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红墓志铭》中的几个问题

《喻红墓志铭》中的几个问题

一、《虞弘墓志》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冯培红[1](2020)在《廿年虞弘夫妇合葬墓研究回顾与展望——以虞弘族属与鱼国地望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山西太原虞弘夫妇合葬墓发现至今已有廿年,这廿年间学界发表了大量论着,集中讨论了虞弘族属、鱼国地望、石椁图像等问题,众说纷纭,观点各歧。本文回顾梳理了廿年来的学界研究成果,加以归类并作评骘,指出了以往研究中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工作指出方向,特别是在墓志解读、图像识读、发掘史料等方面进行拓展,转换研究视角,展望新的具有总结性的终极性成果。

陈明迪[2](2020)在《墓志所见唐代边疆与民族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疆与民族问题是唐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墓志作为唐史研究的基础史料,保存了部分与唐代边疆与民族问题有关的材料。通过研究墓志中所涉及的唐代粟特人与吐蕃相关问题,以个案的形式研究粟特人入仕唐朝以及唐蕃关系的发展,由此延伸至唐朝的边疆局势与民族问题。《翟天德墓志》涉及诸多隋唐之际的历史事件,主要记叙了隋末原州起义,义宁二年(618)李渊第一次遣使招慰河西李轨,唐初与突厥之关系以及监牧制度的发展。结合传世文献,为了解原州起义与唐王朝创建之关系,以及粟特人与突厥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提供了重要材料。唐代墓志记载了多位史书未载的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李思谅于贞观年间出使吐蕃,抚慰高原诸部。金城公主府典籖贾令琬和宗室子弟李知新曾在唐中宗时作为随行使臣,随金城公主入蕃,负责与吐蕃的交涉。裴伷先作为唐睿宗的亲信,于景云年间唐蕃关系紧张之时出使吐蕃,消除两国间猜疑,促使唐蕃关系走向和睦。《甘元柬墓志》为了解唐高宗至武周时期的西域局势、唐与突厥关系、唐蕃关系提供了新材料。甘元柬与裴行俭关系密切,唐高宗调露元年(679)突厥叛乱,裴行俭向唐高宗建议选用唐人出任六胡州刺史,并推荐甘元柬出任其中的塞州刺史,其后六胡州唐人刺史多为文武兼备之人。吐蕃兴起后,与唐在西北、西南地区展开争夺,结合汉藏文献和《甘元柬墓志》可知在武周长安年间,吐蕃曾诱使西南诸部族进犯川蜀地区。同时根据墓志和相关史料可断定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记载的703年出使吐蕃的唐廷使者甘卿(kam keng)正是甘元柬,其身份是唐派往吐蕃的和亲使,其任务是协调两国关系,商讨和亲事宜。甘元柬对唐中宗时期亲善吐蕃之政策的制定起到了积极影响。《元释墓志》涉及唐蕃关系,墓志内容表明在唐高宗永隆年间至武周时期,唐与吐蕃在西南地区的姚州、巂州有过长期的争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西洱河诸蛮臣服吐蕃便是这场姚巂之战的最终结果,并非传统史料所认为的安戎城失陷所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的时间要早于姚巂之战,应在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吐蕃经略四川和云南是由两支军队分别进行,而非沿四川西部南下云南地区。《樊偘偘墓志》所载志主樊偘偘与唐高宗至玄宗开元初期的边疆局势密切相关,涉及到唐与突厥、契丹、吐蕃、西洱河诸蛮之间的关系。唐朝为了防备突厥与契丹,在河北地区增设多个镇军,墓志所载五回军正是在突厥南下要道五回岭附近驻扎,为史书所未载。渔阳军的驻地在幽州渔阳,后改为静塞军,而非檀州的威武军。唐玄宗开元初年,吐蕃曾与西洱河蛮联合进犯剑南地区,而这正是唐睿宗景云年间李知古发兵进讨姚州所引发,自唐中宗神龙盟会以来形成的唐蕃友好局面在睿宗时期逐渐被打破,至开元时期唐蕃战争再次爆发,唐蕃和平告终。康太和系唐玄宗时期重用的一名粟特裔蕃将,曾长期在禁卫军系统任职,参加了唐与吐蕃之间的多场战争以及开元二十一年(733)平定东北两蕃叛乱的战事。唐玄宗时期唐蕃战争频繁,在唐蕃前线活跃着一批粟特裔蕃将。唐代存在两个“赤岭”,一个是唐蕃分界立碑之地,即今青海日月山;另一个是在唐军掌控下的洮州境内的军事据点,名为“赤岭戍”,两处不可混为一谈。合门府作为唐朝安置内迁的吐谷浑部众的举措,有羁縻府州和折冲府之别。作为羁縻府州的合门府成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后,其地点在凉州南山,而非青海门源,最初以合门州形式出现,武周圣历三年(700)升级为府;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后,由凉州迁置延州,用于安置归附唐朝的李如暹部众。高宗仪凤年中延州出现的另一合门府是折冲府,而非羁縻府州。作为羁縻府州的合门府,其成立、迁置过程与唐蕃关系紧密相关,反映了唐和吐蕃对吐谷浑部众的争夺以及管理政策的变动。

