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类固醇和胰岛素抵抗

皮质类固醇和胰岛素抵抗

一、皮质类固醇激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江心泳[1](2021)在《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不同妊娠糖尿病(GDM)大鼠的建模方法,通过文献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确定GDM SD大鼠空腹血糖(FBG)的成模标准,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蛋白质印迹法(WB)和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等实验方法,优选建模方法,确立最优GDM SD大鼠模型,为研究GDM防治与护理机制提供GDM SD大鼠模型的构建依据。方法(1)文献综述研究:文献综述现有GDM大鼠建模的方法。(2)文献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检索9个中英文数据库中妊娠SD大鼠血糖相关文献,检索时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应用SYRCLE动物实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STATA 15.0软件进行单组连续变量Meta分析。(3)实验研究:将40只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控制(NC)组、高脂高糖(HFHS)组、HFHS+链脲佐菌素(STZ)(HFHS+STZ)组、HFHS+行动限制(MR)(HFHS+MR)组,每组各10只。NC组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三组予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确定妊娠第1天,HFHS+STZ组予腹腔注射25mg/kg STZ,HFHS+MR组予行动限制干预。观察、记录和测量妊娠前后各组大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FBG,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成模率、胰腺和胎盘的病理结果,以及胎盘葡萄糖转子1(GLUT1)和葡萄糖转运子3(GLUT3)表达水平和胎盘蛋白差异表达结果。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riedman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设定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文献综述:GDM大鼠造模方法众多,包括药物诱导、饮食诱导和药物联合饮食诱导,且GDM大鼠FBG成模标准从6.67-16.7mmol/L不等。(2)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共纳入37篇文献,含428只大鼠。Meta分析显示,SD大鼠FBG的参考值上限妊娠第0周为5.51 mmol/L;妊娠第1周为6.92mmol/L;妊娠第2周为6.64 mmol/L;妊娠第3周为7.04 mmol/L。(3)动物实验:(1)成模率:HFHS组50%,HFHS+STZ组100%,HFHS+MR组28.6%;(2)一般指标和FBG:妊娠前,4组大鼠体重、摄食量、饮水量和FB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3组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和FBG高于NC组大鼠。妊娠期间,3组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和FBG均高于NC组(P<0.05),其中HFHS组的体重高于HFHS+STZ组和HFHS+MR组,HFHS+STZ组的FBG高于HFHS组和HFHS+MR组(P<0.05);摄食量变化,HFHS+STZ组高于NC组、HFHS组和HFHS+MR组(P<0.05),HFHS组和HFHS+MR组低于NC组;饮水量变化,HFHS+STZ组高于HFHS组高于NC组高于HFHS+MR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FINS和HOMA-IR结果中,HFHS组、HFHS+STZ组和HFHS+MR组均高于NC组(P<0.05);HOMA-ISI的结果中,HFHS组、HFHS+STZ组和HFHS+MR组均低于NC组(P<0.05);在HOMA-β结果中,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胎盘和胰腺病理结果:对比NC组,HFHS组的胰腺内胰岛细胞分布稀疏,形状不规则,排列紊乱,胎盘组织分层界限不明显,边缘不齐,细胞分布疏松紊乱,细胞间隙变大;HFHS+STZ组胰腺内胰岛细胞分布稀疏,且出现明显萎缩,胎盘组织分层紊乱,界限不清,细胞分布紊乱;HFHS+MR组胰腺内胰岛细胞分布稀疏,形状不规则,体积明显增大,胎盘组织分层界限不明显,边缘不齐,细胞分布疏松紊乱。(5)WB结果:HFHS+STZ组和HFHS+MR组的GLUT1和GLUT3表达水平均较NC组明显上调(P<0.05);(6)i 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在定量到的胎盘差异表达蛋白中,有5个蛋白表达发生上调,18个蛋白表达下调,富集分析显示胎盘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疼痛感官知觉、细胞对紫外线反应和细胞对皮质类固醇刺激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组成共生体液泡和细胞质部分;发挥与多种分子结合的分子功能;参与雌激素信号通路的转导。结论:(1)GDM大鼠造模方法众多,但尚未形成公认的造模方法和FBG成模标准,同时缺少根据GDM病因减少大鼠活动量和增加压力构建GDM大鼠模型的方法。(2)GDM SD大鼠成模标准为FBG>6.92 mmol/L。(3)高脂高糖饲料联合25mg/kg STZ腹腔注射是构建GDM SD大鼠模型的一种适用方法。(4)高脂高糖饲料联合行动限制有望从病因角度成功构建GDM SD大鼠模型。(5)GDM SD大鼠胎盘存在多种参与GDM生物学过程的差异表达蛋白,在雌激素信号通路富集最为明显。

崔越亭[2](2021)在《危重症患者睡眠障碍与ICU获得性衰弱之间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睡眠障碍与ICU获得性衰弱(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ICU-A W)的相关性,明确其是否为ICU-AW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期寻找更佳的干预和治疗靶点,为ICU-AW的发病机制、预防或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调查分析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接受治疗且符合入组标准的63例危重症患者,使用电子握力计识别ICUAW(ICU-AW的截止值为:男性<11 kg,女性<7 kg),根据是否被诊断为ICU-A W分为两组(ICU-AW组和非ICU-AW组)。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 CHEII),记录患者入住ICU后(≥3天)的肌力值,记录患者入住ICU时的生化指标:血清白蛋白、血糖及乳酸值,是否予以镇静药物、镇痛药物、激素、神经肌肉阻滞剂、血管活性药物以及血液净化治疗;是否予以肠外营养,是否被诊断为脓毒症(S epsi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入院后是否行手术治疗,计算出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内住院时间;记录睡眠呼吸指标包括: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AHI),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时间,浅睡眠时间,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期时间,清醒期时间,深睡眠时间所占百分比。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对于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结果用以均数±标准差((?)±s)和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计算出各因素与ICU-AW的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危重患者肌力与深睡眠时间、血清白蛋白、年龄之间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三病区ICU-AW的发病率为47.6%。2.单因素分析示:ICU-AW组与非ICU-AW组相比较,年龄、性别、APACHEII评分、肌力、机械通气时间、Sepsis、MODS、血清白蛋白、血清葡萄糖、乳酸、镇静剂、镇痛剂、神经肌肉阻滞剂、胃肠外营养、入院后手术治疗、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时间、深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净化治疗、AHI、浅睡眠时间、REM期时间、清醒期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二分类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年龄、血清白蛋白、深睡眠时间、入院后手术治疗、MODS具有统计学意义。4.危重患者肌力与深睡眠时间、血清白蛋白具有正相关性,与年龄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1.获得性衰弱是ICU危重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2.年龄、性别、APACHEII评分、机械通气时间、Sepsis、MODS、血清白蛋白、血清葡萄糖、乳酸、镇静剂、镇痛剂、神经肌肉阻滞剂、胃肠外营养、入院后手术治疗、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时间、深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比与ICU-AW的发生相关。3.年龄、血清白蛋白、深睡眠时间、入院后手术治疗、MODS是ICU-AW的独立危险因素。4.危重患者肌力值越小,深睡眠时间越短,血清白蛋白水平越低。

