同类作品,获取到儿童科幻文学的发展脉络;横向对比刘慈欣、马传思等新生代科幻作家,审视了其作品在接受美学视角下适应儿童心理的真实性。本文认为,民间故事、神话、童话等传统文学,以及成人科幻文学并不能完全替代儿童科幻文学的地位。科幻文学的认知性、新奇性和儿童文学在审美上的稳定性等特征,构成了儿童科幻文学在文体上的独特魅力,而对科幻题材的复用、归原简化手法的使用,提升了儿童科幻文学的思辨深度和艺术价值。可以认为儿童科幻文学仍有巨大的潜力,值得不断探索,拓宽自己的艺术边界。

王坤宇[10](2021)在《超人移情、伴侣物种与感性复敏:后人类审美的三个层次》文中指出后人类审美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梯度。在第一个层次上,人们通过科幻影像和科技新闻炒作推演后人类形象和生活,其本质是超人移情在新技术背景中的升级版。在第二个层次上,新科技为破除既往的自然—文化壁垒提供了支撑。后人类审美因此拓展到对伴侣物种或有形他者(动物、植物、赛博格等)的新感性,具体体现为向着他者生成的倾向性。在更深的层次上,后人类(新人类)也将认识到所有存在物,上至宇观的星河、中及宏观的山川、下及不可见的量子都是过程中的"行动者"(actor),存在是一场由不同的"实在实有"共同完成的"行动者网络"(actor networks)的过程事件。后人类的完成态审美将会是一种"齐物论""心物感应"式的生态后人类审美,或曰新人类的审美。

二、电子人:新世纪新人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人:新世纪新人类(论文提纲范文)

(1)论新世纪科幻小说的人工智能书写及其社会启蒙价值——以刘慈欣和韩松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后人类的多重景观:人工智能书写的技术与人文分歧
二、生存与毁灭:人工智能带来的难题
三、人性启蒙的张力:“福柯场域”的破与立
四、结语

(2)科技时代教育如何守护“内空间”——威廉·派纳课程思想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的“内空间”:主体独特性与对话性遇见
    (一)“内空间”成就人的主体独特性
    (二)“内空间”是主体间对话性遇见的前提
二、科技消融“内空间”:被困的人与教育
    (一)科技挤压人的“内空间”
    (二)教育在科技中被放逐
三、在教育中守护“内空间”:历史、当下与对话
    (一)历史“再激活”
    (二)体验当下
    (三)鼓励对话

(4)科幻电影视野下的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幻电影视野下的中国之人
    (一)非人智能与中国居民的多样化
    (二)科技研究与中国黎民的异能化
    (三)宇宙航行与中国移民的太空化
二、科幻电影视野下的中国之物
    (一)中国物华天宝的科技幻想
    (二)中国伦理意识的科技关怀
    (三)中国心理逻辑的科幻寓言
三、科幻电影视野下的中国之事
    (一)科技智慧与中国哲理的叙事化
    (二)科技视野与中国方略的艺术化
    (三)科技潜能与中国历史的拟议化

(5)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插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背景
    1.3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发展概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文献综述
    1.6 研究方法、内容与思路
    1.7 创新点
2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与插画艺术概述
    2.1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概述
        2.1.1 图像和图像语言的概念
        2.1.2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解读
    2.2 插画艺术相关概述
        2.2.1 插画艺术的概念
        2.2.2 插画艺术的元素构成
    2.3 三者之间关系:图像,插画艺术和新型冠状病毒图像
3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的界定分类
    3.1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构成
        3.1.1 图像的语素
        3.1.2 图像的语境
    3.2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特征
        3.2.1 时效性
        3.2.2 象征性
    3.3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类型
        3.3.1 语素型插画
        3.3.2 语境型插画
        3.3.3 语素语境型插画
4 插画艺术在新型冠状病毒图像中的运用
    4.1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科学绘画雏形
    4.2 新型冠状病毒插画创作的思维理念
        4.2.1 征候客观的镜像思维
        4.2.2 共性共情的创新理念
    4.3 信息可视化和图像艺术化的原则
        4.3.1 技术原则
        4.3.2 虚拟原则
        4.3.3 强化原则
        4.3.4 感知原则
    4.4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艺术的实践过程
        4.4.1 信息加工
        4.4.2 图形转译
        4.4.3 色相隐喻
        4.4.4 叙事表现
5 个人新型冠状病毒插画创作
    5.1 设计构思
    5.2 量化实现
    5.3 回归科学
6 新型冠状病毒图像插画的总结和思考
    6.1 经验总结
    6.2 真实与美观
    6.3 观念与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目录