袁刚[3](2019)在《柔然历史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柔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今内蒙古地区兴起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亦称“蝚蠕”“蠕蠕”“茹茹”“芮芮”等。5世纪初,柔然首领郁久闾社崘在漠北兼并敕勒诸部及匈奴余部,建立柔然汗国,揭开了东胡系民族在蒙古高原建立长期有效统治的崭新一页。柔然历史在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和中国古代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中外研究者对柔然历史及相关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时至今日,学界对柔然历史的研究总体而言仍相对比较薄弱,对很多重要问题的看法也存在分歧,因而在史料辨析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段,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柔然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做进一步梳理、考察和研究,仍有必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柔然历史的发展脉络,并对中国古代史家对柔然历史的探究、域外学者对柔然历史的研究,以及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作有简要回顾和评析。继而对正史及其他体裁史书中的柔然专传和专条进行了辨析,认为《宋书》《南齐书》《梁书》《北史》中的柔然专传,及今本《魏书·蠕蠕传》中部分反映魏收原书风貌的内容,是柔然史研究重要的一手史料;由《北史》补缀的今本《魏书·蠕蠕传》的大部分内容和其他各类体裁史书中的柔然条目是可资参考的二手史料;但《通典·蠕蠕》与《北史》及今本《魏书·蠕蠕传》互异内容应保留了原本《魏书·蠕蠕传》散佚前的部分内容,值得重视。在吸收、研判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北朝记载的柔然名号汉字音写形式“蠕蠕”“茹茹”等更接近该部族及政权名号的原音,不同用字方式反映了中原政权统治者和史家对柔然的态度,“柔然”是其名号原型的复数或属格附加成分等观点。通过对史料的辨析以及对柔然语言、有代表性的风俗习惯、体质人类学特征等几方面因素的考察,进一步肯定了“东胡—鲜卑说”的主流观点;并提出“塞外杂胡”说反映了柔然部众成分复杂,以及柔然汗国治下民族众多的实际情况等看法。文章分析论述了“可汗”名号的历史源流、政治内涵和柔然可汗名位制度,认为柔然对“可汗”名号的定位是“得华夏正统”的皇帝,但其专属可汗号却体现了北方游牧政权的制度特色;同时提出柔然的君位继承制度以父死子继为主,其他继承形式的出现与其政局变化有关。此外,文章还对柔然的游牧业、狩猎业、手工业、农业和交换贸易等经济类型做有考察,认为游牧业始终是柔然最主要的经济生产类型,狩猎业是其游牧经济的重要补充,手工业、农业以及交换贸易也为柔然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