周志明[3](2021)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铁代谢和激素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铁代谢和激素、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信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78例健康体检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孕妇的铁代谢指标、应激激素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性,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两组孕妇的皮质醇水平无显着差异,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肾上腺素(477.54±125.03)ng/L以及去甲肾上腺素(201.39±72.41)ng/L显着高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的血红蛋白水平无显着差异,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血清铁(14.36±4.28)μmol/L、血清铁蛋白(177.26±35.47)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0.37±0.12)%、胰岛素抵抗指数(2.56±0.73)显着高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及皮质醇水平与血清铁蛋白呈正相关关系(P<0.05)。观察组的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与转铁蛋白饱和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两组孕妇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高水平血清铁蛋白和铁转蛋白饱和度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过度铁负荷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胰岛素抵抗和应激适应障碍发生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有助于临床医务人员对早期妊娠期糖尿病进行筛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郑浩翔[4](2020)在《近12年中国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文献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自2007年-2019年以来,中医以补肾化痰为则,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对其进行系统性评价及Meta分析、频数分析,评价补肾化痰法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提出可供参考的数据支持及循证依据,并分析其优势及不足,进一步完善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查阅国内数据库关于以中医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排除与纳入标准,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检索以中医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学分析。1.Meta分析:系统评价运用方法学评价主要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使用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RCT文献质量评价;对RCT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随机法、疗效判定标准、组间均衡性比较、样本含量、盲法的运用、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高质量文献用作进行Meta分析,运用Cochrane协作网所提供的统计学软件Revman5.3.5对所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以中医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疗效。2.中医用药频数及规律分析:制定排除、纳入标准及检索策略,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方式,查阅2007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国内发表的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有关于以补肾化痰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临床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Meta分析:纳入的55项研究偏倚风险:在随机序列产生中,24个研究(占43.64%)分别采用抽签法、投币法、随机分配卡、数字表等,评定为“低风险”,4个研究(占7.27%)分别按就诊顺序、患者意愿作为随机法,评定“高风险”;分配隐藏条目一项,录入文献全未提及,评定为“风险未知”;1个研究(占1.82%)提及盲法,其它研究均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评定为“风险未知”;目前国际上有三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中国亦制订了符合中国行业标准,不同的论文采取标准不一致,同时疗效评定,如多毛等,评定较为模糊及主观,对疗效判断造成一定的偏倚总结,本课题纳入的55篇文献都属B级文献,总体质量属于中等。55个的研究结局共2628个病例,各研究间具同质性,(P=0.95,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中药治疗对照西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16个研究结局共1117个病例,各研究间具同质性,(P=0.5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OR=4.34,95%CI(3.14,6.01,P<0.00001)],提示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中西结合治疗对照西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26个研究结局共1598个病例,各研究间具同质性,(P=0.99,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OR=3.30,95%CI(2.61,4.18,P<0.00001)],提示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在排卵率、妊娠率及LH/FSH、BMI、T治疗前后下降值方面,中药组及中西药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用药规律2.1药物出现频率排序本研究收纳的符合标准文献共55篇,所涉及药物共82种,总使用频次共873味次。使用频次≥2的药物有62种,共出现811次,占总用药频次的92.89%,使用频次<2的药物有20种,出现20次,占总用药频次的2.29%。出现25味次或以上的药物有13味,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顺序为:菟丝子、茯苓、当归、香附、半夏、淫羊藿、丹参、苍术、熟地、陈皮、山茱萸、山药、枸杞子。2.2药物类别频数排名是:补虚类(41.71%)当中补阳类排序前十位药物有菟丝子、淫羊藿、仙茅、巴戟天、川断、紫石英、鹿角霜、肉苁蓉、杜仲、补骨脂、紫河车等;补血类药物排序前五位有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补气类排序前五位有山药、白术、黄芪、甘草、炙甘草;补阴类排序前四位药物有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黄精。活血化瘀类(13,71%)使用频数前10位: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泽兰、鸡血藤、莪术、三棱、牛七、穿山甲。化痰平喘类(9.83%)使用频数前8位的有半夏、胆南星、皂角刺、白芥子、浙贝母等。理气类(9.60%)使用频数前3位药物有香附、陈皮、枳壳。利水渗湿类(8.11%)使用频数前3位药物有茯苓、薏苡仁、泽泻。收涩类(4.57%)使用频数前3位药物有山茱萸、覆盆子、五味子。化湿类(4.23%)使用频数前2位药物有苍术、厚朴。清热类(3.66%)使用频数前7位的是赤芍、生地、山慈姑、牡丹皮、大黄、黄连、黄芩等。解表药(1.37%)使用频数前3位是柴胡、桂枝、麻黄。2.4药物归经以肝、脾、肾经为主,分别占24.91%、20.48%、17.38%。2.5药物的四气分布以温、平的药物为主,温性药物占48.53%;平性占20.59%。2.6药物涉及甘、辛、苦、酸、淡、咸、涩7种,以甘、辛、苦味为主,各占36.49%,27.40%,24.56%。2.7方剂的统计:所涉及处方22个。总使用频次共58次。使用频次>=2的处方有7种,共出现33次,占总用处方频次的56.89%,使用频次<2的处方有种,出现26次,占总用处方频次的44.82%。根据聚类分析树状图,共得出4个聚类方:C1方:淫羊藿、巴戟天、熟地、覆盆子、山茱萸、紫英石、泽泻;C2方:白芍、赤芍、丹参、红花、当归、川断、仙茅、川芎、胆南星;C3方:陈皮、半夏、白术、黄芪、苍术、皂角刺、石菖蒲、枳壳;C4方:山药、茯苓、甘草(生甘草、炙甘草)、薏苡仁、菟丝子、枸杞子、香附、桃仁。根据药性理论,聚类出的4个聚类方,分别治疗各证型:肾虚痰湿、痰湿血瘀、脾虚痰湿、脾肾两虚。综上,聚类组方分析所得方剂均为文献统计中所用高频用药,高频率用药组合而成的方剂可在临床上灵活使用,随证治之,可望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结论:本文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对文献作出评价和Meta分析,同时将其与中西药的有效率对比,得出以下结论1.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1)补肾化痰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总有效率优于西医治疗。(2)补肾化痰中药、中西药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妊娠率皆优于西药治疗。本研究的局限性(3)证据存在偏倚风险:大部分未提及具体的随机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提及分配隐藏,仅有1篇提及盲法,但没有详细说明盲法的操作。整体来说,本研究存在较高的实施及测量偏倚风险,总体质量中等,证据强度一般。(4)诊断及疗效标准:目前国际上有三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中国亦制订了符合中国行业标准,不同的论文采取标准不一致,同时疗效评定,如多毛等,评定较为模糊及主观,对疗效判断造成一定的偏倚。(5)样本量:本研究所纳入文献均未报告样本量的具体计算方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不足。2.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西药治疗的有效率对比(1)以补肾化痰为则,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在调整月经周期、促进排卵、提高妊娠率、降低雄激素及BMI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补肾化痰方剂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以补肾化痰方药为主,兼以行气活血为辅。(3)补肾药以补肾阳为主,化痰药常选用健脾化痰药。