(6)“人类”何以想象未来 ——影视作品中的赛博格形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赛博格及其影像呈现
    1.1 什么是赛博格
    1.2 影视作品中的赛博格形象发展
    1.3 视听语言何以想象“人类”
    1.4 赛博格概念的“误用”
第二章 人类形态的经典赛博格形象
    2.1 赛博格形象的在场缺席
    2.2 赛博格形象与守护者神话
    2.3 女性赛博格形象与性别政治
第三章 赛博格形象的变化与人的“延异”
    3.1 僭越时间的现代媒介
    3.2 重生在现代的怪诞生物
第四章 走出“虚拟洞穴”的赛博格
    4.1 数码介质的“母体”
    4.2 走向“颠倒的两面”之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批判与超越: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重难点
        1.3.4 研究创新点
2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
    2.1 数字资本主义:现实与理论的历史性演进
        2.1.1 信息社会到数字社会的现实演进
        2.1.2 晚期资本主义批判到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的理论演进
        2.1.3 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
    2.2 数字资本主义的基本内涵:数据、技术与资本的联合
        2.2.1 以数据计算为逻辑起点
        2.2.2 以信息技术为关键支撑
        2.2.3 以资本增殖为根本目的
    2.3 数字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继承与超越的统一
        2.3.1 数据商品化与精准化
        2.3.2 技术创新性与依赖性
        2.3.3 剥削隐蔽化且加剧化
        2.3.4 社会加速化但不稳定
3 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成逻辑
    3.1 数字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素的重组
        3.1.1 数据提供生产的原材料
        3.1.2 数字平台的中介交换
        3.1.3 数字劳动的隐形剥削
        3.1.4 数字技术的普遍应用
        3.1.5 数字资本的加速驱动
    3.2 数字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重构
        3.2.1 生产与数字劳工的剥削劳动
        3.2.2 分配与数字圈地的垄断竞争
        3.2.3 交换与商品市场的无限扩张
        3.2.4 消费与数字拜物教的神秘统治
4 人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变革逻辑
    4.1 数字劳动的异化形式
        4.1.1 数字劳动的新异化
        4.1.2 人的主体性抽离
    4.2 数字技术的赛博迷思
        4.2.1 技术力量的倒置
        4.2.2 人的理性缺失
    4.3 数字鸿沟的贫富界限
        4.3.1 全球数字鸿沟的生成
        4.3.2 数字乌托邦的幻想
5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数字资本主义的扬弃与超越路径
    5.1 数字异化的根源:数字的资本主义应用
        5.1.1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样态变化
        5.1.2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本质不变
    5.2 数字异化的扬弃:数字的资本主义架构超越
        5.2.1 社会形态的全新构成
        5.2.2 全新的人的历史性生成
    5.3 数字资本主义的进阶: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必然
        5.3.1 社会形态嬗变的历史必然性
        5.3.2 现实的人的解放的逻辑必然性
6 结语
参考文献