刘森垚[4](2019)在《中古墓志所见人华粟特安氏源流考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古汉文文献所称"安息"当指"小安息",即粟特之安国。自安世高后,"安息"后裔长期生活在华夏各地,其入华路线大致有两条:北线由漠北到长城一线,特别是辽西;南线主要由河西到关陇,再到河洛,最后到湖广。《安威墓志》与《魏书·安同传》相联系,《安菩墓志》《安建墓志》《安元光墓志》的新出土,有助于了解北线情况;系统梳理其他入华粟特安氏墓志,有助于完善南线细节,比如关陇地区安氏的互动、长安安氏的聚居与邻葬、长沙安氏郡望的形成、岭南安氏与中原安氏的勾连等。在往复迁徙、汇聚互动中,粟特后裔安氏渐与华夏融合,不仅在血缘上,更在文化认同上。

师艳明[5](2019)在《隋虞弘墓石椁图像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文中指出丝绸之路是中国汉代以来对外交通的重要通道,粟特人依靠其地处中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从汉到唐,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西域产品和技术,也为中国带了外域的思想文化,同时也将中国的丝绸和手工业生产技艺传输到欧亚各地。虞弘历仕多朝,早年任茹茹使节。年十三,任茹茹之莫贺弗,出使波斯、吐谷浑,墓志铭文中的“润光安息,辉临月支”即指出使波斯而言;后来转任莫缘,出使北齐。虞弘是来自中亚的袄教徒,虽然人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中华文化的包围之中,但在其死后依然坚守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入殓其尸骨的精美汉白玉石椁四壁雕绘的是其人生中最为光彩的各个瞬间,和其他入华粟特人墓葬图像一起为我们研究北朝时期入华粟特人的宗教信仰、饮酒风俗、音乐审美、服装建筑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特别是图像中频频出现的人狮搏斗场面以及有头光者等带有浓厚波斯风情的图像题材,在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入华粟特人墓葬中,仅此一例。虞弘墓石椁出土引起了广泛关注,学者们纷纷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开展了不同角度的研究。自发掘至今,学者研究的成果内容涵盖比较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图像学、对音语言学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笔者试图在时贤前彦研究的肩膀上,通过综合各家所长,将虞弘墓墓葬图像各个部分的文化渊源屡清楚。第一章重新考证了虞弘墓志,在各家研究的基础上另立新说。认为虞弘是来自中亚的丁零人,“鱼国”位于粟特地区以北。第二章重点分石椁、底座、随葬品三个部分介绍了虞弘墓葬图像。第三章考察虞弘墓葬图像中所包含的物质文化内容,包括酒具、乐器、服饰、建筑等。第四章考察精神层面的文化渊源,主要分为袄教信仰、佛教装饰艺术、中原本土因素以及粟特民族的生活风俗。最后,对虞弘墓葬图像各个部分所反映的文化渊源做一个综合叙述。

冯培红[6](2018)在《中古史上的四位鱼弘——兼说流寓中国的西域鱼国人》文中研究表明1999年山西太原出土了虞弘夫妇合葬墓,虞弘为西域鱼国人,原本姓鱼,改姓为虞,其家族东迁入华时经柔然至元魏、北齐,历北周而至隋。唐初在并州地区形成了晋阳鱼氏之郡望。除虞(鱼)弘外,史籍、墓志中还出现了三位鱼弘:一位生活在南朝萧梁,《梁书》《南史》中有传,"身长八尺,白皙美姿容",必是西域鱼国人;另一位生活在北周,祖籍京兆栎阳,与周隋之际原本姓鱼的虞庆则籍贯相同,亦出自西域胡人;还有一位生活在唐代,为冯翊人,冯翊是入华鱼氏胡人最着名的郡望。这四位鱼弘(含虞弘),虽然时代不同,地域亦异,但都出自西域鱼国。