李畅[5](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特异性表型探讨启宫丸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患者的干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本研究旨在观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痰湿证患者、非痰湿证患者及正常人群的肠道菌群谱,比较各组肠道菌群种类和结构的差异,寻找PCOS痰湿证患者的优势菌群,建立PCOS痰湿证基于肠道微生物群的诊断模型。2.通过观察PCOS痰湿证患者经燥湿化痰经典方启宫丸方治疗后其肠道菌群的变化及临床疗效,从微生物学角度探求启宫丸的作用机制及治疗靶点,为中医中药治疗痰湿型PCOS提供新的支持和方向。方法:选取PCOS痰湿证患者20例、PCOS非痰湿证患者20例及同期内分泌正常的对照组20例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组患者腰围、臀围、身高、体重,并计算腰臀比(WHR)与体重指数(BMI);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性激素指标以及空腹血糖(FPG)、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通过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各组肠道菌群,分析三组肠道菌群的差异。同时,PCOS痰湿证组予启宫丸方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性激素指标、BMI、WHR、FPG、FINS、HOMA-IR及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结果:1.一般情况及激素水平比较:PCOS痰湿组在BMI、腰围、臀围、WHR、FPG、FINS、HOMA-IR方面均明显高于PCOS非痰湿组与对照组(P<0.05),PCOS痰湿组和PCOS非痰湿组在LH、LH/FSH、T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痰湿组和PCOS非痰湿组相比,两组间在LH、LH/FSH、T方面无显着差异。2.肠道菌群分析:(1)PCOS痰湿组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PCOS非痰湿组和对照组(P<0.05),PCOS痰湿组β多样性与其余两组差异较明显;(2)PCOS痰湿组患者与PCOS非痰湿组患者及对照组相比,拟杆菌门含量较多,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数值较高,普雷沃氏菌科、韦荣球菌科、巨单胞菌属含量较多,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的含量低。(3)PCOS痰湿组患者与PCOS非痰湿组患者具有显着性差异的物种:巨单胞菌属在PCOS痰湿组中更富集,放线菌门、瘤胃球菌科、粪杆菌属在PCOS非痰湿组中更富集。(4)PCOS痰湿组患者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的物种:巨单胞菌属在PCOS痰湿组中更富集。(5)PCOS痰湿组与PCOS非痰湿组相比,碳水化合物代谢、翻译、新陈代谢、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等功能基因增加。3.相关性分析:PCOS痰湿证与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胰岛素抵抗指数与变形菌门、Spiochaetes数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放线菌门、柔膜菌门数量呈负相关关系。体重指数与柔膜菌门呈负相关关系。4.启宫丸方治疗PCOS痰湿证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的BMI、腰围、臀围、WHR、FPG、FINS、HOMA-IR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均得到改善(P<0.05)。5.启宫丸方对肠道菌群的影响:(1)PCOS痰湿证治疗后较治疗前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增高,β多样性差异较明显。(2)在门水平上,治疗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比例增加,而拟杆菌门减少。具有显着性差异的物种为放线菌门。(3)在科水平上,治疗后瘤胃球菌科明显增多,普雷沃氏菌科明显减少。(4)在属水平上,治疗后较治疗前巨单胞菌属、未明确分类的毛螺菌科菌属明显减少,Fusicatenibacter、未明确分类的瘤胃球菌科菌属明显增多。治疗后PCOS痰湿证患者肠道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的数量较治疗前增加。(5)启宫丸方改善了 PCOS痰湿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功能,治疗后核苷酸代谢、多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折叠、排序和降解、酶家族、耐药、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信号分子与相互作用功能较治疗前减少,氨基酸代谢、信号转导功能较治疗前增加。结论:1.PCOS痰湿证患者肥胖、胰岛素抵抗的特征明显。2.PCOS痰湿证患者与PCOS非痰湿证患者及对照组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肠道菌群失调可以是PCOS痰湿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因素,对PCOS痰湿证的糖脂代谢、肥胖、月经周期有一定的影响,与产丁酸盐菌数目的减少、产脂多糖菌数目及促炎细菌的增加等有关。3.肠道菌群与PCOS痰湿证患者的肥胖、糖耐量受损、高雄激素血症等临床表现有关。4.启宫丸方干预PCOS痰湿证患者后,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升高,肠道益生菌增加,菌群的结构及功能基因得到改善,从而改善其胰岛素抵抗状态,调节内分泌代谢,改善症状。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特定的神经递质、激素及代谢产物等方式与其他的器官、系统发生作用,来参与人体的生理功能调节。

张婷[6](2020)在《温肾健脾通瘀方治疗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温肾健脾通瘀方联合达英-35治疗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1例中医辨证为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口服达英-35(炔雌醇环丙孕酮片),试验组口服温肾健脾通瘀方联合达英-35,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性激素水平、中医临床症状积分、WHR(腰臀之比)以及停药后3个月的妊娠率。结果:(1)总体临床疗效:温肾健脾通瘀方联合达英-35组(试验组)与达英-35组(对照组)相比,两组均可以使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总体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2)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后两组均可以降低中医证候评分,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在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3)性激素水平:较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H、LH/FSH、T值下降,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LH、LH/FSH、T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在降低LH、LH/FSH、T值方面较对照组好。(4)WHR:试验组治疗后WHR有所下降,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WHR变化不大,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WHR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5)妊娠情况:试验组停药3个月有1例患者妊娠,对照组无妊娠,两组患者的妊娠率无较大差别(P>0.05),可能与本试验收集病例较少,疗效观察时间短有关。结论:温肾健脾通瘀方联合达英-35可降低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WHR,是治疗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药物,可用于临床。

王胜男[7](2020)在《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陷症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陷症(NC21-OHD)与具有高雄激素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临床表现相似,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重叠且二者均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准,所以NC21-OHD在临床上极易被误诊为PCOS,导致长期进行无效治疗。本研究拟通过对比临床已确诊的31例NC21-OHD和29例具有高雄激素的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二者的鉴别诊断方法,为两种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象与方法:1.对象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31例女性NC21-OHD患者以及同期就诊于我科随机抽取的29例具有高雄激素的PCOS患者。2.方法2.1收集患者血清电解质、血脂、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肾素活性(PRA)、醛固酮(ALD)、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的检测结果,并计算体重指数(BMI)、LH/FSH、游离睾酮指数(FAI)、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糖曲线下面积(GAUC)、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AUC)。