(8)韩炳哲“数字人”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数字人”的内涵
    第一节 数字群中的“数字人”
        一、 “数字人”谱系
        二、 “电子人”转向“数字人”
    第二节 数字人的物质与非物质环境
        一、数字化在场
        二、智能物、数码物与人“共在”
        三、数字权力的多维渗透
第二章 韩炳哲数字人与自身感知调解
    第一节 数字对自身感知系统的重构
        一、数字重塑新感知
        二、数字调解情感结构
        三、数字调解记忆与回忆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转变:从灵晕、震惊到平滑
        一、灵晕与震惊感
        二、平滑感
    第三节 平滑美的感知特征
        一、触觉强迫与视觉谄媚
        二、平滑的身体:身体感的钝化
    第四节 超越平滑:走向否定性的他者美学
        一、批判主体美学
        二、走向他者美学
        三、“否定性”的审美经验
第三章 韩炳哲数字人与自然物性丧失
    第一节 自我的“去身体化”
        一、身体的“灵晕”
        二、身体灵晕的剥除
    第二节 他者的“去身体化”
        一、他者的虚拟化
        二、他者的消失
    第三节 去物化与拟象
        一、自然的“去物化”
        二、比特拟象
    第四节 非—时间:自然的“失序”
        一、自然生命节奏“失调”
        二、个体经验的颗粒化
第四章 韩炳哲数字人与社会权力管控
    第一节 权力范式转换:从生物政治到精神政治
        一、福柯、阿甘本的生物治理
        二、“数字人”的精神管控
    第二节 数字幽灵:精神权力的“毛细管”渗透
        一、数字权力的展布
        二、透明的“数字人”
    第三节 数字权力管控机制
        一、情感机制
        二、游戏机制
        三、绩效机制
第五章 韩炳哲数字人的审美救赎
    第一节 重构整一性生命经验
        一、持续性经验
        二、具身的体验
    第二节 重塑自由
        一、日常生活的“节日”化
        二、傻瓜与“痴言痴言”
    第三节 重塑爱欲
    第四节 韩炳哲数字批判思想的局限性
结语 人的新异化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论儿童科幻小说的“边界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边界性的诞生
    第一节 儿童科幻文学的定义
    第二节 何为边界?
第三章 我国儿童科幻文学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的分野
        一 兼顾儿童的“科学小说”
        二 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科学文艺”
        三 儿童科幻在历史中的失语
    第二节 儿童科幻文学的作家群体
        一 “大男孩”作家簇
        二 “大男孩”以外的作家群体
第四章 主题与题材的迁移
    第一节 科幻文学的题材与主题
    第二节 儿童科幻文学的题材
        一 新奇的环境
        二 作为儿童身体外延的超能力
        三 忠诚的朋友与隐藏的成人监护者
    第三节 儿童科幻文学的主题
        一 成长与逃离的主题
        二 张之路科幻小说中的教育主题
第五章 审美的背离
    第一节 一种认知型陌生化的文学
    第二节 向神话、童话和民间故事的简化归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超人移情、伴侣物种与感性复敏:后人类审美的三个层次(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文化壁垒的倒塌与后人类审美的发生
二、超人移情与媒介—身体
三、伴侣物种与生成—他者
四、物性凸显与感性复敏
五、结语

四、电子人:新世纪新人类(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新世纪科幻小说的人工智能书写及其社会启蒙价值——以刘慈欣和韩松为中心[J]. 史鸣威. 上海文化, 2021(08)
  • [2]科技时代教育如何守护“内空间”——威廉·派纳课程思想解读[J]. 马莹,王芳,陈学军,艾兴. 教师教育学报, 2021(05)
  • [3]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研究[D]. 荣敏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科幻电影视野下的中国[J]. 黄鸣奋.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1(06)
  • [5]新型冠状病毒图像的插画艺术研究[D]. 刘慧娟.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6]“人类”何以想象未来 ——影视作品中的赛博格形象分析[D]. 张美晴. 山西大学, 2021
  • [7]批判与超越: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数字资本主义研究[D]. 马晓媚. 浙江大学, 2021
  • [8]韩炳哲“数字人”美学思想研究[D]. 缐会胜. 兰州大学, 2021
  • [9]论儿童科幻小说的“边界性”问题[D]. 易曼.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10]超人移情、伴侣物种与感性复敏:后人类审美的三个层次[J]. 王坤宇. 南京社会科学, 2021(03)

标签:;  ;  ;  

赛博格:新世纪的新人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