王素[7](2018)在《北魏尔朱氏源出粟特新证——隋修北魏尔朱彦伯墓志发覆兼说虞弘族属及鱼国今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魏尔朱氏出身契胡,亦即羯胡。羯胡成分十分复杂,尔朱氏是否源出粟特,一直存在不同观点。本文根据新出隋修北魏尔朱彦伯墓志,证明尔朱氏原本姓"安",来自西域,确实源出粟特,到达河东尔朱川后,才改姓尔朱。这说明,粟特民族迁居中国,并不一定都以昭武九姓为姓,也有改姓他姓者。虞弘家族情况相同。虞弘出身稽胡,中古音"稽"可读qǐ,与"契"仅一音之转,故稽胡即契胡、羯胡。虞弘为鱼国人,曾以"鱼"为姓。"鱼"为"渔"之古字,中古时期二者原可通用。"鱼国"实为"渔阳国"之省称,中古墓志有将"渔阳"写作"鱼阳"之例。虞氏由粟特来中国,初居渔阳所在的渔水,故以"渔"亦即"鱼"为姓。此后改"鱼"为"虞",则与北魏孝文帝厉行"汉化",少数族纷纷改胡姓为汉姓,并且攀附汉族大姓有关。

刘森垚[8](2018)在《中古西北胡姓与边疆经略研究 ——以墓志文献为主要素材》文中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既是目前现状、也是历史过程。在华夏主体族群形成的汉朝与华夏中原政权疆域达到极值的唐朝之间的中古时期,其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族群的汇聚与融合正是“多元一体”生成历史上极为关键且鲜明生动的阶段。恰在汉唐之间,涌现出一类较为特殊的历史资料:墓志文献,其在勾勒历史细节、追索历史痕迹方面展现了很高的资料价值。以墓志文献为基本面,以西北边疆为着眼点,重新梳理和观察中古时期诸多族群汇聚与融合的历史、“多元一体”生成与扩张过程中的细节与痕迹,无疑是可行的学术通路。欲达到上述大目标,还需从两个具体且“相对”方面入手:第一,依靠胡族墓志所载之远近祖、卒葬地等信息廓清以尉迟、独孤、郁久闾等为代表的中古西北边疆胡姓的源起、迁徙、分布的流变情况,尤其是他们自身所体现出的胡族意识及其融于华夏认同中的历程。偏重的是胡族内迁场景下的文化性、社会性、自觉性。第二,凭借墓志中记载的涉及中古西北边疆的对外交往、职官设置、军事行动等信息,以点带面梳理中古时期中原政权经略西北边疆的尝试努力和成败细节。更关注的是“胡汉共同体”外扩时的军政性、国家性、进取性。鲜卑是连接草原霸主匈奴和突厥的中介,故先从鲜卑姓氏着手。自孝文帝以来的胡姓改汉姓的活动并非一帆风顺,北周拓跋氏墓志所见的元魏宗室的改复旧姓,是宇文泰改制整军的举措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弱小的西魏实现了政权的安全和发展。源氏和吐谷浑氏,都是鲜卑大范围西迁的族群,又都因为较强的族群意识而专改他姓,当然最终都于盛唐时融入华夏。尉迟氏与早期鲜卑已有联系,“西方尉迟氏”与于阗尉迟无多大关系。对北朝隋唐尉迟墓志的再考察,有助于我们厘清中古时期尉迟一族的发展脉络及其身上所体现出的“边疆”元素、华夏认同以及“胡汉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与鲜卑相关但较为疏远的贺兰氏、成氏、彭氏也在其不断发展、迁徙的变化中深深打上了华夏化、中央化的烙印。汉唐间的独孤一族,其族名、氏名历久的延续性说明它本身带有中古中国的“边疆性”。“独孤”经历了由河西休屠到并州屠各,再到塞北独孤的发展之路,直至公元六世纪达到顶峰。以独孤信为代表的中古独孤氏身上具有的“边疆性”似乎正是对隋唐大帝国形成所作历史贡献的必然表现。不断内迁的柔然一族,以郁久闾氏为代表,也是在盛唐时从血缘和文化上一起完成了汉化。粟特安氏与米氏入华后在往复迁徙、汇聚互动中,其与华夏渐融。安氏后裔墓志信息所反映的追认黄帝的姓源拟构、高度的国家认同情怀,无疑是华夏文化包容度、东亚秩序长期有效的体现。北魏对西北边疆的拓展,是继承两汉以来的传统。墓志文献中反映的军镇长期设置和元魏宗室的历久镇守,都说明了中央政府对河西、西域等西北边疆的重视。由于内部不稳定等因素,北魏对西北边疆的经略缺乏内在的持续动力。当然,北魏的经略,尤其是西域校尉的设立,也为隋唐时对西域的拓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出土的数方墓志文献反映出隋代曾有“安西都护”之设。隋代“安西都护”的出现与隋炀帝、裴矩等人企图“掩吞秦汉”的西域经略有密切的联系,它的设立可能正是为了弥补裴矩离开西域之后此区域的高层权力真空。隋代“安西都护”与此区域内扮演重要角色的粟特人有直接的关联,这可能也为其从幕后推动高昌“义和政变”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墓志文献颇能对唐代西北边疆经略的细节进行考订。墓志所见唐代西北边疆的经略,始自关中西部,历经消灭和吸收边疆地区分散割据势力,最终持续经营西域,盛极一时。后有唐蕃鏊兵而双方未见高下。然而中原生变,陇右空虚,整个唐代的西北边疆经略随即付之东流,最后只能蜷缩回关中地区,其原因之一正是以“安史之乱”为表现的胡汉共同体的破裂。与此相反的是,在疆域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北朝以来融合而成的胡汉共同体恰恰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总之,墓志所见中古西北胡姓流变及边疆经略,正可从内外两方面窥见中古胡族华夏认同的形成、西北边疆经略的细节,以及胡汉共同体为隋唐帝国形成、唐代极盛疆域所做出的历史贡献,这也是在描述中古时期“多元一体”格局的成长性与稳定性、东亚秩序下边疆的旺盛生命力与整体安全度。借由梳理文献、观察历史而以史为鉴、知古审今,以期为当今的边疆文化安全、周边关系、边疆治理、边疆学的理论构筑提供可参考的信息。