收集1日法中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AST)前后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17-羟孕酮(17-OHP)、孕酮(P)、总睾酮(TT)、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雄烯二酮(AD)的检测结果,计算各项指标下降的百分比,作为其被抑制率。对于FSH、LH、P、TT、PRL、DHEAS、AD、17-OHP等指标的检测均在患者自然月经周期的第2-4日或35天以上未来月经任意一天抽取晨8:00空腹外周静脉血。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子宫附件超声、肝脏超声及肾上腺增强CT的检查结果以及曾进行基因检测的25例NC21-OHD女性患者的CYP21A2基因的突变情况。2.2对比NC21-OHD组与PCOS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激素水平及其相关代谢指标,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于此两种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2.3采用SPSS 22.0和MedCalc v19.0.7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COS组患者身高和卵巢多囊样变(PCO)发生率显着高于NC21-OHD组(P<0.05),NC21-OHD组患者肾上腺增生发生率显着高于PCOS组(P<0.05);两组患者年龄、BMI、收缩压、舒张压、血钾、血钠以及月经紊乱、不孕、多毛的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NC21-OHD组患者阴蒂轻度肥大者12例(38.71%),PCOS组患者此特征不明显。2.NC21-OHD组患者ACTH、17-OHP、AD、P、TT、PRL水平显着高于PCOS组(P<0.05);PCOS组患者LH、LH/FSH水平显着高于NC21-OHD组(P<0.05);对上述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3、0.959、0.848、0.917、0.786、0.686、0.843、0.867,通过对 AUC进行比较,发现 17-OHP 与P、LH/FSH三者之间的AUC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其显着大于其余指标的AUC(P<0.05)。根据Youden指数计算出17-OHP、P以及LH/FSH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3.34ng/ml(敏感度89.7%,特异度93.1%)、0.64ng/ml(敏感度90.0%,特异度75.9%)和1.25(敏感度85.7%,特异度85.7%)。对NC21-OHD组患者的 17-OHP与P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LH/FSH与17-OHP、P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3.对比两组患者1日法中剂量DAST,NC21-OHD组患者17-OHP、AD、TT和P抑制率显着高于PCOS组(P<0.05),对上述指标进行ROC曲线分析,AUC分别为0.996、0.972、0.960和0.873。对 17-OHP、AD、TT和P抑制率的AUC进行比较发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Youden指数计算出其抑制率最佳切点值分别为73.5%(敏感度95.2%,特异度100.0%)、55.5%(敏感度100.0%,特异度88.9%)、61.4%(敏感度84.2%,特异度 100.0%)、54.2%(敏感度85.0%,特异度80.0%)。4.两组患者超重或肥胖、血糖异常升高、高脂血症、脂肪肝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的血糖、胰岛素以及HOMA-IR、GAUC、IAUC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NC21-OHD组患者的HOMA-IR与BMI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NC21-OHD组患者的TT与HOMA-IR、BMI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PCOS组患者的HOMA-IR与BMI、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HDL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PCOS组患者的TT与TG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HDL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PCOS组患者的TT与HOMA-IR、BMI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6.25例NC21-OHD患者进行CYP21A2基因检测,20.0%(5/25)患者为纯合子突变,80.0%(20/25)患者为复合杂合子突变。在50个等位基因中,共检测出17种突变,其中以c.518T>A(p.I173N)(12/50,24.00%)和c.844G>T(p.V282L)(11/50,22.00%)突变类型最常见。结论:1.对于临床上反复查卵泡期血清P水平均高于卵泡期上限且LH/FSH无明显升高的具有高雄激素的多囊卵巢患者,要考虑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的可能,如加测卵泡期17-OHP高,高度提示NC21-OHD的可能。2.在单凭17-OHP、P以及LH/FSH无法鉴别NC21-OHD与具有高雄激素的PCOS,又无条件进行基因检测的情况下,可应用1日法中剂量DAST进行二者的鉴别。

潘雪[8](2020)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系统查阅、整理国内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相关文献,并通过对PCOS与心理应激相关性的分析阐释,为临床诊治PCOS提供参考依据及新思路。2通过横断面研究分析PCOS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以慢性心理应激为切入点,对各中医证型与生活质量、心理状态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PCOS中医各证型与慢性心理应激的关系,明确“肾虚肝郁”在PCOS中的重要病机作用,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基础。3应用来曲唑联合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法建立动物模型证实慢性心理应激对PCOS的重要影响;以此模型为研究对象,结合生殖与心理应激方面指标,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疗效机制;以内质网应激(ERS)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通路PERK-ATF4-CHOP为研究新靶点,探讨补肾解郁调冲方对PCOS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的疗效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对309例PCOS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采集及整理;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及抑郁情绪变化、人格特征进行调查;分析PCOS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不同证型PCOS患者在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肾虚肝郁型PCOS与发病相关因素、焦虑抑郁情况及人格特征的依存关系。2实验研究以CUMS方法模拟慢性心理应激,以来曲唑构建PCOS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慢性应激组(CUMS)、PCOS组、PCOS合并慢性应激组(PCOS+CUMS)。以行为学、卵巢组织病理学、血清性激素、海马组织神经递质等为指标进行模型对比及评价。应用PCOS+CUMS动物模型进行疗效机制研究。除正常组外,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达英-35组、单纯补肾(即补肾)组、补肾解郁调冲(即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进行行为学检测,测定各组大鼠卵巢体积、卵巢质量;以HE染色观察卵巢组织病理形态;ELISA法测定血清LH、FSH、FT水平;HPLC-ECD测定海马组织中NE、5-HT 及 5-HIAA 水平。选取补肾解郁低、中、高剂量组中疗效较佳的组别与其余各组进行疗效机制研究,以Tunel法检测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GRP78、CHOP蛋白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法检测卵巢组织中CHOP、GRP78、PERK、ATF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临床研究(1)本研究有效病例为309例,27-33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55.34%),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91.26%),脑力劳动者居多(75.4%);肥胖患者占比为36.89%,67.96%的患者无运动习惯,月经紊乱者占比为95.47%,有不孕病史者占29.13%,其中原发性不孕者占不孕症患者的64.44%,继发性不孕者为35.56%;(2)309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占比最高(37.22%),其次为痰瘀互结证(23.30%)、脾虚痰湿证(20.39%)、肾虚血瘀证(19.09%);(3)不同证型间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存在差异(p<0.05);大专及以上者在肾虚肝郁证中占比最高(95.65%);脑力劳动者在肾虚肝郁证、脾虚痰湿证中占比较高,分别为80.95%、80.87%;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PCOS患者BMI高于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p<0.05);(4)在SF-36方面,总体健康(GH)、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活力(VT)维度得分较低;存在焦虑状态者占PCOS患者总人数的28.8%,抑郁状态者占40.13%;(5)不同中医证型在VT及MH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肾虚肝郁证VT维度及MH维度得分低于脾虚痰湿证(p<0.05);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SF-36心理健康总分低于其余3个证型,SAS及SDS评分高于其余3个证型(p<0.05);(6)各中医证型间EPQ-RSC中E、N、P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痰湿证的E维度得分最高,肾虚肝郁证最低;肾虚肝郁证的N、P维度得分最高,脾虚痰湿证最低;(7)进一步对中医证型占比最高之肾虚肝郁证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BMI、抑郁情况、神经质N与肾虚肝郁证有关(p<0.05)。