张金龙[9](2016)在《隋代虞弘族属及其祆教信仰管窥》文中指出《虞弘墓志》所载"鱼国"是指已经灭亡的茹茹(茹)国,即柔然游牧帝国;"尉纥"为尉纥或袁纥、韦纥之省书,是指北魏高车(敕勒)六部之一的袁纥部。虞弘先世曾在柔然统治之下,后与其部落一起被征服或主动归降北魏,被安置在"尉纥城"——位于六镇东部四镇辖区由袁纥部驻守的某一城戍。其祖父□奴栖以领民酋长身份参与北魏孝文帝末年(498)袁纥树者领导的叛魏行动并率领部民回到柔然境内,其父君陀(俟斤丘升头)后任茹茹国莫贺去汾达官并于521年至怀朔镇(朔州)迎接前一年逃亡北魏的柔然可汗阿那瓌。柔然灭亡前夕虞弘出使北齐时被扣,缘于突厥强大的压力和北方政局的急遽变化,虞弘等柔然遗民出于自保,遂以"鱼"姓替代"茹"姓,既而又改为"虞"姓。虞弘及其家族信奉祆教,不排除其年少出使波斯时接受祆教洗礼的可能性,但更可能是因为其所属部族原本就信奉祆教,北朝至隋代入华的柔然人信仰祆教有确切的文物证据,而高车人的历史及习俗显示,袁纥部或许早就接受了祆教信仰。

张桢,梁敏[10](2015)在《“萨保”社会职能的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萨保一官存在于北朝、隋唐时期。本文通过对古文献、墓志等资料中有关萨保的记载,论述其官阶和基本的社会职能,而重点则是从目前发现的图像学资料中关于萨保在内政、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对其社会职能做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认为中央政府立足于以胡制胡,而萨保府内部则采取高度自治的管理方式。

二、《虞弘墓志》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虞弘墓志》中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廿年虞弘夫妇合葬墓研究回顾与展望——以虞弘族属与鱼国地望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 高车说
    1.高车袁纥部说
    2.高车纥突邻部说
    3.茹茹(柔然)亡国后归魏的高车袁纥部说
二 粟特说
三 步落稽说
四 大月氏说
五 地中海种族说
六 突厥说
七 波斯说

(2)墓志所见唐代边疆与民族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翟天德墓志》考释——兼论粟特人与唐建国
    第一节 翟天德家族的族属与出仕
    第二节 原州起义与唐建国之关系
    第三节 义宁二年李渊招慰李轨事发微
    第四节 翟天德与武德政局
    小结
第二章 墓志所见唐出使吐蕃使者补遗
    第一节 仓部郎中李思谅
    第二节 相州临河县令贾令琬
    第三节 青州长史李知新
    第四节 工部尚书裴伷先
    小结
第三章 《甘元柬墓志》所见唐前期边疆问题
    第一节 墓志录文及甘元柬的生活年代
    第二节 甘元柬在西域和六胡州的任职
    第三节 甘元柬与唐蕃关系
    小结
第四章 《元释墓志》与吐蕃入滇相关问题
    第一节 元释与唐蕃西南战争
    第二节 吐蕃入滇及路线
    第三节 唐蕃姚州之争
    小结
第五章 《樊偘偘墓志》所见唐东北、西南边防局势
    第一节 墓志所见河北地区边防
    第二节 唐前期的防御使
    第三节 开元初年唐、吐蕃与西南诸族的关系
    小结
第六章 《康太和墓志》与唐玄宗时期边疆局势
    第一节 康太和的族属与家族
    第二节 康太和的仕宦与开元初年唐蕃关系
    第三节 文献所见康太和的活动与开元后期边疆战争
    第四节 唐代的两个“赤岭”
    小结
第七章 合门府成立过程研究——兼论唐蕃竞争下的吐谷浑部落迁徙
    第一节 相关史料与研究梳理
    第二节 凉州时期的合门州
    第三节 凉州时期的合门府
    第四节 延州时期的合门府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柔然历史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中国古代史家对柔然历史的探究
    二、域外史学界对柔然历史的研究
    三、20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柔然历史的研究
第一章 柔然基本史料辨析
    第一节 “正史”中的柔然专传
        一、《魏书·蠕蠕传》
        二、《北史·蠕蠕传》
        三、《宋书·索虏传附芮芮虏传》
        四、《南齐书·芮芮虏传》
        五、《梁书·诸夷·西北诸戎·芮芮传》
        六、《南史·夷貊传下·蠕蠕传》
    第二节 其他各类体裁史书中的柔然专条
        一、《建康实录》中的柔然条目
        二、《通典》中的柔然条目
        三、《太平寰宇记》对柔然的记载
        四、《册府元龟》中的柔然资料
        五、《通志》中的柔然条目
        六、《文献通考》中的柔然条目
        七、《朔方备乘·柔然传》
第二章 柔然的名号
    第一节 汉译柔然名号之考察
    第二节 对研究者关于柔然名号含义不同看法的评述
        一、虫蛇说
        二、异族说
        三、贤明说
        四、达怛说
        五、法则说和艾草说
        六、燕然—尼伦—山脊说
        七、北域说及关于柔然名号含义的其他几种说法
第三章 柔然的来源
    第一节 柔然来源诸说评析
        一、东胡—鲜卑说
        二、匈奴说
        三、塞外杂胡说
        四、蒙古说
        五、Yr?gir说
        六、东夷说和楼兰说
    第二节 柔然来源问题之考察
        一、两晋及北朝史书记载柔然是来源于东胡—鲜卑系的北方民族
        二、柔然的语言与东胡—鲜卑系民族相通
        三、柔然有代表性的风俗习惯与部分东胡系民族相同或相近
        四、柔然人的体质人类学特征与东胡—鲜卑系民族接近
        五、柔然部众及柔然汗国属民的来源、族属具有复杂性
第四章 以“可汗制”为中心的柔然政治制度
    第一节 柔然君主的“可汗”名号及其政治内涵
        一、“可汗”名号的源流及柔然君主采用此名号的历史影响