年龄偏小(以34-40岁为参照)、体重偏低(以超重、肥胖为参照)、抑郁状态与肾虚肝郁证呈正相关;高中及中专学历(以大专及以上为参照)、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以无业参照)、情绪稳定或人格为神经质中间型(以情绪不稳定者为参照)与肾虚肝郁证呈负相关。2实验一PCOS组、PCOS+CUMS组大鼠体质量、血清FT水平、LH/FSH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PCOS+CUMS组较PCOS组卵巢组织多囊样改变更加明显;CUMS组、-PCOS+CUMS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及海马组织中NE、5-HT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5-HIAA含量、5-HIAA/5-HT比值高于空白组(p<0.05);3实验二(1)体质量、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左侧卵巢体积及卵巢质量明显减小(p<0.05);(2)卵巢组织病理学:模型组可见多个囊状扩张卵泡,颗粒细胞排列松散,层数减少;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可见正常形态的卵泡及黄体,囊性扩张卵泡少见,颗粒细胞排列整齐,层数较模型组增多;(3)性激素:模型组大鼠LH、FT水平及LH/FSH比值较正常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FT水平明显降低(p<0.05),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高剂量组大鼠LH水平、LH/FSH比值明显降低(p<0.05);补肾组在LH水平方面较模型组降低(p<0.05);4实验三(1)行为学:模型组大鼠水平、垂直运动得分及蔗糖偏嗜度低于正常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蔗糖偏嗜度虽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但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补肾组大鼠垂直运动得分较治疗前呈升高趋势;补肾解郁中剂量组蔗糖偏嗜度升高幅度最大;(2)神经递质:模型组大鼠NE、5-HT含量较正常组降低,5-HIAA含量升高(p<0.05),而5-HIAA/5-HT比值呈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及补肾解郁各剂量组NE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治疗组大鼠5-HT、5-HIAA含量及5-HIAA/5-HT比值与模型组无显着差异(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5-HT含量最高,补肾解郁高剂量组5-HIAA含量最低;5实验四(1)颗粒细胞凋亡情况: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较正常组卵巢颗粒凋亡指数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大鼠卵泡凋亡指数明显降低(p<0.05);(2)GRP78、CHOP、PERK、ATF4蛋白表达:模型组大鼠卵巢组织中GRP78、CHOP蛋白主要表达于颗粒细胞层中;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RP78、CHOP、ATF4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模型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达英-35组、补肾组及补肾解郁中剂量组GRP78、ATF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补肾解郁中剂量组CHO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PERK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文献综述,PCOS是一种生殖功能障碍与代谢异常并存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心理应激在PCO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药在治疗PCOS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结合心理应激因素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PCOS的作用机制及优势。2临床研究证实,肾虚肝郁证是PCOS常见的中医证型;肾虚肝郁型PCOS患者存在更大的精神压力及心理负担,且易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等人格倾向,“肾虚肝郁”与PCOS患者的慢性心理应激状态具有密切关联;年龄偏小、体重偏低、存在抑郁状态、情绪不稳定者辨证为肾虚肝郁证的可能性更大,临证治疗中应重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3来曲唑联合CUMS诱导的PCOS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动物模型较传统PCOS模型大鼠卵巢病理改变、内分泌及行为学变化、神经递质方面更贴近临床,可作为研究PCOS合并心理应激的病理及药效学机制的可靠动物模型,并进一步证实了慢性心理应激与PCOS相互影响。4补肾解郁调冲方可促进模型大鼠体内生殖内分泌环境恢复平衡,促进卵泡发育及排卵,改善行为学表现;该方的疗效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抑制PERK-ATF4-CHOP信号通路,下调GRP78表达,进而延缓ERS介导的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有关。

王健[9](2020)在《脂肪己糖-6-磷酸脱氢酶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肥胖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代谢性疾病,并显着增加了 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糖皮质激素(GCs)是一种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激素,能够调节糖及脂肪代谢。过多的GCs生成或摄入能够诱发肥胖及代谢综合征。1lβ-HSD1依赖内质网腔内NADPH能够促进组织GCs的生成,并已成为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主要发病因素。已糖-6-磷酸脱氢酶(H6PDH)是内质网腔内生成NADPH的关键酶,进而影响了组织11β-HSD1的活性。然而,H6PDH在调节脂肪组织GCs的生成及其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拟利用脂肪组织特异性H6PDH过表达和敲除小鼠模型,观察小鼠代谢表现型变化,并探索脂肪组织H6PDH在调节脂肪GCs代谢及其诱发的肥胖、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为临床预防、治疗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提供新的靶点及理论基础。方法:1.脂肪H6PDH过表达在诱发腹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利用本实验组已经建立的脂肪组织H6PDH过表达(aP2-H6PDH-Tg)小鼠模型,将孵育的小鼠进行基因型分析,确定脂肪组织H6PDH过表达(aP2-H6PDH)鼠及野生型对照组(WT)雄性小鼠。分别给予正常饮食及高脂饮食喂养,即分组为:aP2-H6PDH小鼠+正常饮食;aP2-H6PDH小鼠+高脂饮食;WT对照组小鼠+正常饮食;WT对照组+高脂饮食;并完成GTT及ITT测定。喂养至24周将小鼠处死,收集血样、脂肪组织及非脂肪组织标本。1)记录小鼠体重、脂肪重量、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2)测定血浆皮质酮、游离脂肪酸水平。3)应用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滴形态。4)测定脂肪组织皮质酮水平、H6PDH及11β-HSD1的酶活性。5)应用实时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技术,测定脂肪组织及非脂肪组织H6PDH表达水平;脂肪组织GCs途径(11β-HSD1,GR)、脂肪组织脂肪合成途径相关酶(ACC,ACL,FAS,PEPCK)、肥胖基因(C/EBPα,PPARγ,SREBP,Leptin)、内质网应激途径(IRE1α/XBP1)、Akt/GSK3β途径及脂肪组织褐色化基因(CD137,TBX1,GLUT4)表达的变化。2.脂肪H6PDH敲除在改善代谢表现型中的作用(1)脂肪组织H6PDH敲除小鼠模型建立:将表达H6PDH Floxed等位基因小鼠与脂肪细胞特异性Cre(adipQ-Cre)小鼠进行杂交,通过基因型筛选,获得 H6PDHAcKO 小鼠(Flox/Flox+Cre)。(2)利用H6PDHAcKO鼠进行孵育,通过基因型检测,确定脂肪组织H6PDH敲除鼠(H6PDHAcKO)及对照组(Flox)雄性小鼠。给予正常饮食喂养,并完成GTT及ITT测定,继续喂养至18周,将H6PDHAcKO鼠及对照组小鼠分别再分为两个亚组:禁食12小时或饱腹状态下处死,即空腹H6PDHAcKO组,饱腹H6PDHAcKO组,空腹对照组,饱腹对照组。收集血样、脂肪组织及非脂肪组织标本。1)记录小鼠体重、血压、脂肪重量、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变。2)测定血浆胰岛素、皮质酮、空腹及饱腹的游离脂肪酸水平。3)应用HE染色测定脂肪细胞大小。4)测定脂肪组织皮质酮水平、H6PDH及11β-HSD1的酶活性。5)应用实时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技术,测定脂肪组织及非脂肪组织中H6PDH的表达;脂肪组织中11β-HSD1、脂肪合成酶(ACC,ACL)及脂肪分解酶(HSL、ATGL)的表达。结果:1.脂肪H6PDH过表达在诱发腹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1)aP2-H6PDH小鼠增加了腹部脂肪堆积,同时上调了脂质合成酶(ACC,ACL)基因表达及其转录调节因子C/EBPα和PPARγ mRNA表达。(2)高脂饮食喂养时,aP2-H6PDH小鼠表现为明显的腹部脂肪聚积,同时活化GSK3β、诱导了 IRE1α/XBP1途径,但降低了 pThr308Akt/PKB含量及腹部脂肪褐色化基因CD137及GLUT4 mRNA表达。