        二、柔然可汗的自我政治定位及其在对外交往中的表现
    第二节 柔然的汗位世袭制度
        一、柔然最高政治军事首领职位由郁久闾氏成员世代相袭的制度及其渊源
        二、君位继承形式从单一性到多样性的转变
        三、不同的君位继承形式与柔然政局的相互影响
    第三节 柔然可汗的名位制度
        一、建年号,立正朔
        二、柔然汗国君主的专属“可汗号”
    第四节 柔然的两翼分封制度
第五章 柔然的经济
    第一节 游牧业
        一、柔然“逐水草畜牧”的游牧方式与发达的游牧经济
        二、马、羊、牛、驼是柔然人牧养的主要牲畜
    第二节 狩猎业
        一、狩猎业是柔然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狩猎业在柔然社会经济中占有比重较大的原因探析
    第三节 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业
        二、陶器制造业
        三、毛皮加工业
        四、车辆制造业
        五、木器制造业
    第四节 农业
        一、柔然的粗放农业生产及其在社会经济中所处地位
        二、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民族关系是制约柔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五节 交换贸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历史文献与资料汇编
    二、相关研究着作
    三、相关研究论文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5)隋虞弘墓石椁图像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考古报告类型
        (二) 墓志研究
        (三) 舞蹈图案考释
        (四) 图像程序解读以及特别主题考证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虞弘族属及鱼国管窥
    第一节 墓志新解
    第二节 研究史梳理
    第三节 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虞弘族属和鱼国所在地研究的主要分歧点
    第五节 “鱼国”和“尉纥(?)城”之我见
第二章 虞弘墓墓葬图像介绍
    第一节 墓志图像
    第二节 石椁图像
        一 椁壁浮雕
        二 椁座浮雕
        三 椁壁墨绘
第三章 物质文化渊源
    第一节 墓葬和葬具形制
    第二节 服饰
        一 波斯服饰
        二 粟特服饰
        三 其他西域国家服饰
    第三节 建筑
    第四节 酒具
        一 胡瓶
        二 来通
        三 叵罗
        四 高足杯
    第四节 乐器
        一 乐器出现情况统计
        二 乐器图像渊源考释
第四章 精神文化的多元内涵
    第一节 袄教信仰
        一 火坛与祭司
        二 人兽搏斗图像
        三 鱼尾马
        四 有翼马
        五 含绶鸟与系带鸟
        六 头光和联珠纹
    第二节 中原墓葬文化和儒家礼制
        一 葬俗之汉化
        二 葬具之汉化
        三 墓葬形制和墓志之汉化
        四 墓主像与空鞍马
    第三节 佛教文化因素
        一 图像程式中的佛教因素
        二 纹饰中的佛教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中古史上的四位鱼弘——兼说流寓中国的西域鱼国人(论文提纲范文)

一、南朝萧梁的鱼弘
二、北朝及隋的虞 (鱼) 弘
三、北周的鱼弘
四、唐代的鱼弘
五、余论

(7)北魏尔朱氏源出粟特新证——隋修北魏尔朱彦伯墓志发覆兼说虞弘族属及鱼国今地(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魏尔朱氏族属检讨
二隋修北魏尔朱彦伯墓志发覆
三关于虞弘的族属及鱼国的今地
四必要的思考
    (一) 学术论着不讨论常识
    (二) 时代需要呼唤“南学”

(8)中古西北胡姓与边疆经略研究 ——以墓志文献为主要素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视角与视阈
        (一) 文献·文本·文献学
        (二) 边疆·经略·西北部
        (三) 胡人·姓氏·墓志铭
        (四) 安全·认同·中古期
    三、综述与反思
        (一) 有关中古胡族碑志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二) 有关中古胡族姓氏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三) 有关中古胡族认同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四) 有关中古西北经略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四、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拓跋近支的姓氏流变与文化认同
    第一节 拓跋氏
        一、北周的“拓跋墓志”
        二、墓志所见北周拓跋的来源与分布
        三、改易胡姓与政权安全
    第二节 源氏
        一、源氏墓志及其郡望流变
        二、源氏支脉与文化认同
    第三节 吐谷浑氏
        一、《吐谷浑玑墓志》相关问题
        二、吐谷浑墓志及其地域认同
    第四节 尉迟氏
        一、大非川与“西方”尉迟
        二、中古尉迟氏墓志考述
        三、余论
    小结
第二章 鲜卑旁系的迁徙、嬗变与融合
    第一节 贺兰氏
        一、贺兰墓志
        二、迁徙与分布
    第二节 成氏与彭氏
        一、成氏墓志
        二、彭氏墓志
    第三节 独孤氏
        一、独孤信一支世系
        二、从屠各到独孤
        三、休屠与屠各
        四、余论
    小结
第三章 内迁柔然、粟特的祖先认同与迁徙分布
    第一节 茹氏
        一、“茹”与“如”之辨析
        二、茹氏墓志及其迁徙
    第二节 郁久闾氏
        一、郁久闾氏与齐鲁地区
        二、《闾子璨墓志》及其相关问题
    第三节 安氏
        一、《安威墓志》及其相关问题考略
        二、中古粟特安氏之动向与认同
        三、余论
    第四节 米氏
        一、《米仁庆墓志》《米钦道墓志》相关问题
        二、粟特米氏迁徙与认同
    小结
第四章 北魏隋代西北边疆的进取与经营
    第一节 胡族墓志所见北魏西北边疆的经略
        一、《沮渠封戴墓表》与北魏平定凉州
        二、《鄯乾墓志》与北魏进军西域
        三、《鄯月光墓志》《于仙姬墓志》相关问题
        四、元魏宗室墓志与北魏西戎校尉
    第二节 胡族墓志所见隋代西北边疆的经略
        一、安西都护的设置背景
        二、安西都护与初期公务
        三、安西都护与义和政变
        四、余论
    小结
第五章 唐代前期西北边疆的经略与拓展
    第一节 胡汉墓志所见唐代降服河右的进展
        一、平定陇右: 以《陈察墓志》《史索岩墓志》为切入点
        二、镇抚河西: 以《杨恭仁墓志》《牛进达墓志》为切入点
    第二节 胡汉墓志所见唐代挺进西域的历程
        一、攻占高昌: 以《侯仁恺墓志》为切入点
        二、《元武寿墓志》《康子相墓志》相关问题
        三、拓展西域: 以《阿史那忠墓志》《曹钦墓志》为切入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萨保”社会职能的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萨保的名称与研究
二、文献与墓志中关于萨保职能的记录与研究
三、石质葬具图像中反应的萨保职能
    (一)外交方面:处理与外族之间的关系
    (二)内政方面分为两部分:
        1. 粟特内部事务包括处理商队相关事情和主持宗教活动。
        2. 有关萨保接待中国当朝官员的图像只出现在安伽右侧屏风第2幅中,图中政府官员居上位,在其下首右侧跪坐的萨保正在与其对饮。
    (三)日常生活
四、萨保府的法律职能

四、《虞弘墓志》中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廿年虞弘夫妇合葬墓研究回顾与展望——以虞弘族属与鱼国地望为中心[J]. 冯培红. 西域研究, 2020(02)
  • [2]墓志所见唐代边疆与民族若干问题研究[D]. 陈明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
  • [3]柔然历史若干问题研究[D]. 袁刚.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4]中古墓志所见人华粟特安氏源流考述[J]. 刘森垚. 暨南史学, 2019(01)
  • [5]隋虞弘墓石椁图像的多元文化因素分析[D]. 师艳明. 山东大学, 2019(09)
  • [6]中古史上的四位鱼弘——兼说流寓中国的西域鱼国人[J]. 冯培红. 档案, 2018(11)
  • [7]北魏尔朱氏源出粟特新证——隋修北魏尔朱彦伯墓志发覆兼说虞弘族属及鱼国今地[J]. 王素.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8(05)
  • [8]中古西北胡姓与边疆经略研究 ——以墓志文献为主要素材[D]. 刘森垚.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隋代虞弘族属及其祆教信仰管窥[J]. 张金龙. 文史哲, 2016(02)
  • [10]“萨保”社会职能的再研究[J]. 张桢,梁敏. 文博, 2015(06)

标签:;  ;  ;  ;  ;  

《喻红墓志铭》中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