(3)aP2-H6PDH小鼠表现出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受损,且进一步加重了高脂饮食诱发的胰岛素抵抗。(4)高脂饮食喂养时,aP2-H6PDH小鼠升高了脂肪组织11β-HSD1表达及皮质酮的生成,而没有影响血浆皮质酮的水平。2.脂肪H6PDH敲除在改善代谢表现型中的作用(1)脂肪组织H6PDH敲除(H6PDHAcKO)小鼠脂肪组织H6PDH mRNA、蛋白表达及活性均显着降低,而非脂肪组织中H6PDH mRNA表达水平没有改变。(2)H6PDHAcKO小鼠脂肪重量较对照组降低,尤其是肠系膜脂肪,同时降低了脂质合成酶(ACC、ACL)基因表达及其转录调节因子C/EBPα mRNA表达。(3)H6PDHAcKO小鼠降低了脂肪组织中脂肪分解酶(HSL,ATGL)基因表达及血浆游离脂肪酸(FFA)水平。(4)H6PDHAcKO小鼠降低了空腹血糖,改善了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5)H6PDHAcKO小鼠脂肪组织11β-HSD1表达及活性的降低,同时降低了脂肪皮质酮水平,而没有改变血浆皮质酮的水平。结论:(1)脂肪组织H6PDH过表达及敲除小鼠可作为研究人类代谢综合征的较理想动物模型。(2)脂肪H6PDH通过调节11β-HSD1表达及其活化局部GCs的生成,引起脂肪代谢相关表现型的改变。(3)激活转录因子CEBPα、PPARγ,诱导内质网应激,活化Akt/GSK3β通路及减低白色脂肪褐色化是脂肪H6PDH过表达诱发的腹部脂肪堆积的主要发生机制。(4)脂肪H6PDH过表达降低了小鼠糖耐量及胰岛素敏感性,并进一步加重了高脂饮食诱发的腹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相反,脂肪组织H6PDH敲除则可抑制脂肪合成、改善脂肪分布,同时也抑制脂肪分解代谢、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5)脂肪组织H6PDH过表达及敲除小鼠改变了脂肪组织GCs水平,但没有影响血浆GCs水平。

徐德[10](2020)在《外周性性早熟的诊治相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是一组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在肾上腺类固醇激素合成过程中某种酶的缺陷,导致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合成完全或部分受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 hormone,ACTH)分泌增加,最终引起肾上腺皮质增生。21羟化酶缺乏(21-hydroxylase deficiency,21-OHD)是CAH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90%-95%。CAH根据酶缺乏的程度分为经典型及非经典型,前者又分为单纯男性化型(simple virilizing,SV)和失盐型(salt wasting,SW)。糖皮质激素伴或不伴盐皮质激素不足,雄激素分泌过多及孕激素相关前体物质堆积过多是21-OHD主要的内分泌异常表现。临床治疗方法是补充糖皮质激素替代生理需要,同时保证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伴失盐表现时加用盐皮质激素替代。青春期由于患儿激素水平变化,对肾上腺来源的雄性激素抑制不足,导致激素间的关系以及与生长发育间的联系产生了较大的变动,常出现青春发育异常及成人身高较正常人群及靶身高落后以及生殖功能受损等。故治疗还需要关注保护生长潜能、维持远期的生殖健康。为增加21-OHD患儿青春期身高的获得以改善患者的成人终身高,需要临床应用更优化的指标进行随访监测。过去研究应用17-羟孕酮(17-OHP)及雄烯二酮(AD)可用于评估短期疗效,身高和骨龄进展程度评估长期治疗效果,但临床并未获得更为理想的疗效,因此青春期的治疗困难且复杂,故青春期监测指标的选择及回顾治疗效果评价仍是当前较为关注的问题。目的:对21-OHD青春期患儿筛选出诊疗特异性较高的指标,结合患儿药物剂量、身高增长、骨龄进展、体质指数等,指导临床药物的调整,对外周性性早熟向中枢性性早熟转化早识别、早干预,改善终身高、减少代谢综合征及维持成年期正常的生育功能。方法:收集2009年06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我院儿科内分泌门诊21-OHD青春期患儿身高、体重等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数据,并按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入组。43例接受规范治疗的经典型21-OHD青春期患儿,随访初期平均年龄8.10±2.09岁,随访间隔3月,平均观察年限1.94±1.66年,每个观察点均于早上空腹采血监测17-OHP、ACTH、AD、睾酮(T)、硫酸脱氢表雄酮(DHEAS)、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及身高(Ht)、体重(Wt)等指标,并根据患儿雄性化进展程度及骨龄进展程度分为控制较佳组(GC)和控制不佳组(PC)。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类固醇激素间的关系,并对比不同疗效组间体质指数(BMI)、氢化可的松药物剂量及17-羟孕酮、雄烯二酮、睾酮等类固醇激素水平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定义“控制不佳”的切割值。结果:研究共纳入21-OHD患儿43人。结果显示不同疗效组之间靶身高、体重的变化、BMI的变化、氢化可的松剂量无统计学意义;在男性与女性中,不同疗效组间Ht SDSBA的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0.01),控制不佳组的骨龄身高损失大于控制较佳组,而不同疗效组间Ht SDSCA的变化,在男性中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性中具有显着差异(P<0.05);除DHEAS外,控制较佳组17-OHP、ACTH、AD、T激素水平低于控制不佳组;结合直线相关分析及ROC检验,发现17-OHP与AD、T及AD/T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17-OHP联合AD/T的诊断价值最高,在男性中,17-OHP切割值14.88ng/ml,AD/T=4.17,敏感度=0.824,特异度=889;在女性中,17-OHP切割值27.23ng/ml,AD/T=4.63,敏感度=0.848,特异度=646;大于此值提示来源于肾上腺的雄激素过多,治疗效果不佳。结论:在青春期,17-OHP与AD、T及AD/T存在正直线相关关系,不同疗效组之间氢化可的松用药剂量、BMI的变化值无显着差异,在控制不佳组中骨龄身高评分损失较大,且在青春期时已有明显年龄身高评分损失。类固醇激素中17-OHP联合AD/T作为替代治疗中的监测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因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性别、不同发育时期提供个体化方案,在青春期治疗与随访中的监测指标仍需更多样本数据的支持。背景:纤维性骨营养不良征又称Mc Cune-Albright综合征(MAS),是一种罕见的散发性疾病,临床上以外周性性早熟、纤维性骨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FD)、皮肤牛奶咖啡斑(café-au-lait spot)及多种内分泌功能紊乱为典型表现。其中最常见的是外周性性早熟,尤其多发于女孩。目前治疗外周性性早熟的药物以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及芳香化酶抑制剂为主,临床MAS女童多选择两种药物交替使用。而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通过抑制雄激素向雌激素的转化,降低雌激素水平,防止骨骺提早闭合的作用在临床得以应用。但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是肝损害及高雄激素血症。因此临床对来曲唑在儿童青少年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应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McCune-Albright综合征(MAS)女童外周性性早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的MAS女童21例,反复阴道出血、乳房增大同时伴或不伴牛奶咖啡斑或骨纤维发育不良,LH和FSH水平低下,排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分泌雌激素的肿瘤及外源性雌激素摄入所致等情况。给予来曲唑片0.5-2mg/m2.d治疗,疗程6-12月不等,观察患者乳房分期变化、阴道出血次数、性激素水平、肝功能及骨龄变化及子宫卵巢容积变化及有无不良事件发生。结果:经过来曲唑治疗后骨龄(BA)/实际年龄(CA)(1.23±0.30到1.11±0.18,P=0.005)放缓;预测成人身高(PAH)从治疗前156.18±5.86cm增加至治疗后157.4±2.06cm;P=0.023。阴道出血次数明显减少,雌二醇(E2)明显下降,睾酮(T)未见明显升高;治疗后子宫未见明显增大,也未发生卵巢扭转及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结论:儿童MAS的内分泌表现以性早熟最为多见,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MAS相关的外周性性早熟可延缓骨龄进展,减少阴道出血的频率,也未出现肝酶升高等肝功能受损的不良反应。

二、皮质类固醇激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质类固醇激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妊娠糖尿病的病因
        1.1 饮食结构与妊娠糖尿病
        1.2 肥胖与妊娠糖尿病
        1.3 活动与妊娠糖尿病
        1.4 压力与妊娠糖尿病
        1.5 遗传与妊娠糖尿病
    2 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2.1 胰岛素抵抗与妊娠糖尿病
        2.2 炎症与妊娠糖尿病
        2.3 胎盘与妊娠糖尿病
        2.4 胰腺与妊娠糖尿病
研究目的
    1 研究总目的
        1.1 第一部分研究目的
        1.2 第二部分研究目的
        1.3 第二部分研究目的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研究:不同妊娠糖尿病大鼠建模方法
    1 妊娠糖尿病大鼠建模机制与方法
        1.1 化学药物诱导法
        1.2 饮食诱导法
        1.3 药物联合饮食法
    2 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成模标准
    3 妊娠糖尿病SD大鼠中医模型造模方法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文献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妊娠糖尿病SD大鼠成模标准的确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文献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4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FBG 结果分析
        3.2 不足之处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确立
    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 主要仪器
        2.2 主要试剂
    3 实验步骤与方法
        3.1 妊娠糖尿病 SD 大鼠模型的制作
        3.2 妊娠糖尿病 SD 大鼠模型的评价
    4 统计分析
    5 质量控制
    6 动物伦理
    7 技术路线图
    8 研究结果
        8.1 妊娠糖尿病SD大鼠成模率
        8.2 SD大鼠一般资料情况
        8.3 SD大鼠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8.4 SD大鼠胰腺和胎盘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变化
        8.5 SD大鼠胎盘GLUT1和GLUT3的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8.6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结果
    9 讨论
        9.1 构建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关键因素
        9.2 GDM SD 大鼠成模指标
        9.3 妊娠糖尿病SD大鼠形态学结果分析
        9.4 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胎盘蛋白结果分析
结论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妊娠糖尿病大鼠造模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危重症患者睡眠障碍与ICU获得性衰弱之间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ICU-AW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2.2 ICU患者睡眠呼吸监测指标分析
    2.3 ICU-AW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2.4 危重患者肌力与各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ICU-AW 定义、临床表现及发病率
    3.2 ICU-AW 与睡眠障碍相关性分析及独立风险因素分析
    3.3 本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ICU 获得性肌无力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铁代谢和激素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孕妇应激激素水平比较
    2.2 两组孕妇胰岛素抵抗和铁代谢指标比较
    2.3 铁代谢指标与应激激素的相关关系分析
3 讨 论

(4)近12年中国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文献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 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合征的认识
        1.1.1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变革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研究
        1.2.1 肾上腺萌动假说
        1.2.2 基因遗传因素
        1.2.3 神经与心理因素
        1.2.4 环境因素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研究
        1.3.1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
        1.3.2 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1.3.3 肾上腺分泌功能异常
        1.3.4 其他
    1.4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1.4.1 调整个人生活方式
        1.4.2 调整月经周期
        1.4.3 降低雄激素
        1.4.4 促排卵治疗
        1.4.5 改善胰岛素抵抗
        1.4.6 辅助生殖技术
        1.4.7 手术治疗
    1.5 古代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1.5.1 医家们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病机的认识
        1.5.2 从肝论之
        1.5.3 从脾论之
        1.5.4 从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论之
    1.6 现代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机认识
        1.6.1 肾主生殖学说
        1.6.2 冲任学说
        1.6.3 天癸失序学说
        1.6.4 心—肾—子宫轴学说
        1.6.5 情志致病说
    1.7 中医治疗方法
        1.7.1 中药周期疗法
        1.7.2 专方治疗
        1.7.3 中西医结合治疗
        1.7.4 针灸治疗
第二章 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 Meta 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文献检索
        2.2.1 检索范围
        2.2.2 数据来源
        2.2.3 查找文献
    2.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3.1 文献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文献筛选
    2.4 文献质量评价
        2.4.1 数据提取和分析
        2.4.2 方法学评价
        2.4.3 结果的测量
        2.4.4 研究方法
        2.4.5 Meta分析的技术路线图
    2.5 评价结果
    2.6 META分析
        2.6.1 临床有效率比较
        2.6.2 多囊卵巢综合征转经率的比较
        2.6.3 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率的比较
        2.6.4 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率的比较
        2.6.5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后LH/FSH的比较
        2.6.6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后T的比较
        2.6.7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后BMI的比较
        2.6.8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前后LH下降值的比较
第三章 分析近 12 年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
    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2 研究对象及文献来源
        3.2.1 研究对象
        3.2.2 文献的来源
        3.2.3 文献检索及查找文献
    3.3 纳入及排除标准
        3.3.1 纳入标准
        3.3.2 排除标准
    3.4 数据的规范化
    3.5 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
    3.6 研究结果
        3.6.1 中药用药频数分析
        3.6.2 各类别药物的统计分析
        3.6.3 药物的性味归经分析
        3.6.4 药物聚类分析
        3.6.5 西医频数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META分析
    4.2 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肠道菌群特异性表型探讨启宫丸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患者的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伦理审査
        1.3 受试者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实验设备及实验试剂
        2.5 肠道菌群测定实验方法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7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三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
        3.2 PCOS痰湿组、PCOS非痰湿组、对照组三组肠道菌群16S rDNA分析
        3.3 PCOS痰湿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基线资料比较
        3.4 PCOS痰湿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3.5 PCOS痰湿组治疗前与治疗后肠道菌群变化
讨论
    1 PCOS痰湿证临床特点分析
    2 PCOS痰湿证与IR
    3 肠道菌群与PCOS痰湿证
        3.1 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3.2 肠道菌群与中医基础理论
        3.3 肠道菌群与痰湿证的相关研究
        3.4 肠道菌群与IR
        3.5 肠道菌群改变与慢性炎症
        3.6 肠道菌群与PCOS痰湿证的关系
    4 启宫丸方改善PCOS痰湿证
        4.1 启宫丸方组成
        4.2 启宫丸方改善PCOS痰湿证患者的临床特征
        4.3 启宫丸方对PCOS痰湿证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肠道菌群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温肾健脾通瘀方治疗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观察
    病例选择
    研究方法
    观察内容
    疗效判定标准
    统计方法
    结果与分析
    安全性指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陷症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陷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患病情况
        2 病因
        3 发病机制
        4 临床表现
        5 并发症
        6 诊断标准
        7 治疗
        8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认识
        1 病名源流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 中医治疗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1 PCOS发病的社会心理因素
        2 PCOS患者的心理特征
        3 心理应激与PCOS之间的内分泌关联
        4 心理障碍是PCOS的重要并发症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医证型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前言
    1 研究材料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补肾解郁调冲方干预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状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形态学、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行为学、海马神经递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补肾解郁调冲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慢性应激大鼠卵巢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PERK-ATF4-CHOP凋亡通路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脂肪己糖-6-磷酸脱氢酶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肥胖
        1.1.1 肥胖的流行病学
        1.1.2 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
        1.1.3 影响肥胖发生的代谢途径
        1.1.4 脂肪堆积诱发代谢紊乱的途径
    1.2 糖皮质激素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
        1.2.1 GCs生物学特点
        1.2.2 GCs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
        1.2.3 GCs诱发胰岛素抵抗的途径
    1.3 GCs的受体前调节
        1.3.1 11β-HSD1生物学活性
        1.3.2 11β-HSD1表达调节
        1.3.3 11β-HSD1表达水平对代谢的影响
        1.3.4 11β-HSD1抑制剂应用
    1.4 H6PDH介导11β-HSD1调节组织GCs生成
        1.4.1 H6PDH生理特点
        1.4.2 H6PDH生物学作用
        1.4.3 H6PDH活性调节
        1.4.4 H6PDH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标
        1.5.2 创新点
第2章 脂肪H6PDH过表达在诱发腹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动物饮食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aP2-H6PDH-Tg小鼠模型建立
        2.2.2 小鼠基因型检测
        2.2.3 实验分组
        2.2.4 小鼠血样收集和组织标本收集
        2.2.5 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实验
        2.2.6 脂肪组织糖摄取水平测定
        2.2.7 脂肪组织皮质酮水平测定
        2.2.8 脂肪组织微粒体酶活性测定
        2.2.9 脂肪组织油红染色
        2.2.10 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
        2.2.11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分析
        2.2.12 血浆生化指标测定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aP2-H6PDH小鼠模型认证
        2.4.2 aP2-H6PDH小鼠高脂饮食喂养的代谢表现型特点
        2.4.3 脂肪H6PDH过表达对脂肪组织脂肪合成途径的作用
        2.4.4 脂肪H6PDH过表达对脂肪组织肥胖基因表达的作用
        2.4.5 脂肪H6PDH过表达对脂肪组织内质网应激途径的作用
        2.4.6 脂肪H6PDH过表达对脂肪组织Akt/GSK3β途径的作用
        2.4.7 aP2-H6PDH小鼠高脂饮食喂养时腹部脂肪肥胖相关因子表达的变化
        2.4.8 aP2-H6PDH小鼠高脂饮食喂养时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
        2.4.9 aP2-H6PDH小鼠高脂饮食喂养时腹部脂肪11β-HSD1表达和皮质酮水平的变化
    2.5 小结
第3章 脂肪H6PDH敲除在改善代谢表现型中的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动物饮食
        3.1.3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H6PDH~(AcKO)小鼠模型建立
        3.2.2 小鼠基因型检测
        3.2.3 实验分组
        3.2.4 小鼠血样收集和组织标本收集
        3.2.5 葡萄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耐量实验
        3.2.6 脂肪组织HE染色
        3.2.7 脂肪组织皮质酮水平及微粒体酶活性测定
        3.2.8 R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
        3.2.9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分析
        3.2.10 血浆生化指标测定
    3.3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H6PDH~(AcKO)小鼠模型认证
        3.4.2 H6PDH~(AcKO)小鼠代谢表现型特点
        3.4.3 H6PDH~(AcKO)小鼠脂肪组织脂肪合成代谢的特点
        3.4.4 H6PDH~(AcKO)小鼠脂肪组织脂肪分解代谢的特点
        3.4.5 H6PDH~(AcKO)小鼠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变化
        3.4.6 H6PDH~(AcKO)小鼠脂肪组织11β-HSD1表达和GCs水平的变化
    3.5 小结
第4章 讨论
    4.1 脂肪组织特异性H6PDH过表达及敲除小鼠模型的成功建立
    4.2 脂肪H6PDH调节脂肪GCs生成及对小鼠代谢表现型的影响
    4.3 脂肪H6PDH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及机制
    4.4 脂肪H6PDH对肥胖发生的作用及分子机制
第5章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外周性性早熟的诊治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21-羟化酶缺乏症青春期指标监测在评估疗效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MAS女童外周性性早熟研究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成果

四、皮质类固醇激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构建[D]. 江心泳.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危重症患者睡眠障碍与ICU获得性衰弱之间关系[D]. 崔越亭.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铁代谢和激素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J]. 周志明. 医药论坛杂志, 2021(09)
  • [4]近12年中国补肾化痰中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文献的Meta分析[D]. 郑浩翔.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基于肠道菌群特异性表型探讨启宫丸方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证患者的干预作用研究[D]. 李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温肾健脾通瘀方治疗肾阳虚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张婷.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非经典型21-羟化酶缺陷症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鉴别诊断分析[D]. 王胜男. 郑州大学, 2020(02)
  • [8]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心理应激相关性及补肾解郁调冲法干预的实验研究[D]. 潘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脂肪己糖-6-磷酸脱氢酶在肥胖及胰岛素抵抗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健.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外周性性早熟的诊治相关研究[D]. 徐德.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皮质类固醇和胰岛素抵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